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水系文化公园·达道苑景区

金禾

<p class="ql-block">  汤阴古称荡阴,地因水名。唐以水微温,改荡为汤,称汤阴。汤阴古城水系文化公园分几个大区域,每个区域有一个独立文化景点,景点内一步一景。 </p><p class="ql-block"> 本期介绍达道苑景区,达道苑内文化故事较多,景点紧凑。达道升辉牌坊:位于精忠路中段北侧,是座雄伟高大仿古式木制牌坊,名为达道牌坊,是汤阴水系工程中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因循旧制而得名。明清时期汤阴城设六门,其中东南门名为达道门,百姓俗称大南门,达道牌坊因地近达道门,故名。达道牌坊也是达道苑(达道升辉部分)景区的主要入口。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一书提出“五达道、三达德”的内圣外王之道。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古代圣贤认为如果每个人能够修身用“仁义“”忠恕“己所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则可以做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些社会关系的和睦相处,从来带来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状态。这种从人与人之间出发,家庭父子、夫妇、昆弟,进而朋友,再进而君臣之间关系的修睦,是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路径。 </p> <p class="ql-block">  友恭台:取兄友弟恭之意而得名。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使布立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在汤阴历史上也不乏有兄友弟恭,双桂联芳之人。元代大学士许有壬(1287--1364),字可用,汤阴程岗人。其兄有恒,字可久,弟有孚,字可行。兄有恒善治家,常谓二弟曰:“家事不累吾弟,吾弟其懋学业,毋忧为家也。天祐吾许氏,尔兄弟俱登,当以双桂名吾堂,弟勉之。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有壬登进士第。官至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弟可行,不甘落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登进士第,授儒学副提举。其兄有恒信守诺言,于家乡构建“双桂堂”。朝廷御制“双桂坊”牌坊。名扬乡里,留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  “友恭台”三字为甲骨文,由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贤题写。</p> <p class="ql-block">  信义廊:源于五者达道中的朋友有信,即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要有诚信之德,讲信用、守道义。中国是礼义之邦,汤阴是诚信之乡,这方面的故事不胜枚举。在信义廊中及信义路上我们选取了“季布:一诺千金”“‘两迁’功德碑”“车祸促成两家亲”“韩信:一饭千金”“赵景太:急公好义”“曾子杀猪”“田老有:拾金救人”“赵廷贵:拾金不昧守分安贫”“李升:武秀才矜恤成义”等中国古代和汤阴历史上的诚信仁义故事,以石刻绘画的形式呈现给各位游客。倡导公民爱国、友善、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p> <p class="ql-block">  砚湖荡舟:根据汤阴故事传说而创作。旧时汤阴县城东南隅,有一大水坑,水面大约百亩,北距文庙百余米,南依城墙,桥涵相连,与护城河互为补充,是城内设计的排涝系统。又传说为岳飞写字的砚台演变而成,故称“砚台湖”或“砚池”。人曰:有水则灵,有仙则名。大水坑因伴有岳飞的美好传说,自然成了古城人民心中的圣地。春日,绕湖踏青,城头观柳;夏日,高台纳晾、读书跳水;秋日,莲蓬菱角,硕果累累;冬日,湖面溜冰,夕照映衬。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大水坑的夏天方为最美,湖面上有莲藕,红色的花盛开在簇簇绿叶之中,还有菱角、苲草、芦苇等。没有人放养鱼苗,但水中有各种各样的鱼虾,像红鲤、白鲢、金枪、草鱼、泥鳅、老鳖、螃蟹、河虾等等,还有青蛙、河蚌之类。雨后,百亩水塘蛙声和蝉鸣不绝于耳,仿佛大自然的奏鸣曲。俊姑采莲、渔翁荡舟等有关大水坑的美景,成为了汤阴那一代人的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