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自驾六日游:第五天(八一纪念馆:红色印记 稚心护灵)

清水蓝天

<div>晨曦初露,赣江如同一面巨大的明镜,粼粼波光折射出朝阳的金色光芒,为南昌这座 “英雄城” 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轮廓。街巷间,肃穆的氛围如晨雾般弥漫,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过往。今日,是江西自驾之旅的第五日,八一起义纪念馆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精神明珠,吸引着我们怀着崇敬与向往之情,去探寻这段厚重的历史。</div> <div>清晨抵达时,纪念馆专属停车场早已满员,我们便将车停在百米外的百盛商场地下车库。步行途中,青砖灰瓦的老式建筑错落分布,如同一幅幅时光的剪影。墙面上的 “八一” 标识不时映入眼帘,仿佛是历史留下的勋章。恍惚间,脚下的石板路似乎还留存着起义将士们的体温,每一步都像是在与百年前的热血灵魂进行对话。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士兵们冲锋陷阵的壮烈画面:在硝烟弥漫的街巷里,他们举着步枪奋勇向前奔跑,军帽上的五角星在火光中闪烁。我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生怕鞋底的声响会惊扰了这段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历史。</div> <div>八一起义纪念馆由新、旧两馆组成,它们相隔百米,却犹如两条跨越时空的纽带,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江西大旅社旧址,即旧馆,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完整地保留着典型的民国建筑风貌。五层砖混结构的灰色主楼,庄重而沉稳,九十六间房舍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至今仍保持着 1927 年夏起义总指挥部的原始模样。踏入屋内,木质办公桌上陈列的南昌城防图、古朴的搪瓷茶缸等复原展品,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当年,周恩来同志曾在此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透过斑驳的桌椅,仿佛能听见革命将领们低声的运筹帷幄,他们那坚定的眼神、果敢的决策,都在为中国革命的未来探寻方向。</div> 与旧馆遥相呼应的新馆,则以现代建筑美学为笔,饱蘸红色主题的浓墨,绘就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高达 28 米的红色军旗雕塑,宛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在晨曦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雕塑投射下的光影,犹如历史长河的分水岭,巧妙地暗喻了 1927 年 8 月 1 日凌晨两时那声划破南昌夜空的枪响。这一枪,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照亮了中国革命黑暗的天空,彻底改写了历史的进程,恰似当年城头升起的第一面军旗,以鲜明的姿态宣告着 “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的壮志豪情。 <div>得益于提前预约,我们顺利刷验身份证,踏入馆内。穿过庭院,步入新馆序厅,一座《石破天惊》雕塑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只从历史裂缝中伸出的手,青筋暴起,仿佛凝聚着千钧之力,紧紧扣着步枪扳机。