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人Ⅱ诗人杨方

永康点视台

<p class="ql-block">中国只有一个永康,这个永康才女却叫响整个中国!</p><p class="ql-block">2018年05月04日 </p><p class="ql-block">五四特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方: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爱你</p><p class="ql-block">杨方,她给人的印象是简单、淳朴、善良,才华横溢、谦虚平和,如果你不知道,还以为是一名大学老师或是一名白衣天使,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有一颗童真的心。在江苏昆山“诗刊社2011年度诗歌大奖颁奖典礼”上,当杨方身着一袭长裙、顶着一头乌亮长发上台领奖时,在那清一色的男子汉中间,她确实太过惹眼了。无怪乎台下有人议论,“想不到杨方原来是个女的,而且还这么年轻!”涛哥多年前给杨老师画过一幅水墨虾,杨老师回赠了亲笔签名的诗集,可惜搬家时给人顺走了。跟大诗人合影是第一次,涛哥还是有些紧张。谢谢杨老师百忙之中抽出一个上午时间,让我完成了访谈。</p><p class="ql-block">杨方,七十年代出生,1998年毕业新大中文系。先后出版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骆驼羔一样的眼睛》,小说集《打马跑过乌孙山》等,在《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刊物及省级刊物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小说入选《中篇小说选刊》。获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诗刊》诗歌中国2011青年诗人奖。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2009年度浙江优秀青年作品奖。2013年至2014年,杨方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p><p class="ql-block">她有两个故乡杨方出生、成长在遥远的新疆,这是她的故乡。她是永康人,又工作在诗意的江南,唯一永康市故乡。江南丰富的生活底蕴,使她的诗笔刚柔相济,边塞的荒凉与江南的灵秀交织在一起,对现实的贴身观察与奇诡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体验融合在一起,为当下诗歌增添了一种新的气势与格局。她的诗歌有一种抒情性和古典气质,这和她现在所处的江南大概是不无关系的,同时江南也赋予了她诗歌另外的一些特质。“江南”与“边疆”在杨方的诗中有一种奇妙的遇合,相反相成,产生了强烈的张力。她的抒情很大程度上是在抒发她的乡愁,这乡愁更多的不是小桥流水、梧桐细雨,而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江南”是外在的形,“边疆”则是内在的、骨子里的、宿命的。杨方的诗歌空间跨度也一如她生活的轨迹,时而在响着琴弦上的十二木卡姆的北疆,时而路过她本不属于那里的一个叫永康的地方 。这里的 南 和 北 ,在空间上构成了对杨方诗歌的最基本的理解。归根结底,这里的故乡有着更为具体的表述……提起写诗初心,杨方说,她中学时,因为学校运动会有感而发,写了第一首诗———《我们的运动场》。投稿后稿件被发表,她赚到了写作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从此爱上了写作。首都师范大学曾为她举行诗歌创作研讨会。与会评论家认为,杨方童年生活的故乡新疆是她诗歌创作的内核,她对故乡既有割舍不掉的爱,又有抹不掉的被归属于外乡人的痛和灵魂无法返回的纠结,对这种复杂经验的展现造就了她在当代诗坛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家乡情 一世爱“我跟大家一样,只是一个喜欢写作的普通人,我也要向同学们学习,我们互相交流。”多年以前,永康籍诗人杨方走进永康市象珠镇中心小学,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情怀,面对面教大家如何更好地写作。杨方告诉孩子们,阅读非常重要,因此鼓励他们多看书、看好书。她认为,同学们可以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之后再逐渐读一些比较有难度的书籍,比如原版《三国演义》等。也可以系统地阅读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书,因为古人传承的文化中蕴含着无数道理。近些年来,杨方经常回家乡永康参加一些文学创作活动,给一些年轻文学爱好者指导。她对文学爱好者说: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的阅读对写作非常重要。看得多在写作中自然就会得心应手,逐渐累积阅读量,厚积而薄发。