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5 年 8 月28日,一场聚焦于司马相如与扬雄文化遗产的学术盛会——“司马相如扬雄文宗文化遗产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学术交流会”在四川蓬安盛大开幕。此次交流会由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省扬雄研究会、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蜀学院、成都市郫都区扬雄学会共同承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旨在深入探讨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h1> 一、交流启动仪式 <h1> 交流会在蓬安县融媒体中心彭文文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曹鹏程先生,四川省扬雄研究会会长、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范佳先生分别致辞。</h1> <h1> 曹鹏程先生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司马相如作为汉代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了深远影响。曹会长强调,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经典作品,不仅展现了汉代的繁荣与气派,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他呼吁与会者在此次交流会中深入探讨司马相如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h1> <h1> 范佳女士在致辞中对此次交流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扬雄作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在文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范会长提到,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等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强调,扬雄的《法言》《太玄》等著作在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范会长呼吁与会者在此次交流会中深入研究扬雄的文化遗产,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h1> <h1><b>二、主旨发言(三楼主会场)</b></h1> <h1>第一阶段(09:20 - 10:35)<br></h1><h1> 在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主持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名誉会长、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扬雄研究会顾问祁和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扬雄研究会顾问刘韶军,西华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殊闲,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策划分会会长、四川纵横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丁等先后发言。</h1> <h1> 在第一阶段主旨发言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在三楼主会场前合影留念。大家在镜头前留下了珍贵的瞬间,记录了这一学术盛会的精彩时刻。</h1> <h1>第二阶段(10:55 - 12:10)</h1><h1> 在四川师范大学房锐教授主持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赋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踪训国,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蜀道研究院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东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副会长王红霞,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档案文献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副会长金生杨,四川旅游学院文旅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晋超等先后发言。</h1> <h1><b>三、分组交流(14:00-17:30)</b></h1> <h1>1.第一小组(三楼分会场一)<br>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先生和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副会长张勇先生的主持和点评下,于石头、王慧、邓稳、朱兴弟、汤涛、李殿元、陈果、赵晓东、纪国泰、刘兴洪、黄剑华、潘成稷、李文娴、车宇平、李亦琳、刘杨、鲜宗美等先后宣读论文。<br></h1> <h1>2.第二小组(三楼分会场二)</h1><h1> 在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副会长甘绍成和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会长、四川落下闳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杨小平先生的主持和点评下,王方、王燕飞、任小君、李志、李德书、杨森、杨蓉、陈燕、罗建新、房锐、段洁文、唐晓零、熊伟业、黄茂、龚昱同、冉钟攀、汪叶枫、曹蕴馨等先后宣读论文。</h1> <h1><b>四、交流会总结(三楼主会场)</b></h1> <h1> 当天下午17:30-18:00,交流会进入分组总结和大会总结阶段。<br>1.分组讨论第一小组总结</h1><h1> 由张勇教授汇报。张勇教授对第一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与会者从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文化影响等多个角度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他强调,司马相如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此次讨论,大家对司马相如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br></h1> <h1>2.分组讨论第二小组总结</h1><h1> 由杨小平教授汇报。杨小平教授对第二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详细总结。他指出,与会者围绕扬雄的文学创作、思想体系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他强调,扬雄的文化遗产在文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此次讨论,大家对扬雄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h1> <h1>3.大会总结<div> 由潘殊闲教授汇报,他首先对所有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随后对会议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总结了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他说:“这是一次很有创意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交流会,这是一次大家期待已久的学术研讨会,是汇聚多方力量,实现合作共赢的学术交流会,会议成果丰硕,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史册。这是一次学术含金量高的学术盛会。体现了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文宗特色及其涵盖的文学文化遗产与当代价值开发。这是一次开放的,可以复制,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学术会。本次学术交流会是第一次将司马相如与扬雄并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共谋学术繁荣,共促文旅发展。”潘殊闲教授最后说:“此次学术交流会按预定目标取得圆满成功,衷心感谢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感谢筹备组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并请专家学者明年到扬雄故乡成都市郫都区参加学术交流会。”</div></h1> 五、观赏百牛渡江 <h1> 交流会圆满落幕,而精彩并未止步。次日清晨 8 时,主办方贴心地为即将踏上归途的部分专家、学者们,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牛渡江”观赏之旅。这是一场从学术研讨到自然之美的无缝切换,让在场的每一位嘉宾得以在学术交流的紧张氛围中抽身而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蓬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民俗文化。<br> 当一行人抵达嘉陵江蓬安段,眼前豁然开朗。江水悠悠,波光粼粼,远处的江心小岛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舞台,等待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而这场演出的主角,正是那些憨态可掬、自由奔放的水牛。每年春季,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奇时刻,成群的水牛仿佛听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聚集在江边。它们时而低头嬉戏,时而悠闲觅食,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随后,它们排成整齐的队伍,毫不犹豫地踏入江水,向着对岸的小岛进发。水牛们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它们那庞大的身躯在水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激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壮观的场面,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瞬间被深深吸引,屏住呼吸,生怕错过这大自然赋予的绝美瞬间。<br> 嘉宾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将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定格在镜头之中。快门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为这场自然盛宴奏响的欢快乐章。而当镜头定格的瞬间,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记录,更是对这一刻心灵震撼的永恒封存。看着这些水牛在江水中畅游,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是对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同时,大家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人与自然并非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和谐共处。水牛们自由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当地人民则在这和谐的环境中,过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br><br></h1> 六、交流花絮照片 <h1> 此次“司马相如扬雄文宗文化遗产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学术交流会”,是一场极具意义的学术盛会。通过与众多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大家对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未来,当继续深入研究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同时,期待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汇聚更多学者,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h1> 附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摄影:甘绍成、黄剑华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弦歌蜀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鼓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