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2076939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4日,离开赵县,雨也渐渐小了些。晌午时分,我们抵达具有31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拥有3100多年未改名的建城史,既是战国赵国都城又是六朝古都(邺城),素有“成语之都”和“太极之乡”美誉,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704.3亿元。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今天,邯郸市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吸引游客。今天周末,正好体验了一把“周末和节假日所有公共区域的停车场(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免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是一家普通经济型酒店,外面看起来的确也十分普通,可走进才发现,这是一家“无人酒店”,我还是第一次入住“无人酒店”。</p> <p class="ql-block">安顿好住宿,我们便走进邯郸,寻找邯郸古城的历史烟火气。</p><p class="ql-block">中华大街的梧桐大道彰显了邯郸这座城市的古老。</p> <p class="ql-block">路过中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沁河公园(时间关系没细细游览)。</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便打卡丛台公园。</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北大街159号,属综合性历史文化公园,以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建的武灵丛台为核心,1953年正式开放,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融合了古迹游览、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工农兵群雕</p> <p class="ql-block">公园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远眺古丛台</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的核心建筑武灵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前299年),最初用于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因台上有众多楼榭相连(“连聚非一”),故称“丛台”。据史料记载,原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等景观,结构精巧,名扬列国。</p> <p class="ql-block">七贤祠:</p><p class="ql-block">七贤祠是纪念为赵国立国、建国做出卓</p><p class="ql-block">著功勋的七位贤人。他们分别是:韩厥、公孙杵自、 程婴、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七贤祠</p> <p class="ql-block">邯郸碑林:</p><p class="ql-block">邯郸碑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建成,现藏碑四十四块,其中尤以唐代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铭最为珍贵,它是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最大的墓志铭,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p> <p class="ql-block">从邯郸碑林出来 我们便来到丛台的核心区武灵丛台——古丛台。</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即古丛台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的象征性建筑,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年—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赵国军事与文化中心,这里见证了“胡服骑射”等历史事件,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均曾登台赋诗。</p> <p class="ql-block">现存古丛台为三层青砖高台,高约28米,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台上有“据胜亭”“武灵旧馆”等建筑,其中武灵旧馆为赵文化展示馆,馆内陈列着赵国历史文物。 </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始建于东周末年(前325年—前299年),历代多次修缮。明嘉靖年间(1534年)增建“据胜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宫,道光十年(1830年)因地震损毁后重建。现存建筑为三层青砖高台,高28米,占地约1100平方米,保留了“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等历史碑刻。 </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主体由青砖包砌,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澜亭”等建筑,顶层为“据胜亭”,亭角微翘,门内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 </p> <p class="ql-block">据胜亭</p><p class="ql-block">据胜亭位于古丛台之顶部,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兵备杨彝所筑。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顶部为卷棚歇山式,1963年遭暴雨,据胜亭部分坍塌,1964年又维修重建,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内有方形正厅,内塑赵武灵王型像,石桌石凳,四周透花门窗,古朴典雅。上复绿色琉璃瓦,光华灿烂。脊檐普装彩灯,每逢重大节日,灯光辉煌,夜间遥观,恰似空中楼阁。现据胜亭虽非原貌,但它仍然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雕像</p> <p class="ql-block">古丛台俯瞰</p> <p class="ql-block">武灵旧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宽敞豁亮,是纪念赵武灵王赵雍的建筑。原名武灵宫,后称武灵馆,清末称财神庙,1922年重修时改名为武灵旧馆,现武灵馆内又陈列了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和古赵文物,展现若赵武灵王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回澜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澜亭</span>位于武灵旧馆之前,为中华民国二十年(1921年)高桂滋所筑。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5米,全木结构,六柱圆顶。柱与柱之间连接木凳以供游人小憩、观景,中间布有汉白玉石桌,上刻棋盘,四周为石鼓圆凳。</p> <p class="ql-block">古槐</p><p class="ql-block">台上古槐,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个春秋。据1939年《邯郸县志》载:“台上有古槐一章”。从1939年“邯郸武灵丛台”的照片上看,此树已老态龙钟,没有生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园林工人的管护下,古槐已焕发青春,枝繁叶茂,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丛台石刻:丛台上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碑刻。从南门迎面一碑为郭沫若于1961年9月19日登丛台时所写的七律诗。碑阴有四个大字:“武灵丛台“,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北门内的御碑,是1750年9月,大清乾隆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时书写的七律《登丛台》。碑阴为七古《邯郸行》。</p> <p class="ql-block">丛台东湖</p> <p class="ql-block">明代城墙残段</p><p class="ql-block">平台南北各突出一段长40多米,宽6-10米不等的墙体,为明代城墙残段。明嘉靖年之前,丛台位于邯郸县城墙之外,嘉靖十三年(1534),兵备副使杨彝来到邯郸后,见丛台距城墙不足一丈远,又高出城墙之上,可以轻易地从丛台跃到城墙上,一旦敌人占据丛台,势必对城内构成很大的威胁。于是杨彝下令由县丞王景负责组织营建,在二者之间修建起甬道,把丛台与城墙连接起来。城墙残段外围有原护城河修建的丛台东湖。</p> <p class="ql-block">城市原点</p> <p class="ql-block">二度梅</p> <p class="ql-block">银杏林</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丛台公园,感受到了邯郸古城历史的厚重,下一站走进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记录生活•分享美丽•欢迎转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