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禅寺 位于昆明市区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圆通禅寺 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也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没有之一!<div>  圆通禅寺 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br></div>          圆通禅寺(以下简称 “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国(公元738~902年),初名 补陀罗寺。<div>  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div><div>        其后,寺宇毁于兵焚,到元朝初年只遗荒址。</div><div>        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重建“圆通寺”,元朝皇帝“赐玺书嘉”。工程历时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div><div>        元代的 圆通寺 景色幽奇,殿宇庄严,楼阁壮观,山石嶙峋,水榭曲径,石阶、石径、石桥、石栏,安排均称,别具风格;史称“常住有田,汤沐有室,卉木篁竹,果林蔬圃,前后映带”;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幽静的风景游览区。</div><div>        明朝成化年间曾重修此寺,山顶又新建接引殿。</div><div>        清康熙七年,吴三桂 又大规模扩建,重修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曲廊,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又将山门移出百步直到街面,始成今日的规模。</div>          圆通寺 最大特点是汇集了佛教三大教派的建筑精华。<br>        圆通寺由 汉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和 藏传佛教(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汉传佛教为主。<div>  圆通寺的“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供奉的是汉传佛教的佛。</div><div>        “铜佛殿”是供奉小乘佛教的殿院。</div><div>        寺院的东边,还有间“普光明殿”,里面却是 藏传佛教 供奉殿,殿内中尊“大日如来”即释迦牟尼佛祖。右尊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领袖宗喀巴,左尊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他们都是“祖师”级的高僧。</div><div>        它象征着云南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和谐统一。</div>          圆通寺 始建于公元780—806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比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早三百多年。<div>  圆通 又是 观世音菩萨 的号,所以  圆通寺 很早就是  观世音 的道场了。</div>          为了让 圆通寺 重放异彩,1977年,国家拔出巨款翻修大殿,修补佛像,重建长廊,油漆彩绘,堆山垒石,历时三年之久。          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两边的两块巨碑,分别是右侧的《圆通寺记》碑和左侧的《重修圆通宝殿碑记》碑。<br>        这两块巨碑由巨大的赑屃驮着,上面记载着 圆通寺 修寺及重修的大事记,主要讲述了云南 沐家 在 圆通寺 兴修方面所做的贡献。<div>  此为右侧的《圆通寺记》碑。</div>          把 圆通寺 与云南 沐家 连在一起,是因为 沐家 为 圆通寺的兴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div>        圆通寺 始建于南诏时期,明初 沐英 修建昆明砖城,将 圆通寺 围入昆明城内,为 圆通寺 在明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div>        沐英(1345—1392),字文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br>        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 傅友德、蓝玉 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 留滇镇守。<br>  沐英 独镇滇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div></div>          圆通寺 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场所,沐氏也成为圆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资募资修葺扩建,圆通寺 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br>          圆通寺 是全国少见的“倒坡寺”。<div>  天下寺院一般都在建筑山上,而圆通寺却建在一个洼地里。进了 圆通寺 山门,就是一直往下走,最低处就是 放生池了。</div>          左侧的《重修圆通宝殿碑记》碑。          进入 圆通寺 山门,穿过二块巨碑,下一道斜坡,屹立着”圆通胜境“牌坊。          圆通胜境 牌坊雄健伟岸,是清朝平西王 吴三桂 于康熙七年(1668年)命人修建的。<br>        “圆通胜境”四个大字苍劲有力。<br>  坊上雕龙画凤,与坊下的青石刻融为一体,群龙狮虎或奔或卧,惟妙惟肖。          圆通胜境 牌坊上面木雕的八洞神仙、南极、三星均为道教神仙;圆通大殿内两壁上的道教泥塑仙官;衲霞屏上斗大的“寿”字;道教张三丰、吕洞宾的石刻画像等体现了云南宗教佛道并存的特点。          石刻细腻 生动          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已被摸出了包浆。          再前行即抵前厅,厅堂宽敞,现供奉一尊释迦太子说法像,高二米,纯铜铸成,为1984年泰国佛教界赠送中国佛教协会四尊释迦铜佛中的一尊。(正在维护)          走过前厅,有一方水池,是全寺的最低点。池中间有清康熙年间建的八角亭,琉璃飞檐,四周有石廊环绕,南北有石桥相连。          圆通寺 的放生池方正,中心是垂檐翘角,轻盈秀丽的 八角亭,周围以水榭回廊环绕,令人仿佛置身园林之中,肃穆的佛教寺庙与轻松的园林风格浑然一体。<div>  放生池中间两座三孔汉白玉石桥,暗含佛教“普度众生”的妙旨,同时又把 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 沿寺院中轴线连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与两侧的水榭曲廊一起,组成别具一格的全国罕见的“水苑式”建筑群。