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缘:原道精神下的社会治理共识

颜展

<p class="ql-block">“原道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追求宇宙与社会根本法则(道)的探寻与践行。以此精神为基础构建的“法缘观”,则深刻影响了传统社会的秩序逻辑与人际规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原道精神:法缘观的形而上学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道”指对宇宙万物根本法则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的追寻。它分为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道:通常指“天地之道”、自然界的法则和万物之理(物理),也包含部分社会伦理道德。古人有时会将社会的某些伦理道德“抬高”为天道,以增加其神圣性。</p><p class="ql-block">* 人道:主要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准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道”与“人道”并非割裂,而是高度统一的。这使得“法缘观”不仅仅是世俗的人际法则,更拥有了超越性的神圣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法缘观的核心内涵:因缘和合与价值共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传统社会语境中,“法缘”一词有其特定内涵,并基于“缘起性空”的哲学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法缘的基本理解:在传统社会,“法缘”常指人与人之间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一种联系。例如,拥有共同信仰(如都信佛或都信基督)、共同兴趣爱好(如都喜欢下围棋或钓鱼)的人之间,就容易建立起法缘。</p><p class="ql-block">2. 哲学基础——缘起性空:佛家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事物和现象(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空性)。这意味着:</p><p class="ql-block"> * 相互依存:万物皆存在于广泛的关系网络中,彼此依存,互为条件。</p><p class="ql-block"> * 无常无我:一切现象都在不断流变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主体或实体。</p><p class="ql-block"> * 超越执着:理解了缘起,就能更好地放下对“我执”(对自我的固执)和“法执”(对事物实在性的固执)的迷恋,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的聚散离合。</p><p class="ql-block">3. 伦理指向——仁义为核:中华法系作为传统社会治理的载体,其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仁”。“仁”即亲也,从人从二,意指用亲善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是忠孝信义等一切具体德目的总根源。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都以“仁”为指导,并以维护“仁”为追求。这使得“法缘”不仅是兴趣的投合,更是在共同伦理价值基础上的深度联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法缘观的社会实践:礼法共治与和谐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原道精神的法缘观,深刻影响了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和纠纷解决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礼法合治的治理模式:传统社会治理讲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注重发挥法治与德治的互补功能。古人认识到“法之设文有限,民之犯罪无穷”,因此法律评价常服从于道德评价,使得循规守法内化为人们的人生信条。这种“礼法合一”的文化共识,也为民间调解提供了依据和效力来源。</p><p class="ql-block">2. 无讼和解的纠纷解决:“天下无讼、以和为贵”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对于民间“细故”(如田土、婚姻纠纷),鼓励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以期达到“息讼求和”的目的。这不仅是减轻司法负担,更深层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关系的长期和谐。著名的“六尺巷”故事,便是这种“重礼让、轻对抗”、“以和为贵”解纷理念的经典例证。</p><p class="ql-block">3. 双轨并行的调解体系:传统调解体系呈现“官方引导、民间自治”的双轨制特征。官方层面,州县官对于可调解的案件常批令族亲、乡保理处。民间层面,宗族、行会等组织通过族规、行约建立调解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法缘观的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法缘观所蕴含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仍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为现代法治提供文化养分:传统“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与现代“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刑法谦抑性原则有相通之处。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助于夯实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p><p class="ql-block">2. 助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传统“以和为贵”的理念与调解智慧,为当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通过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重视“诉源治理”,与传统“息讼”思想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3. 强调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传统“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思想及“礼法合治”的治理模式,提醒我们法治建设需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原道精神构建的法缘观,将志同道合的人际联结(法缘)置于对宇宙根本法则(道)的体认之上,从“天道”中寻找“人道”的依据,使得这种人际关联超越了简单的兴趣或利益结合,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深度和伦理高度的秩序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提醒我们,社会的和谐不仅依赖于外部的法律规范,更得益于内在的价值共识、道德自觉以及对万物相互依存规律的深刻理解。在当代社会,探寻法缘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创造性结合,或许能为构建更具认同感、凝聚力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秩序提供宝贵的东方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