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赋

母焕胜,

箭扣长城赋 原创 母焕胜 燕山逶迤,拱卫幽燕形胜;紫塞峥嵘,横锁天地玄黄。箭扣雄踞其巅,承太古之元气,镇畿辅之要冲,以险绝名冠九塞,凭雄奇独步千秋。观其势,则如巨龙腾雾,昂首吞沧海之波;察其形,则似金弓挂壁,弯弧射斗牛之星。此处非仅砖石之堆砌,实为华夏之脊梁,先民之骨血,岁月之镌刻也。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东侧,地处怀柔区西北部,距怀柔城区约30公里,海拔1141米。 ‌ 夫箭扣之得名,或谓峰峦如箭,直指苍穹;或谓险隘如扣,扼锁咽喉。其地北接黑坨山之苍茫,南连慕田峪之逶迤,东望渤海之浩渺,西枕居庸之巍峨。登斯地也,仰观则浮云掠额,俯察则万壑沉烟。春则山花缀壁,簇锦堆绣;夏则绿荫蔽日,涧水鸣琴;秋则层林尽染,丹霞映赤;冬则琼枝玉树,冰瀑垂帘。四时之景不同,而险雄之态恒一。 ‌东侧‌:与慕田峪长城相接,沿长城向东可达慕田峪景区。 ‌西侧‌:与黄花岭长城相接,可通往八达岭长城。 ‌南侧‌:延伸至田仙峪虹鳟鱼区域,部分路线较为险峻。 该区域山势险峻,长城段落依山势蜿蜒,形成“W”形地貌,形如满弓扣箭,因此得名“箭扣”。 追溯其源,肇自北齐,营于大明。洪武初定,徐达筑垣以固北疆;隆庆年间,继光整饬以拒蒙骑。砖石皆采于山,斧凿痕犹存;梁柱悉取于林,榫卯迹可辨。当是时也,戍卒荷戈,烽燧相望,夜则举火传警,昼则鸣笳聚兵。千夫夯土,声震山谷;万匠砌石,汗透征衫。至于悬崖之上,凿岩为基;绝壁之间,架木为栈。其工之艰,非亲历者不能喻;其志之坚,非怀国者不能为。此非独军事之工程,实乃民族精神之熔铸也。 自然与历史交融 作为明代长城的典型险段,箭扣长城未经人工修饰,保留了原始的野性风貌。其砖石结构历经岁月风化,残缺中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感,既目睹了古代中国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 险峻与奇观并存 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多修筑于险峰断崖之上,形成“惊、险、奇、特、绝”的独特景观。例如中段的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等节点,以及西段的九眼楼等险要地段,展现了长城在自然环境中的雄奇与险峻。 沿阶而上,首及“牛犄角边”。峰巅双耸,如牛犄分张,垣墙随势而曲,贴崖而行,宽不盈丈,窄处仅容单人侧过。左临深渊,风穿谷口如虎啸;右倚危岩,石悬头顶似欲崩。行者莫不屏息敛足,目不敢旁视。过此则至“天梯”,七十余度陡坡,阶石倾仄,犬牙交错,手足并用方能攀援。仰见前客之踵,俯闻后旅之喘,登至半途,回望来路,已在云雾之下。 牛犄角边 天梯尽处,“鹰飞倒仰”赫然在前。此段崖壁几近垂直,崖面凹凸,无阶可寻,仅凿石为孔,插木为梯,旁设铁索以助攀援。昔年鹰隼过此,亦需敛翼盘旋,故得此名。登其上,风势骤烈,衣袂翻飞,如临万丈深渊,心惊魄动。然俯瞰之下,群山如黛,层叠远去,天地开阔,又觉豪情顿生,所谓“险极生奇,危处见壮”,莫过于此。 鹰飞倒仰 自“鹰飞倒仰”东行,经“北京结”至“司马台”,垣墙或断或续,皆依险而建。“北京结”者,三垣交汇之所,北通独石口,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实为长城之“咽喉枢纽”。此处残垣斑驳,砖石风化,犹见当年戍卒垒筑之痕。墙下有碑,字迹模糊,仅存“万历”“崇祯”残字,诉说着王朝兴替之沧桑。 北京结 长城北京结点山,又称清水顶结点,是明代长城在北京西部的重要连结点,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拨子南8公里处。其结点位于清水顶主峰北侧约200米的山峰,海拔1239米,为南北两道长城分支的汇合枢纽,北线延伸至八达岭,南线经黄花城等关隘后形成单一墙体。 该区域长城以砖石结构为主,墙体高约5米、宽4米,堞墙保存较为完整。主峰山顶烽火台为制高点,可远眺八达岭长城及官厅水库等景观,山脊分布约20座烽台,部分地段保留明代砖阶通行遗迹。区域内的燕国长城遗址位于明长城西侧,呈半圆弧分布,部分墙段被明代沿用。 作为长城防御体系战略布局的军事要冲,该结点山现存遗迹对研究北京段长城结构具有重要价值。其所在区域因山势险峻、遗迹集中,成为户外探访的成熟路线节点,但部分路段仍存在通行风险。 循墙而观,其筑造之巧,令人叹服。凡平缓处,则墙高丈余,垛口整齐,射孔密布;至险峻处,则借山为墙,仅砌矮垣,以省工力。石基皆用花岗岩,严丝合缝,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稳如泰山。垛口之上,留有瞭望孔、射击孔,内外呼应,攻防兼备。烽火台多建于制高点,台呈方形,中空有梯,登台可远眺数十里。昔年烽火燃起,一日之间,讯息可传千里,其军事智慧,令人称奇。 北京结 岁月流转,烽烟散尽。昔时之金戈铁马,化作今日之断壁残垣;当年之戍卒英魂,融入山间之草木岩石。然箭扣之魂,未尝稍减。观其残而不颓,断而不屈,犹见华夏民族百折不挠之精神;感其险而愈壮,危而愈雄,更显炎黄子孙刚毅坚韧之品格。 今之游者,多慕其险而来,怀敬畏之心而登。或携壶浆,蹑足攀援,欲亲尝“一夫当关”之慨;或执相机,凝神取景,欲记录“长城如龙”之姿。老者扶壁而叹,感岁月之沧桑;少年振臂而呼,抒壮志之豪情。更有中外学者,踏破铁鞋,考其年代,究其构造,欲从砖石之中,解读民族之过往;从垣墙之上,探寻文明之脉络。 夫长城者,非独砖石之堆砌,乃历史之载体,文化之象征也。箭扣作为长城之精粹,其险,显天地之雄奇;其古,见岁月之厚重;其残,含历史之沧桑。它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着王朝的兴衰,民族的聚散,先民的智慧;又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华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文明的传承。 特写 登临送目,感慨系之。观箭扣之雄险,方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真意;抚残垣之斑驳,更懂“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之深理。今日之中国,承千年之文脉,启复兴之新程,箭扣之精神,当为时代之注脚。愿我辈之人,怀敬畏之心,护文化之根,承刚毅之志,创盛世之基,使箭扣之雄,永耀于天地;华夏之魂,长存于千秋。   时维盛世,登临有感,乃作此赋,以记其胜,以颂其魂。 冬之雪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