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张红霞</p> <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缅环先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与正义。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号召群众拿起刀枪,保家卫国,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后田庄村处在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在抗战时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后田庄村,成立了党支部,组织了一支11人的小型游击队——“东临支队”。不久,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改名“长迩支队”,1939年编入卫河支队,1940年初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王德林任连长。</p> <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7日,十连奉命开往南宫,参加打击顽军石友三部的战斗。经过13天激战,乘胜追击时,十连与来自河北邯郸的3000余名日伪军遭遇。日军将十连战士包围在馆陶县赵官寨村的一座民楼内。全连62名战士在教导员孙树生、连长王德林指挥下与日伪军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00余名。</p> <p class="ql-block"> 望着久攻不下的民楼,凶残的敌人调飞机轰炸并纵火焚楼。连长王德林身中数弹,不幸牺牲。教导员孙树生率领大家继续战斗。22日,十连战士仅剩16 人。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战士们砸坏枪支,纵身火海,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 62名烈士中到现在还有8名是无名烈士,有两名结婚留下子嗣的,其余都是二十左右的小伙子还没有来得及结婚生子,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处在战乱时期,烈士的忠骨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当地百姓把烈士的遗骸葬在赵官寨村前的同一个墓坑内。1946年,62位烈士的忠骨由赵官寨被移葬至十连的诞生地——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p> <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六十二烈士墓被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被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聊城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