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菜地

李建明

<p class="ql-block">昵 称:李建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708133</p>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看到几张部队菜地的图片,看着这一块块标准化的菜地,不由地感慨良多,想起了我在连队当兵时,我们侦察班的那“一亩三分”菜地。</p> <p class="ql-block">  滇南的盘溪是部队所在驻地,一条南盘江穿流而过,属河谷冲积地带,常年气候偏热,故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应各种蔬菜生长。</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常种的有蕃茄、韭菜、莲花白、辣椒等等蔬菜,这些蔬菜若是种好了有收成,那是实打实的改善了连队伙食,可以省下些菜钱多买点肉,就算不能吃顿纯粹的红烧肉,串荤菜里也能多见到一些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当年都是吃饱了放下碗,就会饿的年龄……</p> <p class="ql-block">  连队的生活,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可言,连队伙食好或差,多数取决于连队自身的条件和人的思变能力。</p><p class="ql-block"> 首先连队与连队之间是可以比较的,也是参差不一的,有车辆和骡马的连队要好一些;其次如果完全取决于标配的士兵伙食费,每人每天几毛钱,即要买柴买煤,又买菜又买肉,那是促襟见肘的事,有的连队定量的肉票月底都有剩余,可以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连队自给自足的能力是不能小觑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这个连队的生活才会搞得更得好。</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连队生活还可以,连队首长就要动脑筋想办法了。我们连队的首长都是能人,特别是施国荣副连长,那是一把好手,历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要连队不学习、训练,菜地里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行走在各班的菜地边,那个班的那块地该种什么,在他心里都有数……即便是今天还能想起,他头顶草帽、肩扛锄头、卷着裤腿的背影,依旧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1979年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撤回后,没有直接回到营房住地,而是在营房附近的村子里暂住,各个连队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暂住在绿豆庄村子里,除正常的训练、学习外,在村子的后山坡垦荒,种植了大遍的花豆、花生、包谷等农作物,后来的几年里都有不错收成。</p><p class="ql-block"> 连队伙房后面的猪舍里,你能常见到围着围腰的兵,一根扁担两只铁筒,整天忙忙碌碌、任劳任怨的老兵农正光,说他是“猪官”都算小了,能顶得上半个副指导员;连队驾驶班,除搞好正常的车辆例保维护外,还负责放牧连队的牛羊,东营门外东山坡的沟沟壑壑,他们是轻车熟路;东营门旁公厕的粪坑,从来都是见底的,不午休的老兵,早把厕所打理的干干净净,大小便已送到菜地化粪池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垦荒、种菜、养猪、放牛、喂鸭一样都不少,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当兵的那几年,连队是月月能杀一头猪,在全团里也是屈指可数的。</p><p class="ql-block"> 赓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弘扬与延续,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那个时期国家经济比较困难,部队搞好农副业生产,对减轻国家负担和改善调剂部队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