青铜材质散发着冷峻的光泽,却又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炽热与坚定。雕塑后方,5 米高的《起义》群雕宛如一首激昂的史诗,震撼人心。一名战士半蹲在地,专注地装填弹药,军装上的泥土痕迹诉说着战斗的艰辛;有人振臂高呼,声嘶力竭,脖颈处的青筋清晰可见,仿佛要将心中的信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左侧的士兵紧攥军旗,目光如炬,坚定地望向远方,那军旗在他手中猎猎作响,宛如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革命的道路。群雕之后,12 米长的 LED 屏循环播放着起义场景,炮火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交织回荡,仿佛将我们瞬间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硝烟弥漫的凌晨,让我们亲身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为理想而战的热血与无畏。</div> <p class="ql-block">我轻抬手臂,示意妻子在《石破天惊》雕塑前驻足。快门轻响的刹那,她眉眼间的鲜活笑意与青铜雕塑的冷硬厚重悄然交融 —— 蓬勃的生命气息漫过雕塑的岁月纹路,恰似当下与过往在时光长河中完成了一场深情相拥。当这帧画面定格的瞬间,“传承” 二字骤然在心底滚烫起来:雕塑中紧扣扳机的手,曾在黑暗绝境里为今日的安稳岁月奋力破局;而我们此刻从容的合影,便是对那段热血征程最生动、也最虔诚的回应。</p> 元宝望着眼前的革命雕塑,庄重地敬了个少先队队礼,眼神里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向往。 <div>步入 “打响第一枪” 展厅,玻璃展柜内的展品静默陈列,仿佛在时光里静静等候与观者的灵魂对话。朱德同志的手枪复制件泛着金属的冷光,起义军的布质臂章上,暗红标识虽经岁月侵蚀,却依旧能让人清晰触摸到当年的炽热信仰。凝视间,1927 年 8 月 1 日的凌晨仿佛在眼前铺展:贺龙、叶挺等将领率领两万义士,于南昌城头举起革命火炬,枪炮声撕裂沉沉夜幕,热血浸染斑驳城墙 —— 那是中国革命在绝境中发出的不屈怒吼,是共产党人用生命叩问光明的铿锵宣言。展厅另一侧的隐蔽战线展区,昏黄油灯摇曳着微弱光晕,电报底稿上的字迹已然模糊,磨损的密码本边缘泛着毛边,却无声诉说着无名英雄们的传奇:他们隐姓埋名,穿梭于敌营险地,以无声的坚守搭建起情报枢纽,让星星之火得以在暗处积蓄力量、渐成燎原之势。</div> <p class="ql-block">顺着序厅左侧通道踏入 “历史长河” 展区,时光仿佛被按下回溯键,悄然退回到 1927 年的风云激荡之中。展区以时间轴为脉络,将泛黄的文字展板、泛旧的黑白老照片与承载岁月温度的实物错落排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从国共合作的裂痕初现,到蒋介石、汪精卫相继举起反革命屠刀,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毅然选择 “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时代的阵痛与民族的觉醒。展柜中,一份《中央委员会关于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静静陈列,纸张边缘起皱如老者沟壑纵横的皱纹,墨迹却依旧清晰,一笔一画都镌刻着挽救革命危局的坚定决心。此刻方知,南昌起义从不是历史的偶然落笔,而是中国革命在暗夜中摸索出路时,必然绽放的希望之光,是共产党人在绝境中为民族寻路的必然抉择。</p> <div>沿展线缓步前行,历史的厚重感如潮水般层层漫过周身。烽火中留存的旧物、字迹斑驳的文献,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信使,承载着那段壮烈的过往。