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秘当地历史人物,讲述容易被遗忘的历史故事,增强历史文化自信) </p><p class="ql-block">搜集整理 千放 </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络公开</p><p class="ql-block">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原名静,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人,后迁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他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杰出的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的曾孙。一生潜心著述,即便身患风痹,仍不辍研读。晋武帝多次征召为官,他皆婉拒,并上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代表作《针灸甲乙经》为中国首部针灸学专著,另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皆在医学与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尤以“针灸鼻祖”之名传世,门下弟子如挚虞、张轨皆为一时俊彦。</p> <p class="ql-block"> 皇甫谧出身东汉名门,家族世代显赫。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任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官至雁门太守,其高叔祖父皇甫规更是文武兼备,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位列“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拜征西将军、太尉。然至其祖父皇甫叔献任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家族渐趋衰微。</p> <p class="ql-block"> 皇甫谧出生不久,生母离世,家道中落,遂被过继给叔父。十五岁随叔父迁居新安,在战乱中度过了顽劣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年少时贪玩好动,不喜读书,常与村童嬉戏,至二十岁仍游手好闲,被乡人讥为“痴儿”。一次,他将采摘的瓜果献于叔母任氏,任氏以《孝经》之言训导,并自责教养无方,泪洒衣襟。皇甫谧深受触动,遂拜乡贤席坦为师,潜心求学。</p> <p class="ql-block"> 自此,皇甫谧脱胎换骨,立志苦读。二十六岁时,因汉前纪年混乱,他广泛查阅经传百家,编成《帝王世纪》《年历》等书;四十岁时,叔父之子成年,叔母去世,他遂归隐故里;四十二岁罹患风痹,自此专攻医道,开始撰写《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已负盛名,魏相司马昭征召为官,他辞而不就,作《释劝论》以明志,沉醉典籍,被时人誉为“书淫”;五十一岁晋武帝再诏,他避居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以拒;五十三岁武帝再召,他上疏自称“草莽臣”,坚辞不仕;五十四岁被举为贤良方正,仍不赴任,并上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六十一岁,武帝再诏封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职,他皆辞谢,并撰《笃终论》以述生死观;六十八岁,《皇帝针灸甲乙经》刊行于世,皇甫谧卒于张鳌坡,其子遵遗训薄葬于塬边,世人尊称“皇甫冢子”。至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从祀景惠殿三皇庙,永享后世敬仰。</p> <p class="ql-block"> 皇甫谧深知针灸之学在晋代尚无系统专著,医书或深奥难懂,或重复错杂,加之典籍难得,编撰殊为不易。然他以坚韧不拔之志,借阅所需医书,广采众长,潜心整理。他将《素问》《针经》(即《灵枢》)《黄帝明堂经》三部经典医籍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去重补缺,论其精要,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撰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该书共十二卷(一说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涵盖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诸方面。书中收录穴名三百四十九个,较《黄帝内经》新增一百八十九个,明确各穴归经与部位,统一名称,厘清正名与别名,并详述百余种病症的针灸治疗经验,对医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构建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p> <p class="ql-block">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系统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针灸学专著,被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为历代医家必读之书。唐代医署设针灸科,即以此书为教材;晋以后诸多针灸专著皆以其为蓝本,至今针灸疗法仍本于此。该书流传海外,深受日本、朝鲜等地重视,公元701年日本《大宝律令》明文规定其为必读典籍之一。皇甫谧不慕权贵,屡拒征召,甘为布衣,潜心著述,是一位真正的平民学者。其著作丰富,涵盖文史与文学,成就卓著。在文史方面,他著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内容广博,考据严谨。《帝王世纪》系统梳理自三皇五帝至曹魏的帝王世系与重大事件,将史前史推至“三皇”时代,对“三皇五帝”提出独到见解,补充并考证《史记》等史书未详之处,详述地名沿革、民族迁徙,并首次系统统计与分析历代土地、人口情况,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中考察,肯定其历史作用。清代学者钱熙祚评价其“博采经传杂书以补史迁缺,所引《世本》诸子,今皆亡逸,断璧残圭,弥堪宝重”。在文学方面,皇甫谧著有《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鬼谷注》《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及高士、列女诸传,《三都赋序》以及诗诔赋颂等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他主张文章应重思想性与社会教化功能,反对浮夸空泛。其作品多具史料价值,文风犀利,对仗工整,语言铿锵,结构严谨,人物刻画生动,思想与艺术并重,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