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合体字,是彰显古人智慧的文字,这是中国独有的“字慧”,它是文字的汇集,更是文字的智慧。合字,又称“合文”“合书”,就是把两字或以上的汉词浓缩成一个汉字书写单位的文字方法,涉及构字部件的置换、重用,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多数不借笔,也有少数是借笔,甚至会减省部分,而读音有可能利用组合文字的声母韵母结合、或仍保留原本的多音节读法。<div><br></div> <div><br></div> 西周,姬发的谥号“武王”写成的合文“珷”字也常见于青铜器铭文。这个文物就附加了文化的内涵。<div><br></div> <div><br></div> 先秦时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徵调军队的符文,通常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譬如:虎符。<div><br></div> <div><br></div> 唐朝著名的合文就是则天文字,是指武则天时期创制的汉字的总称,是中国正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命人创制的汉字,后世遂称“则天文字”。<div><br></div> <div><br></div> 宋代以后,合文已从道士画符,演变为民众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他们把一些寓意吉祥的词句合书成一字,写在斗方(通常只有部件的置换拼合和重用,没有部件的减省)。这种合文通常应用于节庆时作为一种祥瑞的张贴饰品、赏玩用的花钱。<div><br></div> <div><br></div> 利用了方孔钱中间的那个方孔作“口”字偏旁,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借口钱”。 <div><br></div> 近代图书馆学家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于1924年创“圕”字来代替“图书馆”一词,于当时中日学术文化界曾流行一时。看图,这是鲁迅先生题写的刊头。<div><br></div> 编辑制作 吴玉君 图片资料 取自网络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