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厚堂记:二百年门风与地域文脉的传承

仰望都峤山

<p class="ql-block">中元节前夕,施工队暂歇之际,我们一行四人(加厚堂直系封靖、理事会成员封川、封平山,原博物馆领导廖勤)踏入了正在修缮中的加厚堂。这座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宅院,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精神家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文化基因,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容州大地深厚的人文积淀。</p> <p class="ql-block">加厚堂的当代修缮之路见证着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坚持。古建筑施工队于2022年9月16日正式进驻,隆重举行开工仪式。然而由于资金拨付延误,工程一度停工两年有余,直至2025年3月3日惊蛰时节方才重新启动。这个日子选得恰逢其时——惊蛰,万物复苏,春雷始鸣,正寓意着深厚家风的再次觉醒与传承事业的重新萌发,让人不由生出"春种秋收,静待桂香"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门楼前,黑底金字的楹联依然清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个大字,与横批"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相映生辉。这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是加厚堂二百年来恪守的家训核心。而镌刻在堂内题壁上的一段警言,更道出了封氏族人代代相传的福泽观:"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明"。这段充满智慧的家训,深刻诠释了封氏族人为何如此重视祠堂修缮——他们珍惜祖宗积攒的福泽,更致力于为子孙培植明天的福荫。</p> <p class="ql-block">加厚堂所代表的,从封文明公南宋末年自开封迁官容州;从履孙公打破容州四百年进士荒,到加厚堂一脉世代薪传,远不止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从明末清初良儒公由容城徙居四端营,这个家族的发展历程恰恰映射了容州地区文教事业的兴起与繁荣。十世继荣公任王府纪善,十一世良儒公官授教授,十二世倬公授文林郎......世代功名的背后,是容州地域文化日益深厚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加厚堂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家风的传承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绵延不绝的文化长河。十八世建猷公立堂号后,十九世抡英公官至一品大员;二十世蔚礽公高中进士,任知州加知府衔;廿一世祝唐、祝祁兄弟分别中得进士和举人;祝椿、祝森等更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将传统家国情怀融入近代革命浪潮。值得一提的是,天井中那株百年丹桂,正是当年祝椿公留学东瀛时特意带回,亲手植于家中天井。此树遥对圆拱门,暗合"月宫折桂"之吉兆,寄托着家族对子弟蟾宫折桂、科甲连绵的殷切期望;直至现当代,凤子(季壬)女士在文艺领域大放异彩......二百年间,加厚堂走出了三十余位取得功名或成就卓越的子孙,他们的成就不仅光耀门楣,更成为容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岭南建筑,其价值远超出建筑本身。灰塑彩绘间描绘的是忠孝故事,题壁箴言中蕴含的是育人智慧,就连屋顶脊饰都寄托着对后代的美好期许。这里不仅是容县清中期至民国教育成功的缩影,更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鲜活见证。加厚堂所代表的"石岭封"现象,已然成为容州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体现了岭南地区重视教育、崇尚读书的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加厚堂门楼</p> <p class="ql-block">如今修缮工程即将完成,硬件修复秉承"修旧如旧"原则,而下一步的展陈工作将着重展现这个家族二百年来的文化传承脉络。我们计划近期赴杭州考察钱王祠等地,借鉴如何更好地展示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如何让参观者不仅看到建筑之美,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p> <p class="ql-block">待工程竣工,恰逢重阳时节,届时必将再访加厚堂。天井中那株由祝椿公手植的百年丹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年年重阳如期盛开,桔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暗香浮动,弥漫整个庭院,恰如加厚堂的家风家训,历久弥新,芬芳远播。封氏族人对家族祠堂的重视与付出,正是对题壁警言的最好实践:他们既珍惜祖宗留下的福泽,更致力于为子孙后代添油续明,让家族的文化之光愈添愈明,永续传承。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容州地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二期彩绘工程还有待批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