我频频驻足,指尖轻触冰凉的展柜玻璃,仿佛能透过这层屏障,触碰到当年革命者的体温与滚烫的信仰。拾级走上缓坡式设计的二楼,“起义瞬间” 核心展区彻底打破了传统展馆的刻板叙事,沉浸式场景与多媒体技术深度交织,让尘封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瞬间。</div>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当属 “江西大旅社会议场景” 复原区。1:1 复刻的会议室里,木质长桌铺着素白桌布,煤油灯的玻璃罩泛着柔和光晕,公文包静静倚立桌角,墙上的江西省地图上,红笔标注的起义路线如跳动的火焰,清晰勾勒出破局的方向。玻璃展柜中,将领用过的公文包里,几张军事部署便签墨迹虽已渐淡,却精准定格了 “运筹帷幄定乾坤” 的关键瞬间 —— 恍惚间,仿佛下一秒就会有身着军装的身影推门而入,在长桌旁展开地图,低声谋划着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征程。</p> <div>正沉浸于起义历史展区的烽火岁月,周身被厚重的历史质感紧紧包裹,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之际,耳畔忽然飘来一阵清亮的童声 —— 如晨露滴落青石板般澄澈,瞬间打破了展厅的沉静。抬眼望去,展柜旁立着一位约莫九岁的小志愿者讲解员:胸前的红领巾鲜红似火,衬得他眼眸亮如星子;手中的话筒握得稳稳当当,说起革命先辈的事迹时,语调里满是超越年龄的庄重与崇仰。每一个字句都蘸满真心,轻轻叩击着在场听者的心扉。</div> 同行的孙子瞬间被这声音吸引,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小跑到小讲解员身侧,紧紧跟着他的步伐,仰着小脸凝神聆听。那专注的模样,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历史细节,连睫毛都未曾多眨一下,眼中闪烁着对过往岁月的好奇与敬重。待讲解结束,两个孩子像久别重逢的好友般凑到一起,叽叽喳喳地聊了起来。没过多久,他们竟各自掏出小天才电话手表,小心翼翼地互加好友,指尖在屏幕上轻点的动作,满是孩童特有的认真。这份不掺杂质的童稚互动,宛如春日里刚破土的新苗,带着鲜活的朝气,悄悄在展厅里绽放出温暖的光芒。红色故事就这样借着最本真的方式,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而革命精神的火种,也在孩子们自然的交往中,无声无息地延续,轻轻播撒进新一代的心田。 <p class="ql-block">见此情景,我心潮难平,即兴作《赞童导》一诗:“稚气未消肩已挺,红星斜挂领如川。声随故事惊雷起,指伴图文浩志传。每为英魂添哽咽,不因客众减精专。休言年少知犹浅,且看童心接远天。” 托孙子转发于小讲解员的手表中,屏幕上的诗句与孩子的头像并置,恰似历史与未来完成了一场温柔的相拥。</p> <div>移步至二层西侧的 “战斗场景 3D 影视” 展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瞬间将人拉入历史深处。声光电技术巧妙交织,精准复现了 1927 年 8 月 1 日凌晨的激烈战况:昏暗的光线下,模拟 “城墙” 上布满斑驳弹孔,每一道痕迹都镌刻着当年的枪林弹雨;“街道” 两侧的 “房屋” 里,战士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震撼人心;远处 “炮火” 绽放的红光不时闪烁,映得人眼前阵阵发烫;连 “子弹” 呼啸而过的震动感都清晰可触 —— 仿佛下一秒便要置身于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真切触摸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滚烫岁月。</div> 走进 “革命文物展区”,目光瞬间被展柜中央编号 “1927-8-1” 的马刀牢牢吸引。刀身覆着一层岁月沉淀的斑驳锈迹,却依旧掩不住刀刃透出的凛冽寒光;刀柄上 “革命必胜” 四个大字深刻有力,似要穿透金属表层,将当年的坚定信仰直直烙印在观者心中。