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莽山满足了中国文人对于山的想象”,这是同行伙伴潮师在游览莽山中途对于莽山的总结。所以借用诗仙的词句用于标题也应该不算唐突。</p><p class="ql-block"> 星河浩瀚.重山辽阔.万仞嶙峋.千壁削翠。莽山之秀、险、峻、峭、奇、幻……如有神笔勾点染皴,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山水画。 </p><p class="ql-block"> ——同行伙伴阿詹 </p> 夜爬与日出 <p class="ql-block"> 凌晨三点半的缆车,再加上星空下摸黑的几公里栈道和据说666级的台阶,在小天台总算有个落脚地方。在能摇动八爪鱼支架的晨风中和互相推挤的人群中等待日出。</p> <p class="ql-block"> 凌晨五点半左右(图一),天边有金黄色的光线漏于远处山顶,而近处的山与谷在肉眼中还是一团的漆黑,看了经过长时间曝光的相片才知道了它的形状。天边的云彩色彩开始由带着忧郁清澈的蓝黄蓝黄,慢慢的转为逐渐浓烈的红色和黄色,而云彩的形状也开始随着变化;早晨的骄阳,它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绚烂,热情等有限的词语已经无法名状那一刻的它,即使我已经多次在高山大海上看日出日落,也跟着人群一样不淡定起来。那是生命跳跃和喜悦的感觉,在它的目光所及之处,山和树悦然跃然,生命欢腾。</p> 惟余莽莽的莽 <p class="ql-block">背着单反去爬山,</p><p class="ql-block">因为一次可以满足两个爱好。</p><p class="ql-block">原来莽山就是那惟余莽莽的山。</p> <p class="ql-block"> 日出时间大约是六点五分,日出后之前拥挤无法落脚的小天台就剩下我们四个。在晨风、朝霞和初升的阳光中,席地而坐的享用潮师私家秘制的卤蛋、卤鹅掌,再来一杯茶,当然一边吃还要一边喊“这次的特种兵之行值得,超值得”。</p> <p class="ql-block"> 毕竟,从广州坐车过来需要将近六个小时,到莽山已经是凌晨一点半。车上打盹到三点半再搭索道上山,然后爬陡峭的阶梯,这是个体力活,妥妥的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我是蓄谋已久,但是忌惮车程太长一直不想来,一直犹豫之中。潮师应该是因为他做了生平最得意的卤蛋卤鹅掌,所以一定要在一个有格调的地方展示,所以1+1>2结果就两个决定2一把。阿詹是看着2个,所以被带坑里。小胡是因为周日才有空出行,刚好有伴。</p><p class="ql-block"> 反正一切都是刚刚好,就如同潮师的卤蛋一样(我大概吃了八个吧,虽然它个头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栈道走,视力所及都是延绵不绝的山峦与山间的云彩,我突然想起了伟人的“惟余莽莽”词句;此刻,莽山这个名字如此的具象化,天上的骄阳、脚下起伏蜿蜒又无边无际的山与翻动的云、漫山的树木不就是“惟余莽莽”,秀丽、灵动、雄阔而生命盎然!</p> <p class="ql-block"> 莽山东岸的整个栈道大约八公里,这盘山的栈道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的艺术设计,它让本来陡峭笔直而冷峻的山多了蜿蜒而柔和的曲线,更具有“活”和“动”的灵动之感,这也就是潮师说的“中国文人对于山的想象”。</p> 后记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走拍拍,还在山上又喝了一泡茶,把栈道走完下山十一点多。坐车回到广州已经是下午六点。圆满而奔波的24小时。</p><p class="ql-block"> 除了满脑子的“我还要再来一次莽山”和整理照片时候的眼花,还有熬夜吹风带来的轻微感冒和三四天的疲惫感。</p><p class="ql-block"> 可是,此刻一边码字一边想着的是“当叶子红时候,莽山应该会更漂亮吧”!</p> <p class="ql-block"><b> “置身自然的美与神秘之中的人,永远不会孤独,或者厌倦生命。无论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有怎样的苦恼或忧患,他们的思维里总是能找到一条路径,通向内在的平衡与重生的幸福感。”—— 摘抄的,与热爱户外自然的大家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