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下午五点,我驱车向西40公里来到新密一游。暮色降临时,我踱至溱洧水城东门。城外水波澹荡,草地青碧,颇有《诗经》中“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意境。据说这一带便是《郑风》的发祥地,而今人依古意筑此水城,自西向东分作“风”“雅”“颂”三区,东门一带风景最佳,乃是“颂”之所在。<br> 我进城时已六点多钟,白日将尽,天边尚余一抹橘红,映在水面上,碎成万点金鳞。先去看了几处白日的景点,无非是仿古建筑,小桥流水,虽则精巧,到底不过是今人追摹古意的造物。然而一到七点十分,夜景灯光倏然开放,整个水城竟如换了人间似的,蓦地变作水晶宫阙,剔透玲珑起来。<br> 原先灰扑扑的瓦楞飞檐,此时各被灯光照得纤毫毕现。青的瓦,红的柱,金的匾,竟像是从黑夜里跳脱出来,分明得很。灯光并非一味的白亮,却是各色相杂,赤橙黄绿,投在建筑上,又映到水里,上下交辉,真如《郑风》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之景。只不过诗中如云之女是白日所见,而今夜的“如云”之女,却都着了汉服,长裙曳地,广袖迎风,在灯光下更显得飘逸如仙。她们三三两两,执扇掩面,笑语盈盈,倒叫人疑心是否穿越回了千年之前。<br> 水城的夜景设计颇见匠心,灯光并非静止,而是流动的。有时如星雨洒落,有时似游龙穿梭,照得整座城池晶莹剔透。游客愈聚愈多,摩肩接踵,却也不觉烦躁,反而在这古今交融的氛围中生出几分奇妙的愉悦来。<br> 忽听得一阵丝竹声起,原来是有沉浸式演出开场了。但见一群舞者身着古装,在建筑群中央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演的是《溱洧》篇中男女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故事,舞姿曼妙,音乐悠扬,观者无不屏息。<br> 我站在人群中,看那灯光如水,人如织,恍然明白了古人为何以“如云”“如荼”形容女子之多——眼前这些穿着汉服的姑娘们,在灯光下一个个明艳照人,岂不正是“有女如荼”?然而诗中男子却说“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只念着那位“缟衣茹藘”的素衣女子。今夜游客如织,万千佳丽,想必每个人心中也都存着一位“缟衣茹藘”罢。<br> 夜深了,灯光渐次阑珊,游人缓缓散去。我走出东门,回望这座重又沉入夜色中的水城,忽然觉得,今人再造古意,虽不免矫饰,然而能将《诗经》中的画面重现于当世,让千年诗意穿越时空,流淌在今人的生活中,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传承。<br> 溱洧之水依旧东流,而诗中的情感,却永远凝固在文字里,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一夜的晶莹璀璨,不过是这永恒诗意的一次闪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