这早已不是一把普通的马刀,而是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理想的无声见证。不远处,一件灰色粗布军装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衣摆处的弹痕清晰如昨。讲解员轻声道出它的故事:这件军装的主人曾在战斗中中弹,却依旧忍着剧痛奋勇冲锋,最终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南昌城头。此刻,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带着温度与记忆的历史使者 —— 它们轻轻掀开岁月的帷幕,让我们得以透过斑驳的器物,读懂南昌起义背后,无数先烈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不朽丰碑。 沿扶梯登上纪念馆三层,“星火燎原” 主题展区即刻将历史视角拉阔延伸,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长卷在眼前徐徐铺展。这里系统梳理了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广东、转战湘南,最终与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完整征程,清晰勾勒出中国革命从 “城市暴动” 到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转折脉络。展区入口处,20 米长的水彩壁画《起义部队南下路线图》尤为醒目。画面中,崇山峻岭间蜿蜒前行的行军队伍如一条红色长龙,冲破重重阻隔;江河湖泊上载满战士的渡船似一片片坚韧的柳叶,劈波斩浪。壁画上 “瑞金”“三河坝”“井冈山” 等关键节点标注清晰串联,将那段艰苦卓绝的转战之路具象化呈现。凝视着壁画上战士们跋涉的身影,仿佛能透过色彩触摸到他们翻山越岭的疲惫、风餐露宿的艰辛,也终于深刻领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厚重内涵 —— 正是这股在绝境中不屈生长的力量,在艰难跋涉中不断积蓄,最终汇聚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洪流。 “井冈山会师” 专属展区内,《握手》雕塑堪称灵魂之作,直击人心。雕塑中,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面带坚毅微笑,双手紧紧相握,宽大而有力的手掌间,似在传递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与改天换地的力量。雕塑下方 “两支铁流汇合,开启革命新篇” 的题字,精准凝练了这次会师的里程碑意义。展柜之中,会师时使用的军旗边角微卷、布满岁月褶皱,却依旧鲜红如血;军号表面覆着厚重铜锈,仿佛仍能奏响刺破苍穹的激昂旋律;战士们手工缝制的五角星帽徽针脚细密、透着质朴的力量,每一针每一线都凝结着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这些看似朴素的物件,皆是中国革命 “燎原之势” 最初形成的珍贵见证,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信仰图腾。 行至三层东侧的 “新时代传承” 展区,整体风格豁然一转,仿佛从历史的深邃隧道步入现实的明媚暖阳。展陈墙上,老照片里战火纷飞的南昌城断壁残垣,满是岁月刻下的伤痕;而展区中央的留言墙上,“不忘初心”“致敬英雄”“砥砺前行” 等真挚字迹密密麻麻,如一片片饱含温度的心形树叶,承载着当代人对先烈的敬意与接续奋斗的决心。我在此驻足良久,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力透纸背的笔触,仿佛能透过冰凉的墙面,触摸到书写者滚烫的心跳,心底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与共鸣。 