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前再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庐山

<p class="ql-block">西安建国路69号的张学良公馆始建于1935年,青砖围墙内三幢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洋楼东西排开,中楼顶飞檐翘角,东西楼无翘角屋檐,平顶房对称严整。西楼卧室、办公室保存原状,蜡像再现1936年12月24日周恩来、张学良、宋美龄等围桌谈判场景。东楼曾是中共代表团驻地,叶剑英等在此草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条款。院内尚有将军旧乘别克轿车。作为西安事变策源地,它1986年辟为纪念馆,200余幅照片与场景复原讲述“兵谏”始末,成为触摸民族转折的鲜活课堂。</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即将九三阅兵前的特殊时期,来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门口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子大门在西北角陈列了一台老式别克汽车,主要是张学良将军当时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北边是一排平房,现在都布置成图片展室;南边一排坐落三栋三层楼房,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依次叫东楼、中楼和西楼,三栋楼外部样貌大同小异,均为主楼梯在外部的砖木结构,其中中楼屋顶带翘檐,东西两栋楼是平顶结构是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西楼二楼是张学良及其眷属1935.10-1937.3年居住的地方,二楼还有一个大的会客厅,是西安事变酝酿、发生、和和平谈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张学良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与赵一荻夫妇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客厅与餐厅</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在此接待重要客人和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在此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次日凌晨对蒋介石实施兵谏,并做具体军事部署。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在此举行西安事变和平谈判,达成六项协议。</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儿子张闾琳住室。张学良与赵一荻所生儿子。后因张学良被软禁,张闾琳1940年被送往美国,由友人抚养,在加州大学攻读航天工程,后成为NASA高级工程师。1930.11.28生-2024.8.13去世。</p> <p class="ql-block">中楼带挑檐的三层楼房,为公馆机要秘书及侍卫副官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中楼地下室展示张学良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是张作霖原配赵夫人的长子</p> <p class="ql-block">自幼家庭条件优渥</p> <p class="ql-block">张自小聪慧过人,早早参军。</p> <p class="ql-block">1928年年仅27岁的张学良在其父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就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故称之为少帅。</p> <p class="ql-block">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东三省沦陷,终成憾事。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蒋介石却派张学良前往西北与杨虎城"剿共",屡遭惨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国一致抗日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于 1935年9月末 受命率东北军进驻陕西,担任 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并代行总司令职权,负责在陕、甘、宁、青、晋五省“围剿”红军。</p><p class="ql-block">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5年11月开始正式产生交集。</p><p class="ql-block">当时,杨虎城赴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张学良也恰在南京。杨虎城主动拜访了张学良,两人虽都驻扎在陕西,但此前并无深交。这次会面后,杨虎城多次主动关心张学良的处境,排解其苦闷,两人逐渐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问题上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此后,两人关系日益密切,并在1936年12月12日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p> <p class="ql-block">为此国民党军委会高等军法会审1937.1..1判张学良10年监禁,剥夺公权5年。</p> <p class="ql-block">同年1.5日,中央日报就报道了国民党政府明令“特赦”张学良,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安事变后,张</span>学良仍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在台湾遭长达54年的监禁,直至蒋经国去世后才得还自由身,于1990年移居美国檀香山,直至2001年在檀香山去世,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前,东楼是管理函电的地方,以及驻外东北军军官来西安公务的住所;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先后住进此楼,协调解决西安事变有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住室</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代表秦邦宪住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叶剑英住室</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代表电台室</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门口</p> <p class="ql-block">仔细阅读当年史料</p> <p class="ql-block">西北剿总编制</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张学良由武汉飞抵西安,杨虎城和省政协主席邵力子到西关机场迎接。</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杨虎城不满蒋介石剿共政策</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与周恩来的“肤施会谈”于 1936年4月9日 在 陕北肤施(今延安)城内桥儿沟天主教堂 秘密举行。为西安事变打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亲笔信,鼓励其兵谏。</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31日,西安事变前的蒋介石,59岁寿诞上的蒋氏夫妇</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前的张学良和杨虎城</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3日西京民报对西安事变的报导。</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的兵谏,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扭转了中国近代史进程。张学良以“把天捅个窟窿”的胆魄,牺牲个人自由,换取民族大义;事后送蒋返南京,被囚半世纪,仍无悔意。其爱国赤诚与悲剧命运,成就千古少帅之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