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记忆·故乡的编席匠(二)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过去,虽然人们不愿意学席匠,但当时席匠的收入也是比较可观的,更何况“是艺高三分”呢。再说,那时的手艺人比较保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没有一定关系是不会轻易收徒弟的。即使收了徒弟,也得三年学徒,关键地方师傅更是不会轻易传授给徒弟的。编苇席手艺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很神秘的。</p> <p class="ql-block">  溪源村有大片的苇地,200多户人家,就是本村的消费也能养活三五个席匠,何况当时全县有苇地的地方并不多,席匠在当时也很吃香。于是有好多想学席匠的也会遭到老师的拒绝。</p> <p class="ql-block">  最早和武登会学编苇席的是殷桂德,接下来是李生悦,李生悦媳妇是苏家湾的,称武登会为大舅哥,凭着这种关系李生悦和武登会学会了席匠手艺。在殷桂德、李生悦学艺的同时,支凤山也收高登明、吴正亮为徒弟。殷桂德出徒后,先后收韩福、刘占山为徒,李生悦出徒后,也收韩喜瑞为弟子,溪源村的编席匠一下子增加到了10多个。</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以后,生产队的活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分值越来越低。而编一领5尺宽,9尺长的苇席生产队要给记27个工分,另外补助10斤取暖煤。挣工分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每加工5领苇席的苇子,最少能编出6领苇席,如果手艺好,精打细算,还能富裕出更多的苇子,按市场价每尺0.7元计算,多编出的一领苇席就能卖上六七块钱。如若一冬天加工50领苇席,就能多编出10领。挣工分、领取暖煤不说,仅多编出的10领苇席就能收入现金六七十元。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诱惑,尤其是那些常年劳动年底分不上红的欠款户。于是,这个时期在溪源村掀起了一股学编苇席的热潮。霍建林、霍仲永、支绍国、霍连忠、支世清、支世才、韩喜文、韩喜成等都学会了编苇席。</p> <p class="ql-block">  1967年到1975年是溪源村学习编苇席的高潮。那时,生产队的劳动日值逐年下降,越来越低,第三生产队最低分值只有0.12元,第二生产队最高也不超过0.30元。加上学校停课,许多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也加入了学习编苇席的队伍。溪源村每个会编苇席的都有学徒。跟随霍连忠学习编苇席的最多,霍汉清、霍汉刚、李世宽、韩喜忠、支世林、温有贵、霍连生等都是他的弟子。随着编苇席赚钱效应的扩散,一些女孩子也加入了学习编苇席的行列。霍钦林、霍钦英、霍春英、韩喜梅、高文英、高文莲都成了编苇席的高手。</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