从新馆出来,步行约 5 分钟便抵达旧馆 —— 江西大旅社旧址。这座始建于 1922 年的建筑,曾是当年南昌最气派的商旅地标,如今已褪去往日的喧嚣繁华,沉淀出愈发厚重的历史沉静感。1927 年 7 月,起义部队以 “北伐军总指挥部” 的名义租用此处,让这座原本承载迎来送往的建筑,一跃成为南昌起义的核心指挥枢纽。如今,建筑外墙的青砖灰瓦依旧完好,木质门窗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民国建筑特有的庄重与典雅扑面而来。走在狭长的走廊里,脚步声轻轻回荡,似在与百年前的时空对话,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褶皱之中。 旧馆一层完整复原了当年总指挥部的办公场景,一推开门,便有穿越回 1927 年夏天的错觉。传达室那扇厚重的木门后,老式电话机静静卧在桌案上,黑色机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仿佛下一秒就会响起传递紧急指令的急促铃声;访客登记册摊开在桌面,册中起义将士的签名工整有力,笔锋间藏着军人的刚毅与果决,透过深浅不一的墨迹,仿佛还能看到他们当年登记入内时挺拔的身影、坚定的眼神。隔壁的警卫室里,两把步枪斜靠在墙角,枪身虽已褪去锋芒,却仍透着不容侵犯的威严;军帽整齐地叠放在桌角,帽檐上的五角星标识依稀可辨,处处透着 “箭在弦上” 的紧张氛围,让人瞬间感受到当年随时待命的戒备状态。 参谋处堪称一层的 “中枢核心”,房间中央的巨大木质地图桌,便是当年运筹帷幄的 “无形战场”。南昌市区地图完整铺展在桌面上,红蓝两色标注的敌我兵力部署、阵地分布清晰可辨,红色箭头如利剑般直指敌人要害;几支铅笔、一把圆规随意散落在地图边缘,橡皮屑还沾附在纸页角落,恍惚间竟让人觉得,参谋人员只是刚刚起身离开,留下满桌未竟的战略部署。靠墙的文件柜里,《南昌起义作战命令》原件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纸页边缘微微卷曲,却丝毫不减其千钧分量。“八月一日凌晨四时发起总攻” 的字样依旧锐利醒目,寥寥数字背后,是改变中国革命走向的重大决策,仿佛能听见将领们在此围坐桌前、低声谋划、敲定战略的声响,让人真切感受到决战前夜的凝重与坚定。 拾级踏上旧馆二层,木质楼梯在脚下发出轻缓的吱呀声,宛如时光流转的回响。这里是当年起义核心将领的办公兼卧室区域,周恩来、贺龙、叶挺三位同志的房间均严格依照历史原貌复原。双脚落在历经百年的木质地板上,“咯吱” 声随步伐轻轻震颤,恍惚间,似有模糊的身影在昏黄灯火下伏案疾书 —— 那是将领们深夜凝神谋划战局的剪影,眉峰紧蹙间藏着破局的决心,历史的温度在此刻不再遥远,竟变得触手可及。 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兼卧室仅 15 平方米,空间虽局促,却处处透着军人的规整与严谨。单人床、木桌与藤椅静默伫立,桌上的煤油灯盏小巧玲珑,灯芯似仍留着余温;旁侧的砚台因常年研磨,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仿佛藏着岁月的私语;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摊开一角,书页微微卷曲,恍若刚有人研读完毕,指尖划过的痕迹仍留在纸间。灰色粗布被褥叠得棱角分明,讲解员的声音轻缓响起:当年周恩来同志常在此起草革命文件、召开紧急会议至深夜,那盏被刻意剪短灯芯的煤油灯,火光虽弱如萤火,却始终执着地照亮着中国革命前行的漫漫长路。 隔壁贺龙同志的房间,风格更显刚毅与简朴。除必备的生活与办公用具外,墙上悬挂的一柄军刀格外夺目。刀柄上 “贺龙” 二字虽经岁月侵蚀,字迹略显黯淡,却仍能让人想见他在战场上挥刀冲锋的飒爽英姿 —— 刀刃划破硝烟,身影如劲松般挺拔,满腔热血皆凝聚于这柄利刃之中。窗台处,一盆仙人掌绿意盎然,叶片饱满厚实,透着蓬勃的生命力。