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日记2——运用孔子教学法,上好开学第一课 2025年8月30日

山楂花开

<p class="ql-block">昨天,在我支教的太平镇中学,我运用孔子教学法开展了开学第一课。整个课堂以“学前习—学中习—学后习”为逻辑主线,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一、学前习:激活旧知,生成学科认知 </p><p class="ql-block">学前习环节以直解思维教学法为核心,引导学生解构“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内涵。首先,我组织学生对“道”“德”“法”“治”进行组词,同学们踊跃参与,列举出道理、品德、法律、治理等众多词汇。随后,我引导学生筛选与学科紧密相关的词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串联:道德与法治学科既包含道德修养教育,如道理学习、品德塑造;也涵盖法律知识教学,旨在通过法治思维实现国家、集体与个人行为的规范。</p> <p class="ql-block">在此过程中,我巧妙结合生活场景深化学生理解。以“治病”为喻,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律不仅能纠正不良行为(思想之病),更强调“治未病”——通过学习预防思想与行为偏差。同时,针对学生组词中出现的“缺德”“德国”,自然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作为中国人应坚守道德底线、热爱祖国,不做缺德的人。</p> <p class="ql-block">二、学中习:深化认知,掌握学习方法 </p><p class="ql-block">(一)明确学习内容</p><p class="ql-block">基于学前习生成的学科认知,我结合“新八德”理论,系统梳理了中学生需培养的八种道德品质:孝亲、尊师、友学、立志、长善、救失、循规、守法,并通过师生互动探讨,明确各道德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列举《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p> <p class="ql-block">(二)探索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什么”后,我进一步探讨“怎么学”,提出三点建议:</p><p class="ql-block">1. 观察生活:通过分析教材目录,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系。例如,将“立志”主题单元与人生目标规划结合,以“亲子关系”内容引导学生践行孝亲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2. 时习知识:运用直接思维拆解“时习”概念——“时”即及时、随时,“习”强调反复巩固。结合孔子教学法“开口即成长”的理念,我通过每节课的成长赠言(如“开口即成长”“说出来的是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p><p class="ql-block">3. 学以致用: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如学习友谊相关内容后应践行友爱互助,学习家庭章节后需落实孝亲行动。同时,点明学科的规范与指导双重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实际意义。</p> <p class="ql-block">(三)升华德育目标</p><p class="ql-block">课堂最后,我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最终得出“国家富强,人人有责”的结论。结合太平镇中学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开展立志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树立“振兴家乡,我的责任”的使命感。通过重复知识法,让学生齐声朗读德育口号,强化责任意识。</p> <p class="ql-block">三、学后习:巩固成果,规划行动</p><p class="ql-block">学后习环节布置“梦想与行动”主题作业,要求学生明确个人梦想、制定阶段性目标并规划具体行动,将课堂所学的立志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计划,实现知识内化与行为引导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本次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教学法的独特魅力。通过结构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与直接思维引导,不仅让课堂更富逻辑性与趣味性,更达成了“让教育变简单,让学习变轻松,让课堂变有效”的目标。未来,我将持续探索孔子教学法的应用,助力学生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