杨方在永康江南艺术馆指导写作爱好者场景</p><p class="ql-block">诗一样的签名</p><p class="ql-block">杨方部分作品2008年2月下半月刊《诗刊》发表组诗《行走》2008年11月下半月刊《诗刊》组诗《香姑娘》2008年12月下半月刊《诗刊》青春诗会专号《人在他乡》2008年2月《少年文艺》发表诗歌《两只猴子》2011年1月下半月刊《诗刊》发表组诗《过黄河》2011年2月《绿风》发表女诗人方阵《杨方的诗》2011年6月下半月刊《诗刊》发表组诗《洪渡河》2011年6月《作品》发表组诗《过黄河》2011年10月《青年文学》发表组诗《务川,秋日之歌》2011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组诗《秋风近》2012年1月《作品》发表诗歌《过黄河》2012年1月下半月刊《诗刊》双子星座组诗《倾听流水》随笔《寻找木卡姆的旋律》2012年1月《延河》发表小说《像棉花一样温暖》。入选2012年4月《中篇小说选刊》,入选2012年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中篇小说精选》。2012年10月《星星》发表组诗《另一个故乡》2014年3月《散文》发表随笔《看不见的房子》2014年第八期《新华文摘》发表诗歌《我还没有回到我的故乡》2014年7月上半月《诗刊》每月之星发表组诗《骆驼羔一样的眼睛》2016年3月《清明》发表小说《黑走马》,入选2016年6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6年第六期《西部》发表小说《边境》2016年7月《上海文学》发表小说《城南哀歌》,入选2016年9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出版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入选2009年卷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中国作家出版社2014年出版诗集《骆驼羔一样的眼睛》,漓江出版社2009年出版小说集《打马跑过乌孙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获《诗刊》中国青年诗人奖,2012年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2014年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首都师范大学2013—2014年驻校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方,活在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方,扬帆在杨方的作品里,有一种倔强、自信的个性宣扬,更有不循规蹈矩的反叛精神。那种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的完美融和,无论是生命还是诗歌的主题,都是一种高远意境的表达。丰满的思想衍生出的那种无限宽广的祥和与宁静,在其诗歌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也指出杨方独具个性的诗歌是对于从80年来的发展到今天的女性诗歌有独到的贡献的,比如她很多诗用到隐喻,写故乡之所以为“故”是因为体验到的无法返回性,杨方的诗没有回避那些时刻存在的、精神上的痛感经验,而是表现了离群索居是现代人的命运,因此说杨方的诗既有个人意义,也触及到了世界文学“精神返乡”的精神母题。贺嘉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代诗人宋晓杰谈到杨方诗歌总有着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弱小的身躯里有着足够强劲的意志,她的诗是基于两种不同的境况和对两种文明的交融以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呈现,她告诉了我们永远要感激岁月和生命;愿杨方在今后的日子里,依然穿行于故乡,能继续低头沉吟,高声歌唱,也期望着她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向伟大的汉语诗歌致敬。</p><p class="ql-block">段金玲(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认为杨方在诗里愿作俗世中高洁的雪莲,隐于市又远离红尘,隐藏自己,只为一颗纯粹的诗心,追寻杨绛的“我不在乎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旷适淡泊,追求“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诗性情感。</p><p class="ql-block">林喜杰(北京海淀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出诗人要以诗人的思想去辐射社会,诗人要具有使命感。诗人对于文化的热爱要做到罗素所说的“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希望杨方的诗歌能继续站在文化和时代的高度,站在诗人群体里发出声音,继续做一个诗人应尽的义务。</p><p class="ql-block">诚如杨方所说,诗歌充满着灵光和闪动,也是一门真诚的学问。诗歌让自己真诚地生活、真诚地做人、真诚地写作。她的诗歌便是对她的言行最为真切的印证。其诗歌虚化又不失真实,充满诱惑,摇人心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刊末语: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享乐,而在于种因。