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留存至今的原株,它在岁月更迭中顽强生长,恰如革命精神那般,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从未褪色。 旧馆三层为南昌起义历史补充展区,展品数量虽不多,却每件都裹挟着浓郁的 “岁月温度”。当年江西大旅社的客房登记表上,旅客姓名、入住日期的字迹依旧清晰,似能窥见昔日旅人在此登记入住的场景;老式铜锁的锁芯已锈迹斑斑,却像要将过往的时光牢牢锁住,不让那些细碎的历史记忆消散;斑驳的墙壁上,民国时期的市井壁画隐约可见,画中孩童嬉戏、商贩叫卖的生活化场景,与楼下严肃厚重的革命展区形成奇妙对照,让人得以透过战火硝烟,窥见当年南昌城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底色。 八一起义纪念馆之行临近尾声时,一名身着天蓝色志愿者马甲的小女孩缓步走来。她梳着利落的马尾辫,发梢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讲解时双手自然扬起,手势与内容的起伏相得益彰 —— 讲到起义军冲锋陷阵时,手臂向前一挥,眼神里满是激昂;提及无名英雄壮烈牺牲时,指尖轻触展柜玻璃,语调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她的眼眸如盛满星光的深潭,透着滚烫的热忱;指尖划过展陈文物时,那份小心翼翼的专注,似在触碰易碎的珍宝,尽显对这段革命历史的珍视与敬畏。 待小女孩讲解落音,我的孙子元宝立刻快步上前,与她热切交流起来。孩子们的笑声清脆爽朗,以澄澈的童真为钥匙,悄然拆解着历史的厚重肌理。展柜中静默的文物,似在他们的对话里重新焕发生机 —— 步枪仿佛又听见了冲锋的号角,军章仿佛又映见了战火的光芒。这群少年,恰似红色精神的有形桥梁,稳稳托住那些承载着信仰的革命故事,让它们在代际之间传递不息,永远鲜活。 在这座盛满初心与使命的场馆里,历史竟借着这般稚嫩却滚烫的童声,化作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字每一句,都在轻轻叩击着心房,让人重新触摸到信仰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份触动如春日潮汛般漫过心头,我当即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划,目光凝注间,《颂八一馆小导》一诗的字句便逐行显现。待诗句敲定,我牵着元宝走到小女孩身边,轻声说明想题诗留念的心意。她听罢眼睛一亮,立刻从随身的包里取出一本素净的留言册,指尖轻轻拂过封面,郑重地递了过来。 一旁的元宝妈妈顺势接过留言册,指腹轻轻摩挲着微微泛软的纸页,落笔时神情格外郑重,将诗句一笔一划工整誊写其上:“稚气形留志如磐,红巾轻系映晴川。声和史韵玑珠落,指伴图文壮采传。每念英魂垂粉泪,即临人众愈精研。休言年少知途浅,心纳乾坤向浩天。” 小女孩双手捧着册子,指尖轻轻蹭过墨色未干的诗行,轻声道了句 “谢谢”。抬眼时,她眼底的光芒愈发清亮,似有簇小小的火种在悄然燃烧 —— 那是被心意珍视的暖意,更是红色信仰在新一代心中扎根生长的鲜活模样。 离馆之际,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馆前石板路上织就斑驳的光影。回望纪念馆,新馆银灰色的现代建筑轮廓如利剑出鞘,尽显时代锋芒;旧馆青砖黛瓦的民国风貌似时光沉淀,饱含历史厚重。二者遥遥相望,却各有深意:新馆以科技为匙,让沉睡的历史 “活” 了过来,多媒体光影流转间,往昔烽火仿佛就在眼前;旧馆凭原汁原味的旧址,让遥远的历史 “近” 了起来,木质门窗、斑驳桌椅间,似能听见先辈们运筹的低语。它们风格迥异,却共同诉说着 “军旗升起的地方” 的壮阔史诗,更将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百折不挠” 的八一精神,细细镌刻在每个参观者的心底。 午后三时许,我们怀着不舍与敬意辞别纪念馆。车辙碾过尚带红色余温的街面,向酒店驶去。办理退房时,儿子提议:“咱们走国道去庐山秀峰吧!” 他指尖轻划背包带,眼里满是期待,“能多看些乡下风景,比走高速闷头开有意思多了。” 