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汪氏家族理事会会长及各成员:</p><p class="ql-block"> 我几次回到故里,和发小闲聊时也顺便翻阅了家谱,我发现家谱中对兵役录记载方面是空白而已。</p><p class="ql-block"> 家谱,作为承载家族血脉传承、历史记录与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迁徙流转、世代宗支与人物事迹,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如果在家谱记载中有兵役录,就更有它独特的历史分量和精神价值,也是不可缺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家族成员投身国防、为国效力的直接见证,也是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担当,维系着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其重要性远超普通的生平记录,望研讨重视。</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国度,“忠君报国”是核心价值观之一,而投身军旅、戍守边疆或驰骋沙场,便是“忠”与“勇”最直接体现。兵役录将家族成员的从军经历——从入伍时间、服役兵种、戍守之地到所获功勋、退役、甚至牺牲情况——清晰地镌刻于家谱之中,会使个体的军功荣耀转化为整个家族的共同财富,是家族荣耀的具体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即便没有功勋,普通家族人的兵役记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证明家族曾为国家的国防安全贡献过力量,是家族对社会、对国家履行责任的直接证据。这种“虽无赫赫之功,却有默默奉献之劳”的经历,同样能让后世子孙感受到先祖的奉献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家族的忠义品格,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是家庭的延伸。家谱中的兵役录,正是连接“家”与“国”的精神纽带——它既记录了个体对家族的责任(光宗耀祖),也体现了个体对国家的担当(保家卫国),让“爱家”与“爱国”在家族记忆中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培育后世子孙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对于家族成员而言,阅读家谱中的兵役录,就是一场与先祖的“精神对话”。当后世子孙在谱牒中看到先祖“戍守边关十余年,未敢一日忘国”的记载,或“战死于某某战役,尸骨未归”的标注时,内心会油然而生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会深刻理解“国家安宁”与“家庭幸福”的内在关联。这种情感共鸣,会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植根于家族记忆中的深度认知。</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家族成员分散各地,传统的家族凝聚力受到冲击,而家谱及其承载的兵役录,可成为重构家族情感联结、传递家国理念的重要媒介。其家谱兵役录能让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感受身边长辈的军旅生涯,了解军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从而在家族内部形成“尊重军人、热爱祖国”的良好氛围,推动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对于兵役录要重视记载牺牲者事迹,这是家族精神的“丰碑”。许多家族为牺牲的军人设立牌位,将其兵役记录与牺牲经过详细录入家谱,每逢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组织后代祭拜。这种仪式感,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在追思中明白,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先祖一样的军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其守护国家、建设国家的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家谱中的兵役录,是家族记忆的“军功章”,是历史细节的“活化石”,是家国情怀的“传声筒”,更是家族档案的“补充剂”。它将个体的军旅生涯与家族的荣辱、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让“保家卫国”的精神跨越时空,在家族血脉中代代相传。在当代社会,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化,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兵役录在家谱中的重要价值,希望在修撰家谱时注重收集、整理、完善兵役记录,让这一承载着家族荣耀与家国记忆的珍贵遗产,继续发挥其凝聚家族、教育后代、佐证历史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镌刻于家史血脉中的家国印记,家史永远都会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以上观点,供理事会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