当下的人生是美满也好,苦难也好,都建立在无常的湍流之上,不可久住,如果只在这个层面追求人生的意义,答案终是悲观的。生命既是无常的,又是无限的。因为无常,所以苦难可以改变;因为无限,所以希望永远存在。要更长远来看待生命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朱自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2025年]</p><p class="ql-block"> 经第二届朱自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产生12部获奖作品。现予以公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届朱自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25年8月31日</p> <p class="ql-block">杨方:关于一头猪</p><p class="ql-block">浙江散文 2017年01月20日 </p><p class="ql-block">“似乎从来没有人会关心一头猪的寿命。因为从来没有一头猪可以活到寿终正寝。”——杨方《关于一头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过农庄后门的时候我看见了一头猪。这是一头马上就要杀掉的猪。我在猪的面前蹲下,想对猪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是,说什么好呢?好像说什么都不好。面对一头即将赴死的猪,我得小心避开死,流血,晚餐,明天这些敏感的词。我蹲下的时候往左移了一点,尽可能把那把杀猪刀挡在身后不让猪看见。杀猪刀随意地扔在离猪三尺远的地上,没有我想象的锋利,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长那么尖,刀刃略带着月亮的弧度,怎么看它都不应该是一把杀猪的刀。</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小时候父亲要杀一只公鸡,那只公鸡脖子上的羽毛像孔雀一样闪亮发光。公鸡因此很骄傲,一副不怕死的样子。我担心杀的时候公鸡会疼,偷了父亲的伊力特给它灌下去,希望它喝醉了酒能够忘记脖子上的疼痛。结果公鸡踉踉跄跄,周身羽毛乍起,趁着酒力一下子飞到了高高的核桃树上,又从核桃树飞到更高的白杨树上,接下来它蹲在那里,像一只传说中的鸾鸟一声接一声地啼鸣。那时是秋天,天空有大雁一群接一群从巴尔喀什湖那边掠过我家院子向南飞去,有几次它们飞得很低,几乎低到白杨树的树尖。后来公鸡不见了,我相信它一定是跟随雁群飞走了。我希望这头猪也能够尝试一下逃跑。这是一头被当地人叫做两头乌的土猪,全身雪白,只有头和屁股是乌黑的。因为两头乌的价格高于一般的猪,就有人用染发剂染黑了猪头和猪屁股去冒充。我面前的这一头显然货真价实,它被简单地关在一个铁条焊起来的架子里。如果猪肯逃跑,我是愿意助它一臂之力的。我假装凑近观察猪,一只手隐秘地从背后伸过去快速解开了那根绳子。这时候,有人腆着肚子走过来,看样子是农庄的厨师。其后跟着一人,应该是厨房打杂的。他们看看猪,看看我,什么也没有发现。厨师对打杂的说,两头乌的猪蹄胶原蛋白多,女人吃了可以美容,养颜,长生不老。厨师说得很大声,好像是故意说给我和猪听的。猪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就已经开始饲养猪了。养了几千年,猪早就听懂了人话。猪对人话嗤之以鼻,没什么好奇怪的。厨师绕着猪转了两圈,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现。或者他发现了,只是懒得理会。绳子有和没有,其实作用不大。厨师挺爱说话,他说这头猪和别的猪不一样,这头猪不是来自集体的养猪场,而是来自农家。也就是说,这头猪从出生到死,都是孤独的,就像一个诗人那样孤独。现在,这头像诗人一样孤独的猪就要杀了给开会的诗人吃。厨师这些话似乎是故意说给我和猪听的,他一定看出我是开会的诗人,就像我看出他是厨师,看出另一个是打杂的。厨师和打杂的走后,猪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丝毫没有要逃跑的意思。我思谋着怎样帮它。两头乌是一种小个子猪,体型不大,体重不过一百多斤,凭我力气,应该可以把铁架子推倒。如果不能,那么,我还可以找一根木棍来抽打猪屁股,以激发它跳出铁架子。只是,猪逃出来以后怎么办呢?我分析了一下猪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农庄就在山脚,四周没有什么人家,猪其实只要快速逃出农庄,就可以隐匿于四野茂盛的植物之中而不被发现,并且,在万物生长的春天里,猪根本不用为食物而发愁。这个季节农田里虽然没有营养丰富的红薯和玉米,但土豆会有的,蚕豆会有的,萝卜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猪可以生活得很好。猪虽是家养,但原本来自野生。我在甘南的迭部就见过满山乱跑的蕨麻猪,浑身漆黑,毛长体瘦,猪嘴可以有力地拱开山上的泥土和石块,敏捷地找到蕨麻的根当食物。初见时我惊恐地误以为是野猪,后来知道是藏民放养山上的。他们养猪跟养牦牛一样,把猪赶到山上,任猪自己找食。从没听说过哪头猪把自己饿死,那样满山跑的猪,充满野性和力量,生存能力应该是极强的。我曾经想给一头落单的蕨麻猪拍照,它挑衅地看着我,鼻子发出威胁的声音,嘴角喷着泡沫。我真担心它会冲过来像一头真正的野猪那样把我拱到天上去。