虽要多耗费半小时车程,可望着他藏不住的向往,我们都未反对 —— 旅途的动人之处,本就藏在这般不期而遇的惊喜里。 车辆驶出南昌城,钢筋高楼如退潮般渐渐隐去,低矮农舍、连片田野沿国道次第铺展,眼前景致宛如被风掀动的水墨长卷,缓缓舒展。近处田埂上,细碎野花肆意绽放;头顶苍穹,白云悠悠飘荡,风里满是山野的清新气息。路边广告牌上,小龙虾举着红钳,鲜活得似要跳出画面;不远处养殖基地旁,憨态可掬的大龙虾雕塑静静伫立,阳光漫过甲壳,更添几分生动,浓郁的生活气息顺着风扑面而来。望向远方,青山层层叠叠如黛色屏障,山间云气慢悠悠萦绕,将山影晕染得愈发柔和,恰似宣纸上晕开的墨痕,朦胧间满含诗意。风裹着田野的清香钻进车窗,我们默契地放慢车速,任惬意漫进心底,连呼吸都变得轻缓,只盼着快点与庐山秀峰撞个满怀。 车辆行经东林镇隘口时,前方山坳间忽然闪过一道耀眼的金光 —— 一尊高达 48 米的东林大佛骤然映入眼帘,宛如从云端降临的圣物,让人瞬间屏息。作为全球最高的金佛造像,大佛端坐于半山腰,面容饱满圆润,延续了唐代 “丰颊硕体” 的经典造像风格,眉宇间透着慈悲与庄严。查阅资料得知,大佛表面鎏金层含金量达 98.7%,在午后斜阳的映照下,折射出波长为 580 纳米的暖金色光调 —— 这种被称作 “佛光金” 的光学现象,实则是工匠在鎏金工艺中刻意保留 0.3% 铜质杂质的匠心之作:既避免了纯金的刺眼锋芒,又让佛像在不同光线下皆能呈现温润光泽,宛如真有佛光萦绕周身。山风过境时,大佛衣袂的 U 型褶皱似随气流轻动,衣纹流转如波浪,恰与《洛阳伽蓝记》中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的文献记载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笔下的灵动意境,竟在这尊现代造像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我们续驱车轮向前,暮色如浓墨般渐渐晕染天际,原本澄澈的淡蓝云絮被夕阳镀上层层橘红,恰似燃着的火焰在天边肆意舒展。总算在夜色完全裹住大地之前,抵达了秀峰山麓的民宿。那是一座新建的三层小楼,庭院里几竿翠竹亭亭玉立,风过处竹影婆娑,廊下斜倚着藤制摇椅,玻璃庭阁映着残阳余晖,满溢着雅致的静气。民宿主人是位眉眼温和的中年男子,见我们到来,热情迎上前接过行李,笑着指了指楼顶:“露台视野最好,能看见瀑布的影子呢。” 放下行李,我们拾级登上露台。晚风裹挟着山间的清冽凉意扑面而来,瞬间吹散了旅途的倦意。远处的秀峰在暮色中晕出朦胧的轮廓,宛如蒙着薄纱的少女,藏着几分娇羞与神秘。只是近两月未曾得雨滋润,李白笔下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秀峰瀑布,如今只剩崖壁上一道浅浅水痕,恰似美人眉间淡扫的黛色,清雅中透着含蓄的韵味。虽未得见瀑布往日的磅礴之姿,心底却漾起几分带憾的诗意 —— 或许正是这份不圆满,让秀峰多了牵念的余韵,也为下次重逢埋下了温柔的伏笔。凭栏远眺时,晚风里似还裹挟着山间草木的清香,恍惚间想起途中里东林大佛的庄严,忆起曾听闻的这片土地上战火纷飞的过往。如今山河无恙,这般暮色中的宁静与雅致,恰是岁月沉淀后的馈赠,让人在欣赏眼前景致时,更觉这份平和来之不易,也让旅途的感悟多了一层厚重的温度。 <p class="ql-block">安顿妥当后,我们循着山间隐约的灯火,步行前往山脚下的农家乐。院坝里支着几张粗木方桌,红灯笼悬于檐角,暖光映着桌面的天然木纹,浓郁的烟火气混着饭菜香直直扑进怀里。晚餐是地道的江西农家风味:笋干烧肉裹着醇厚的酱香,肥而不腻;清蒸石斑鱼透着山泉的清甜,鲜嫩可口;连清炒时蔬都带着刚从菜园摘下的脆嫩,清爽解腻 —— 每一口都藏着食材本真的鲜美。元宝捧着小碗,小口扒着饭,嘴角沾了酱汁也浑然不觉,那股满足劲儿惹得众人笑出声来,席间的谈笑声与灶间的柴火噼啪声缠缠绵绵,满是人间最质朴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晚风吹过院坝,檐下的红灯笼轻轻摇曳,饭菜香、山间的草木气息与远处的虫鸣交织在一起,竟凑成了一首最鲜活动人的乡村夜曲。饭后,我牵着元宝的小手走回民宿,夜色已漫过庭院。