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古镇古城星罗棋布,人文历史,建筑风格良莠不一。但是,能牢牢在你脑海里占据一席之地的能有几个?</p><p class="ql-block"> 来过南浔古镇吗?如果去过的话,你会有挥之不去的思念。难忘那一抹淡淡的乡愁,难忘那繁花似锦的建筑布局,难忘那水道纵横的江南风情……。</p><p class="ql-block"> 来过二次南浔,但还是感觉脑子里仍有大片儿的空白,需要再次到这里,让南浔丰富多彩的内涵来充实大脑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SUN 2024年4月</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交界处,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与其他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南浔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著称。早在明清时期,南浔便已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名镇。</p><p class="ql-block"> 南浔太大了,在清末,史家就称“一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据2023年统计:它的面积高达一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五十多万。这在古镇系列中当位列前茅。没个三,五天怎能窥其全貌?</p> <p class="ql-block"> 南浔镇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这是根据资产多少对富商的形象划分。</p><p class="ql-block"> 南浔的商人因为较早与洋商打交道,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以他们建造的宅院大胆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江南传统的雕花门楼与法国进口的玻璃花窗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而华丽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的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 驰名世界的湖笔就产在这里。笔锋柔韧,沾墨饱满,挥洒自如。</p><p class="ql-block"> 橱窗中的湖笔号称”天下第一湖笔”。重达几十斤,不知道还有没有书写功能,据说一次饱沾墨汁就达三斤左右。不管怎么说,它的展示标识着南浔古镇还有一个名字:中国湖笔之都。</p> <p class="ql-block"> 民国元老,蒋介石尊称为”导师”和”恩人”的张静江,又称”民国第一奇人”。他的故居又名尊德堂。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p><p class="ql-block"> “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p> <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p> <p class="ql-block"> 石盆中竖立的英德石因形似苍鹰凌空腾飞,故名“鹰石”。此石造型生动,具有皱、透、漏、瘦等特点,与啸石和美女照镜石并称南浔三大名石。</p><p class="ql-block"> 英德石产于广东英德,是我国四大名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知道些清史的人都知道这宗著名的文字狱。武侠小说《鹿鼎记》中也有部分描述。它就发生在湖州南浔清顺治、康熙年间,影响深远。史称《庄氏史案》亦称《明史案》。</p><p class="ql-block"> 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将书刻成。知县吴之荣挑出书中有暗讽清庭的毛病,告至辅政大臣整拜府上。随将庄家全族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因此案入狱者2000余人,案件之大,杀人之多,震惊全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的居处。小红楼外面看起来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风格,走进去才会发现原来是西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内部陈列着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始建于一九二0年,它是我国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解放后隶属浙江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笋、亭台、小桥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中西合璧建筑,中有一方形天井,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便于安全保护。又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 <p class="ql-block"> 晋商富甲天下,有人说:在山西看富商巨贾的庄园,看规模大,就看王家,听故事就到乔家,寻善就到李家,这三座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p><p class="ql-block"> 运城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是晋南富商李氏家族的私人宅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除了晋商文化、建筑艺术特点和其他大院相似之处,善行天下是李家大院最大的闪光点,它还是山西慈善博物院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李家修建的崇宁殿因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是一层重檐四面回廊式建筑,面宽七间,纵深五间。大殿檐廊彩绘真金线描,色彩金碧辉煌。绘画内容为关公忠义仁勇的故事,造型生动逼真,雕工细腻流畅。殿中塑有关帝铜像,高5.58米,重3.99吨,是全国室内最大的一尊关帝纯铜像。</p> <p class="ql-block"> 十二面影壁因四面八方12个砖雕图案组成而得名。寓意为四季平安,八方来财,一年12个月风调雨顺,月月吉祥。此影壁造型独特,中国罕见。雕刻手法细腻,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文化气息浓郁,其建造级别体现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p> <p class="ql-block"> 弘扬善行天下的景行楼座落在李家大院的最高点。景行楼,因李家世代行善积德而得名。楼底部12米多深藏山中,上部三层纯木仿古建筑,高达30米。游人登上景行楼,可一览李家大院全景。楼下的百泉湖一泓清水,一列垂柳,长廊水榭,湖光山色,宛如李家大院向人们展示的一幅立体山水画卷,真是美妙极了。</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前面不远处就见山西慈善博物院的石牌,上面还有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字样,看来这就是李氏家族行善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同德堂创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院主为李道升次子。该院有两大特色,一是大门上暗藏的六道机关,明锁和暗密码均暗藏于精美的手工造型图案中,其防盗性不亚于现代的防盗铁门。第二大特色是马头墙,出于安全和防火考虑,在建院时,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时,使院落格局大气明朗,更给古民居建筑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 私塾院月亮门采用日式的推拉不门,装饰考究,图案精美,既节约空间,又开关自如。门楼七层镂空砖雕和琉璃艺术精美绝伦,造型生动,雕刻线条流畅,技艺高超,把晋南传统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门内侧砖雕联有别于传统砖雕,是由书法家在做好的泥坯上用手指写就,再由工匠烧制而成,故该联造型逼真,笔意流畅,字型饱满,为国内一绝联。</p> <p class="ql-block"> “百善壁”也称善影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其上雕刻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p><p class="ql-block"> 善影壁集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善”字于一体,字体俊秀,各具特色,正,草、隶、篆,砖雕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善影壁。</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代李道行留学英国,回国后不仅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织布,将家族事业推向鼎盛。</p><p class="ql-block"> 一经楼是李道行为他的英国妻子建造的,又称“藏书楼”。它的门和窗大部分为尖形和拱形,呈现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北方传统厚重阴暗四合院迥然不同,通风采光,宽敞明亮,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