纪念上小学65周年

徐芳诚

<p class="ql-block">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p> 这首儿歌叫《上学歌》。童声歌唱《上学歌》,那朗朗上口的歌词、欢快的旋律伴随我们读完6年小学,度过少年,度过青年,度过中年,度入老年,至今还在脑海里回响。<br>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底,是我们到上海市普陀区叶家宅路小学报到读书的65周年纪念的日子。</p> 我们学校坐落在叶家宅路国棉七厂工房(工人住房)区,靠近苏州河宝成湾宝成桥。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河上的宝成桥是我们的母亲桥。<br> 宝成桥北与横向通行的光复西路相接,南与叶家宅路相连,与长寿路相邻。这是一座桥名中没有路名的人行桥。一般而言,桥名与路名相一致,某某桥总是与某某路相连,但上海并没有宝成路。在历史上宝成也曾经是地名,即宝成弄,是现在叶家宅路的旧称。上海第七棉纺厂原址在叶家宅路111号,此处在1919年成立了宝成纱厂一厂,到1920年又增建为宝成纱厂二厂。应当说,宝成桥作为地名是亲切、响亮,又富有历史感的。<br> 宝成桥现址最早是小木船摆渡船的渡口,名叫谈家渡。1931年,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捐资建造五孔木质行人桥,因桥南岸连接宝成弄故得名“宝成桥”,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由于这一带纺纱厂云集,宝成桥也叫“纱厂桥”。木质的宝成桥在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被日军炸毁。1938年修复时,以崇信纱厂和东华纱厂首字命名为“崇东桥”,也因桥址在原谈家渡口,又名“谈家渡木桥”。那时的宝成桥十分简陋,几根大木桩插在河里当桥柱,桥面铺的是短木条,可以清楚地看到桥下的行船。如果行人在桥上奔跑嬉闹,桥面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来。骑自行车的人要过桥,必须用肩膀扛起自行车步行通过。上海解放后,木桥由市政工程部门进行修缮。木桥是我们男同学课后玩耍的地方。有个同学在栏杆上“逞雄”,健步如飞,令我羡慕不已。 1971年,上海有关部门决定拆除宝成桥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桥长45米,宽5.1米,一跨过河,设计荷载为400kg/m2。<br> 图为1971年改建后的宝成桥。左下角是二工房,它的下面就是我们小学。<br> 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名风盛行,宝成桥曾经更名“保成桥”、“宝城桥”。“宝城”是我的笔名之一。1971年改建后,桥名换回了“宝成”二字。 2009年,为迎接“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普陀区对宝成桥进行景观改造。宝成桥的桥身装饰整体采用宫廷黄色,并搭配了部分白色,在景观色彩处理上属于大手笔。宫廷黄色具有华丽、精美的特点,与桥柱、桥栏造型和立面纹饰相匹配,整体上显得高雅大气,与众不同。人行桥踏步采用了四川红的大理石进行装饰,桥体墙面上采用了不规则块面的画面,并配以凹凸感的粉砂岩喷涂,营造了强烈的立体感。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的叶家宅路小学校园。</p> 图左两层楼大多数是教室。穿过图片中央的过街楼是大操场。图右一楼有阶梯教室。我们读四年级时教室在图右二楼。<br> 当时来校实习的M老师授课惯用“自问自答”的教学方法。自问自答,又称设问或设疑自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它通常表现为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给出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读者、听者的注意。在教学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并即时解答,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从而增强学习参与感与记忆效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而我全神贯注听课,往往听到M老师提问即脱口而出答案,一再违反“举手发言”的课堂纪律。M老师对于我插嘴打断她的思路十分恼火,一次次叫我“立璧角”,面向窗外国棉七厂厂房,厂房后面就是宝成桥。<br> 后来叶家宅路小学并入长寿路第一小学,回民幼儿园搬入。现在学校早已被拆迁,开发造了商品房。<br> <p class="ql-block"> 我们校长吴志高,曾经担任区民盟主委,我在区机关工作时,他是区政协副主席。接替他民盟主委、区政协副主席的周老师也曾经是我的同事,我有幸与周老师搭档,当过他任班主任的班级副班主任。</p> 我们校党支部书记黄雪英,在我们进校时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多年来,她经常念叨大队委员。班里学妹金慧芳、郑兰珠都做过大队委员,受过她的辅导。黄老师是我和我女儿的恩师。老师恩情重如泰山,几十年来,我常常去看望她。1966年5月,我们六六届参加了毕业考,我语文考了98分,算术考了100分,总分得198分。黄老师告诉我,180分就可以保送上海中学了。不料,6月1日一张大字报开始革文化命,我没有等到升学考,也没有等到上海中学的录取通知书。<br> 我们(2)班年年更换班主任老师,现在能找到的是二年级时班主任梁淑芬老师。她是语文教师。当年她辅导我参加朗诵比赛,一字一句教我朗读“哐当当,哐当当,火车开来了……”我1977年参加高考,语文考出98.5高分,就是梁老师开始帮我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br> 图左为梁淑芬老师,图右为黄雪英老师。<br>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0日中午,我们师生在榕港海鲜长寿路店欢聚一堂,庆祝到小学报到读书65周年。</p> 参加会餐的有原来的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黄雪英老师,二年级班主任梁淑芬老师,我和太太,郑兰珠夫妇,金慧芳、郑爱春、黄世明、虞长兴等学友。 我太太第一次见到梁老师。 郑兰珠夫妇与两位老师合影。 金慧芳(图右)、郑爱春两位学妹聊天。 黄世明(图右)、虞长兴两位学兄聊天。 天热,师生们的心情更热。乔荣德学兄(第一排左一)从来不在外面饭店吃饭,午饭后冒着酷暑赶到饭店来看望老师,与大家叙旧。 同窗友情深如东海。2025年是农历蛇年,我们同学都属蛇,郑兰珠学妹准备了蛋糕,集体过生日。 2026年6月1日是我们小学毕业的60周年纪念日,虞长兴学兄提议再庆祝一番。我们像小时候盼望过年那样盼望那天到来,再相聚,再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