晚风裹着竹叶的清冽与泥土的湿润掠过脸颊,他掌心细细的纹路裹着我的食指,软乎乎的温度从指尖蔓延至心底。他的脚步像装了小弹簧般轻快,一会儿蹦跳着去追逐地上的竹影,一会儿踮起脚尖晃悠,嫩生生的模样,活像一株被风吻过的柳树苗,连地上的影子都跟着轻轻摇摆,在月光下划出细碎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路灯晕开暖黄的光晕,把他的影子拉得细长,那双眼睛亮得像浸了碎星,正好奇地扫过院中的藤编摇椅、缀着暖光的景观灯 —— 灯影落在石板路上,拼成细碎的光斑,宛如撒在地上的星星。连竹叶间振翅的飞虫,都能让他停下脚步,鼻尖轻轻翕动,小脑袋微微歪着,仿佛在倾听虫儿的私语,那专注的模样,让人不忍打扰。</p> 忽然,元宝猛地顿住脚步,右臂 “唰” 地举得笔直,指尖带着细碎的颤抖,指向屋檐下的雨棚挑梁,声音裹着满溢的雀跃,撞进晚风里:“爷爷!是知了!会唱‘知了歌’的知了!” 我顺着他的指尖望去,一只深褐色的蝉正静静伏在木梁上,薄翅泛着淡绿的莹光,偶尔轻轻颤动一下,像是在回应孩童清脆的欢喜。连蝉鸣都似多了几分温柔,不再是白日里的聒噪,反倒成了夜色中最治愈的安眠曲。 蝉鸣还在耳畔轻轻萦绕,院角雨沟里 “窸窸窣窣” 的声响,又像小钩子般勾走了元宝的目光。他拉着我的手快步上前,鞋底蹭过青石板路,发出 “沙沙” 的轻响;膝盖不小心撞到石阶,也只是抿了抿嘴没吭一声 —— 许是怕惊扰了那不知名的小生命。他蹲下身,小脑袋几乎贴在草叶上,鼻尖快要触到叶尖的露珠时,压低的惊呼里满是惊喜:“哇!小蛤蟆!您看它的肚子,一鼓一鼓的!” 一只灰褐色的蟾蜍伏在潮湿的阴沟里,圆滚滚的身子随着呼吸轻轻晃动,像个裹着绒布的小汤圆,憨态可掬。他伸出小手,指尖离蟾蜍粗糙的背只有寸许时,却猛地缩回,转而更紧地攥住我的手,睫毛轻轻颤动,带着几分恳求:“爷爷,我们带它回家好不好?我每天给它捉小虫,还找小盒子搭漂亮的家。” 我在他身边蹲下,与他平视,声音比晚风更轻柔:“要是你突然见不到爸爸妈妈,摸不到心爱的小恐龙玩具,也睡不了自己的小床,会不会想家,会不会难过呀?” 元宝脸上的笑容慢慢淡去,圆溜溜的眼睛眨了两下,愣了足足三秒,小眉头轻轻蹙起,像是在把 “自己想家” 和 “小蛤蟆想家” 的模样慢慢叠在一起 —— 小脑袋里,或许正浮现出自己找不到家人时的慌张与委屈。片刻后,他轻轻点头,嘴角抿成一道软乎乎的弧线,眼底多了几分认真,似是悄然明白了 “回家” 二字对于每个生命的意义。 <p class="ql-block">他先在裤管上轻轻蹭了蹭小手,像是怕手上的汗渍弄疼小蛤蟆,再小心翼翼拿起一旁的塑料杯,屏住呼吸,慢慢凑近蟾蜍 —— 连气息都放得极轻,胸口微微起伏,生怕气流惊扰了这小小的生灵。待蟾蜍慢悠悠爬进杯子,他双手捧着杯身,脚步轻得像怕踩碎地上的月光,一步一步走向草丛最茂密的角落,每一步都透着与年龄不符的郑重。而后缓缓弯腰,让杯沿轻轻贴住湿润的泥土,还对着杯里轻声呢喃:“快去找妈妈吧,别让妈妈在草丛里着急找你呀。” 那语气里的温柔与珍视,分明是在与平等的小生命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看着蟾蜍慢悠悠钻进草丛,渐渐隐没在浓绿里,元宝才直起身,再次拉起我的手。这次他的脚步慢了些,少了先前的蹦跳雀跃,多了份稚嫩却格外真挚的郑重,像是刚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使命。山风穿林而来,携着夜露的清冽掠过檐角,院中叶影婆娑,簌簌声里藏着山野的絮语。然这凉意未及心底,便被孩童稚语里的温软彻底消融 —— 那话语似揉碎的星子,点点落在心尖褶皱处,妥帖得如同旧棉絮裹着的暖意,熨帖而治愈。</p><p class="ql-block">今夜需早些歇息,明日还需早起登山,去探访那道虽浅却仍藏着秀峰灵气的瀑布,也算兑现一场与山水的约定;更要去见证,元宝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收获更多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珍贵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