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论人的“不良”嗜好——</b></p><p class="ql-block"><b>作者:冰山冷燕</b></p><p class="ql-block"><b>人之处世,各有所好。或嗜书卷翰墨,或耽烟酒博弈,其态万殊,其心一也:皆求身心之悦乐。世人常以“雅”“俗”判分嗜好,崇读书写作而贬博弈好色,然细察之,所谓良窳之分,多系社会建构之幻象,非有天然之界域。究其本质,嗜好之价值,不在其外在之光环,而在主体感受之真切。倘能悦己而不逾法,则一切嗜好皆可为生命添彩之笔。</b></p><p class="ql-block"><b>“不良”之标签,实为社会规训之产物。昔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已道破嗜好之核心在于主体之“乐”。然历代权力机制常以道德之名划定享乐之疆界:士人焚香操琴谓之雅,市井呼卢喝雉谓之俗;贵族收藏古玩谓之雅,平民斗鸡走马谓之俗。此等评判,往往依附于阶级、性别、种族之偏见,其标准游移如风中烛火。今日被视为高雅之西洋歌剧,在十八世纪曾遭教会斥为“淫亵之娱”;而今人鄙夷的电子游戏,或将成为后世眼中之数字艺术。可见“良”与“不良”,不过是时代目光在人类行为上投下的短暂阴影。</b></p><p class="ql-block"><b>嗜好之真谛,在于其对个体存在的启迪与慰藉。弗洛伊德谓人之行为皆受“快乐原则”驱使,虽失之绝对,却道出部分真理。嗜好如同心理之舟,渡人暂避生活之重压。一局棋枰上的全神贯注,可使小职员忘却职场倾轧;数小时游戏中的纵横驰骋,能让年轻人体验现实难有的掌控感。甚至如抽烟饮酒,虽有害健康,然其提供的片刻闲适与冥思空间,亦构成现代人喘息的心理机制。这种愉悦不必符合他人设定的“崇高”标准,只需真实地滋养心灵,便已足矣。古人云“偷得浮生半日闲”,正是对此种愉悦之性的深刻领悟。</b></p><p class="ql-block"><b>然倡嗜好自由,非谓可纵欲无度。边沁的功利主义计算提醒我们,愉悦须以不损害他人福祉为界。嗜好一旦越法侵权,则其正当性顿失。此外,智慧之人亦需明辨短暂之快与长久之益间的辩证关系。吸烟或可释一时之焦虑,然若成瘾伤身,则终将减损生命整体之愉悦。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于嗜好亦然:既能沉醉于所爱之事,又不失主体之掌控,方为圆满之道。这种平衡之智,并非外界强加的道德律令,而是个体对自身幸福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观今日世界,嗜好更成为身份政治之战场。社会精英以“高雅爱好”为文化资本,底层民众则以“不良嗜好”作无声反抗。此种分化,实为更深层社会不平等之症候。真正开放的社会,应容许多元生活方式共存,而非以单一标准规训所有人生。只要在法律与健康之边界内,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快乐方式——无论那是吟诵诗歌还是畅饮美酒,是欣赏歌剧还是熬夜游戏。</b></p><p class="ql-block"><b>人生倏忽如白驹过隙,求悦乐乃天赋之权。与其困于他人眼光,不如诚于自己内心。雅者不必自傲,俗者无需自卑,各适其性,各得其乐。在这短暂旅途中,能真实地感受愉悦、自主地选择嗜好,或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须知:一朵玫瑰不会因为被称作其他名字而失去芳香,一个人的嗜好也不会因为被贴上“不良”标签而减少其带来的快乐。在有限的人生里,尽可能地真实活着,或许就是最高的道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