如果这头两头乌猪能够逃跑成功,我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它就能够像蕨麻猪那样适应山林中的野外生活。没有多久,厨师又腆着肚子出来了,他带来消息,说屠夫马上就到。这会应该正在来的路上。我不知道厨师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个消息。他可能把我看成等看杀猪的人了,怕我等得不耐烦。也可能,厨师是死神的信使,专门来给猪下死亡通知的,否则他怎么知道死神正在来的路上?时间紧迫,厨师离开后,我卷起袖子,腿做弓步,用尽全力去推铁架子,铁架子和猪皆纹丝不动。没办法,我只好放弃第一方案。我在农庄里转了一圈,想找到一根木棍什么的,没找到。我只能挥舞着自己的手臂,试图驱赶猪跳出来。猪奇怪地看着我。它可能以为我在指挥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两个人抬来了烧开的水,倒进大木桶里。木桶像温泉那样冒出缭绕的热气,让人想到仙女洗澡的瑶池。不知道猪脑子里这会在想什么。从它淡定的表情来看,它压根就没有打算逃跑。猪不逃是对的。猪一生下来就拼命吃拼命睡,就是为了早点登上屠宰台,早点完结猪的一生,轮回转世成别的什么。猪有猪的智慧,不逃避死,也不惧怕死。它坐在铁架子里,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一只苍蝇围绕着它转,它眼睛都不眨一下。杀猪刀就在那里,明晃晃的,它一定是看见的。烧开的水就在大木桶里,热气腾腾,它也是看见的。死离它那么近,它只一味地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超脱的样子。手机响起来,是催我回会场发言的电话。我是从诗歌讨论会上逃出来的,我出来的时候一个诗人正在发言,因为激动,她一脸的痘痘又红又亮,让我想到面如草莓这个词。我于是起了去草莓地转转的念头。前一天来到农庄,我一眼就看见了那块露天的草莓地,紧挨着农庄的围墙,鲜红的果实在绿叶下忽隐忽现,看上去很好吃。这个下午,我在去草莓地的途中遇见了这头即将被杀的两头乌,我在猪的面前蹲了好长时间,我想鼓动猪逃跑,就像我从会场上逃跑。逃跑真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猪不这样想,可能猪不认为死是什么大事。它和我一起看着不远处的那块草莓地,一只白鹭正站在草莓地里偷草莓,它吃几口,然后不好意思地四处看看。白鹭在草莓地里走动的时候,小心地抬起脚,怕烂泥巴弄脏了它的凉鞋。四野安静,我想象屠夫这会应该骑着破摩托车,突突突突一路喧响着穿过农舍和农舍之间的庄稼而来。一阵风吹过,风吹动了猪毛,看上去像是猪在发抖。但其实不是,猪比我冷静,猪竖起耳朵,听了漫长的三分钟,好像银河的光被它听见。然后,猪咕哝了一声,松懈下来。屠夫是突然出现的。我并没有听见摩托车响,就看见他已经停好了摩托车,并从摩托车上抽出一件塑料布的脏围裙围在身上。所有的死神可能都是这样不声不响地出现在面前的。屠夫的模样和范进的老丈人相去甚远,有点瘦,有点矮,黑发中夹杂的白发让他看上去有点苍老和哀伤。但,其实也不是。死神是不需要苍老和哀伤的,他在那里走来走去,脚步轻快,像个年轻人一样在心里唱着歌。他愉快地做着杀猪前的准备工作。资料上说猪的嗅觉非常灵敏,不少国家的海关,机场都用猪来搜查毒品。这时候猪一定闻到了死神的味道,它开始在狭小的铁架子里扭动屁股。它的屁股底下出现了一泡猪屎,臭气弥漫开来,我不得不往远处挪了挪。几个服务员从餐厅走出来看杀猪。其中一个,有一张稚气的孩子脸,他把一只手放在猪的脑袋上,对猪说,别怕,早死早超生。猪其实没有表现得很怕,除了那泡猪屎有点丢人。屠夫用弯弯的铁钩钩住猪嘴的时候,猪甚至都没有发出叫声,或许是因为嘴太疼,我看见铁钩穿破了猪嘴沾着血,猪只能很乖地跟着屠夫走到了要杀它的地方。几个人合力把猪抬到木板上,象征性地按住猪的四只蹄子。厨师捡起杀猪刀,先捅了一刀,偏了,位置不对。猪叫起来,叫声不那么凄厉,有点沙哑,是被刀割破了喉咙漏气的叫,冒着气泡。屠夫接过刀,在稍微靠近下面一点的地方,又捅了一刀,猪不叫了,安静下来,脖子上的血哗哗地流,下面一个脸盆接着,接了小半盆,一头猪的血就流尽了。有几滴滴在水泥地上,很快变成巧克力的颜色。我回到会场,但再也坐不住,十几分钟后,我又一次离开会场出现在杀猪的地方。猪已经不见了,只有猪头高挂在铁钩上。猪头剃尽了毛,白白净净,它从上面俯视着我,眼睛微闭,一脸的慈悲。猪头的下面,一只毛很长的大黄狗在低头舔舐着什么。猪是四点钟杀的,六点,开会的诗人们开始吃晚饭。猪的各个部位,被一盘盘端上桌,大受诗人们喜爱,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猪肉,加之厨师的手艺,此肉色泽诱人,肥而不腻,很快就被抢光。猪的蹄子,用锡纸包着,美其名曰金牌猪手。晚宴上诗人们喝酒吃肉朗诵诗歌,有人自告奋勇说要用英语为大家朗诵一首叶芝的《当你老了》,我耳误,听成了《当猪老了》,诧异之后,知是自己听错了音,心里徒生出悲伤,一头猪和诗无关,和爱情无关,和老更无关。一头猪,如果任其生长,能活多少年呢?我用手机百度了一下,可是没有关于猪的寿命的说明。似乎从来没有人会关心一头猪的寿命。因为从来没有一头猪可以活到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杨 方曾出版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骆驼羔一样的眼睛》,小说集《打马跑过乌孙山》。曾获《诗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p><p class="ql-block">现居永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