</div>          八角亭 中供奉千手观音,正面的对联以“观”、“音”开头∶“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侧联则以“圆”、“通”二字引首∶“圆满十方现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div>  四周石廊石栏柱上雕有大小石狮百余对。</div>          汉传佛教中,观音 为 阿弥陀佛 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也是四大菩萨之一。<div>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寺的佛教流派虽然有所演变,但作为 观音 的道场,却总是一脉相承。</div>          佛教认为 观世音 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          圆通寺在圆通山(以前叫螺峰山)脚下,寺院的主要建筑都是在水上和水边建筑起来的。<div>  特别是供奉 观音 的象征佛家八正道的八角亭,四面环水,非常符合佛经教义中观音住在海岛的所在。</div>          亭北有桥,通 圆通宝殿。          圆通寺是“没有”大雄宝殿 的寺院。<div>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 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 中供奉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的佛像。</div><div>        圆通寺 的正殿叫做 圆通宝殿。圆通宝殿 供的本应该是 观音菩萨,但在 圆通寺 供奉的却是 释迦牟尼佛。</div>          圆通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四周出廊,顶层檐下分悬“圆通宝殿”单字方额,明间门楣上悬“大海潮音”横匾。          圆通宝殿 屋顶空花脊梁、琉璃宝顶,陶龙翘首欲飞,屋檐金彩丹霞,斗拱飞檐。殿内梁柱粗壮,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朱漆镂金,金碧辉煌。          大殿楹联为清代云南布政使刘鸿翔撰写,很有哲理∶“圆如满月丽天,魔幽佛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休论珠火为眉,青莲作眼,便入佛场,莫非罗汉;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岂必金花着面,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          整个大殿,建筑面积达六百馀平方米,寺宇风格具有元代建筑的特点。<br>  大殿左右有石砌花坛,栏柱上雕有180个小狮子,形象各异。          圆通宝殿,供奉的是元代塑造的三身佛,代表着 释迦牟尼佛 的三种不同的佛身。正中为应身 释迦牟尼佛,左右两旁为报身 卢舍那佛 和法身 毗卢遮那佛,三像并排,结跏趺坐。<br>  殿内两壁下层端坐着“十二圆觉像”,其中两端是骑青狮的 文殊菩萨 和乘白象的 普贤菩萨。          三世佛 背面供奉着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从左至右分别为 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 和 观世音菩萨。          三世佛前有一对龙柱,上面盘旋着两条泥塑蟠龙,一青一黄,舞爪裂须,龙头伸向 释迦牟尼佛祖,仿佛在认真聆听佛祖讲经。<br>  传说清嘉庆年间,此青黄二龙曾飞出殿外,与翠湖九龙池的九条白龙相斗,斗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          隆冬时节,紫玉兰盛开,难得。          从大殿侧后沿石磴上行,是新建的铜佛殿。此殿建于一九八五年,专为迎受和供奉泰国赠送的铜制 释迦牟尼佛 像而建。            铜佛殿 为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和泰国、印度的建筑风格,为叠檐交错的尖顶建筑,门、立柱都采用印度式风格。          墙面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或仙草,或独角怪兽。线条流畅,构图简练。          圆通寺 有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div>        殿内铜制的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吨)体形清稂,反映了释迦苦修成佛的艰辛。与 圆通宝殿 的 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令人大开眼界。<div>  铜佛殿内挂着四幅彩画,内容为 释迦牟尼 出家、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四圣迹;分别由昆明华亭寺、滇西鸡足山、版纳总佛寺和中甸归化寺敬献。</div></div>          有一幅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傣族人 刀述仁 撰、纳西族书法家 李群杰 书写的对联简述了 圆通寺 的由来∶“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          守护着大门的是一对石雕独角兽。          在螺山峭壁下,有一砂石观音像碑,为清代人摹刻的唐吴道子手笔。<div>  还有民国初年(1912年)书法家姚安赵松泉摩刻三丰仙师造像、济公活佛造像、吕纯阳大师造像等。</div>          殿后右侧,峭壁嶙峋,元代称盘坤岩,岩间有穿石曲径,名“采芝径”,可以直上圆通山。<div>  石壁上有前人摩崖刻石题咏。有南诏异牟寻元封元年镌刻的摩崖大“寿”字;有明代李元阳草书《吟石崖诗》一首∶“铁笔蜷然拥绀宫,曲崖石蹬穿玲珑。何年脱下苍龙骨,至今鳞甲生秋风。”</div>           清康熙年间,云南总督范承勋题“衲霞屏”三字于石壁上;巡抚王继文摩崖草书七绝一首∶“湖光山翠佛衣来,千仞云根老碧苔。倚徒孤亭迟月上,神龙忽拥夜珠回。”<br>  清康熙年间书法家许泓勋有七律一首∶“圆通古寺树叠千,松柏青苍断复连。或阁或楼或石蹬,在腰在足在山岭。遥瞻昆水群峰胜,俯视春畴万户烟。为喜才僧饶韵致,公馀招我一谈禅。”          圆通寺 巧妙地把佛寺建筑与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闹中求静,以小见大,林木苍翠,借背后螺峰山之景,“螺峰拥翠”、“螺峰叠翠”,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乡园林。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          圆通寺 青山叠翠、宝殿彩坊、水榭长廊,闹中求静,别有洞天,有联云:“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身,触目均为纷扰相;佛缘往心灵,游客观众,是谁能够敬意,随机所到极乐园”。  后记:<br>  2024年12月23日,结束西双版纳旅游,在昆明候机之余,再次重游翠湖公园和圆通寺,旧地重游,格外亲切,一切都那么美好,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