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是随着中原人民的多次南迁将中原饮食文化传播到沙县和福建三明闽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再加上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使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也让沙县小吃闻名全国走向世界。也正是由于沙县小吃继承了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传统,蒸、煮、炸、烤、腌等各类技艺手法流传至今,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同时,它又兼具闽南一带的独特饮食基因和客家的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而多变,清鲜淡甜与咸辣酸爽并存。</p><p class="ql-block">报载,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曾经三次到三明市调研沙县小吃,特别是在2025年8月中旬,他在调研现场指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把“沙县小吃”的品牌做大、产业链做强,守住品牌定位,维护品牌形象,加快小吃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来了还想再来。同时,还指出:在推动小吃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入融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一定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注重绿色环保,强化全链条质量管控,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看了这则报道之后,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吃小吃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那是几年前的12月初,我和伙伴们应邀参加“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从哪里说起呢?还是从从早晨的阳光开始吧,记得那天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古老的街道上,小吃店陆续开张。店主们忙碌着准备食材,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的味道,这是沙县小吃独有的香气,让人忍不住驻足。走进一家小吃店,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店内虽然不大,但布置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着各种荣誉证书和照片,记录着这家店的历史和变迁。店主是一位热情的老伯,见到有客人进来,连忙热情地招呼。“来,尝尝我们的招牌菜——扁肉!”老伯笑着介绍。扁肉是沙县小吃的代表之一,皮薄馅嫩,汤鲜味美。一口咬下,便能感受到肉馅的鲜美和皮质的细腻,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老伯见我们吃得欢喜,又端来一笼蒸饺。“这蒸饺的皮是用竹筛晾过的,有股清甜味。”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自豪。蒸饺在竹笼里舒展着白胖的身子,咬开薄如蝉翼的皮,笋丁与肉馅的鲜香在舌尖炸开,混着若有若无的竹香,竟吃出几分山林野趣。</p><p class="ql-block">邻桌的阿婆正在教孙女包芋饺,紫灰色的芋泥面团在她掌心转着圈,转眼间就裹进了笋干肉馅。“我们俞邦村人,谁家姑娘不会做几样小吃,都不好意思嫁人呢。”阿婆的笑声撞在墙上,惊起一串尘埃在光柱里跳舞。我凑过去看,案板上并排摆着十几个小碟子,花生酱要现磨的,辣椒酱得加酒糟发酵,连醋都浸着本地的酸梅。</p><p class="ql-block">午后跟着老伯去后山采艾草,说是要做清明粿。田埂边的艾草沾着露水,掐一把揉在手里,清苦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从前客家人逃难,就靠这些野菜充饥。”老伯蹲在地里连根拔起一株,“你看这根须多壮,就像我们沙县人,到哪都能扎根。”他的话让我想起街头巷尾那些挂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小店,无论在北上广深的CBD,还是乡镇集市的拐角,总能见到那抹熟悉的红。</p><p class="ql-block">那天傍晚,村里还安排了一场小吃文化表演,老师傅表演着抛肉丸的绝技:紫红的肉馅在他手中划出弧线,落入滚沸的汤锅时溅起金亮的水花。围观的孩童惊呼着伸手去接,被家长笑着拍开。我忽然懂了,为什么沙县小吃能从山间村落走向全国——它的馅料里裹着的不只是肉与菜,还有客家人的坚韧、闽越族的灵动,以及中国人对烟火人间最朴素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离开俞邦村那天,我在村口的小吃店里打包了十份炸米冻。老板娘用竹叶把它们包成小包袱,“这竹叶是今早摘的,保准新鲜。”火车开动时,我打开一个,酥脆的米冻混着竹叶的清香在齿间碎裂,窗外的青山正一点点退成水墨画。</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沙县小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它承载着沙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在沙县每一种小吃,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情感和温度,每一个味道都让人难以忘怀。如今,沙县小吃已经成为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这里,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降临,沙县小吃文化城依然热闹非凡。灯火辉煌下,店主们忙碌的身影和顾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画面。这就是沙县俞邦村,一个充满故事和味道的地方,让人来了就不想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美食的香气,每一段对话都诉说着小吃背后的故事。沙县小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的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食的美味,更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城市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如今想起那趟旅程,总觉得沙县小吃最动人的不是某一种味道,而是在蒸汽缭绕的灶台边,在代代相传的手艺里,那些看得见烟火、摸得着温度的人间烟火。就像周书记说的,要守护好这 “舌尖上的安全”,更要守护好藏在味道里的文化根脉。或许某天,我会再去俞邦村,看看后山的艾草又长高了多少,听听阿婆的孙女是不是已经学会了包芋饺。毕竟,有烟火的地方,就值得一再奔赴。</p>

沙县

小吃

俞邦村

味道

饮食文化

老伯

肉馅

文化

蒸饺

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