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戏剧抗战——唤起民众千千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代的青岛,虽然早已回归中国,但社会经济、民生百业依然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人民苦难国无宁日。以青大左翼社团“海鸥剧社”为先锋的戏剧力量,在青岛大地掀起了以战斗戏剧表演为武器宣传群众,掀起民族崛起的抗日救亡风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春,在国立青岛大学就读工作的俞启威、崔嵬、李云鹤等进步青年,在中共地下党乔天华的领导下,秘密成立左联“海鸥剧社”。俞启威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以“海鸥剧社”作为抗日阵地,积极排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作品,将革命火种艺术化地搬上舞台。5月28日,剧社在学校小礼堂首演《月亮升起》与《工厂夜景》。当舞台上劳工发出愤怒的呐喊时,大大激发了台下学生的爱国热情,直接推动了全校抗日罢课运动的开展。此后,他们带着《乱钟》《SOS》等剧目走出校园,在青岛大舞台以“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的抗争形象,用“乱钟”敲响的民族危亡警钟,让市民在戏剧观赏中,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激发起抗日救亡的抗战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和革命文艺活动家崔嵬,在1930年进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编剧班学习,随后参加了青大的“海鸥剧社”。崔嵬对宣传抗战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原剧本进行了改编,更改为街头剧《饥饿线上》。演出时大胆创新,采用崂山方言演出,对唤醒民众抗日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和革命文艺活动家崔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春节,寒风凛冽的崂山脚下,崔嵬改编的街头剧《饥饿线上》,在崂山广场上演。锣鼓声中开场,观众越来越多。李云鹤饰演的“卖艺女”,扯着沙哑的嗓音,用崂山方言唱曲。饥饿头晕使她不断地忘词。俞启威扮演的“父亲”,举起鞭子欲抽打“卖艺女”,崔嵬扮演的“工人”从观众中冲出来,夺下皮鞭说:你的女儿已经倒在饥饿线上了,不能再打了!“父亲”悲愤地控诉:“九•一八东北沦陷了,我们从东北流亡关内,我们穷人只能靠街头卖唱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工人”愤怒地高喊:“咱穷人流的血,都让鬼子和汉奸喝干了,我们要反抗,要斗争!”演员们用胶东方言喊出“不做亡国奴”,围观的农民观众也都攥紧拳头跟着高呼:“打回老家去,不做亡国奴!”这是全国革命戏剧中罕见的“农村突围”,是首次对话剧的改造,用锄头、扁担当道具,把剧本改编成农民听得懂的“土话”街头剧,极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鸥剧社成员走村串巷,白天在晒谷场演出,晚上在油灯下教农民唱救亡歌曲。他们不仅用戏剧唤醒民众,更暗中勘察崂山地形,为抗日武装储备情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大“海鸥剧社”的演出,遭到反动当局的封杀和通缉,尽管仅持续两年,却在青岛抗战史上刻下深刻印记,让革命戏剧成为联结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桥梁。崔嵬后来将街头剧的火种带到延安,成为解放区戏剧运动的先驱;俞启威则从舞台走向战场,在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指挥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青岛的海浪拍打着栈桥,那段以戏剧为枪的岁月从未被遗忘。回望历史,那些在校园礼堂中激荡的掌声,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基因,在青岛的山海间永续传扬。这是戏剧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在抗日救亡危难时刻不屈的回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