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彝族毕摩古籍的璀璨星河中,《查姆》犹如一部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创世史诗,而其中关于火的起源与传承的记载,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不仅照亮了彝族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漫长路,更将对火的敬畏、感恩与信仰,熔铸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基因,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彝乡大地还笼罩在原始的蒙昧之中。那时没有火的温暖与光明,人们只能生食兽肉草木,冰冷的食物刺穿着肠胃;只能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节律,夜晚的黑暗与寒冷将生存空间牢牢困住。生产力低下的困境如影随形,饥寒与疾病时刻威胁着族群的存续。目睹同胞在困苦中挣扎,彝族的毕摩们心怀悲悯,那份痛彻心扉的共情,化作了改变现状的决心——他们发誓要为族人求得“火种”,打破这片沉寂的黑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个誓言,毕摩们踏上了艰险的求火之路。他们翻越陡峭的山峦,涉过湍急的河流,在荒无人烟的林莽中餐风宿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天神的居所。他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叩首恳告,将彝乡的苦难一一诉说。天神被这份为族群谋福祉的赤诚打动,遂派雷神下凡,命其潜伏在大地的脉络与林木之间,成为火的守护者——从此,火与彝乡有了神圣的联结,而“祭火”,也成为了彝族与神灵沟通的重要仪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神石顶上冒出第一缕青烟时,整个彝乡沸腾了!那缕青烟,是火神苏醒的信号,是光明即将降临的预兆。取火者小心翼翼地引出火种,点燃火把,在取火队伍与八方宾客的簇拥下,火把如同流动的星光,传遍彝乡的每一个村寨。所到之处,黑暗被驱散,寒冷被消融,人们捧着干柴迎向火种,将其接入自家的火塘——从此,火在彝乡扎下了根,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的出现,对彝族社会而言,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它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文明发展的大门:人们学会了用火烧制陶器,坚硬的器皿取代了简陋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冶炼金属,锋利的农具让耕种效率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火也重塑了生产关系——围绕着火塘,人们开始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耕种,有人负责狩猎,有人负责制作工具;火塘边的聚会,让伦理观念逐渐明晰,家庭的凝聚力与族群的归属感愈发强烈。彝乡大地,终于迎来了文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当人们需要火时,隆重的祭火活动便会如期举行。吉时一到,长号的呜咽率先在山间回荡,那悠远深邃的声响,仿佛穿越时空,传递着彝家儿女对火的渴望;紧接着,唢呐的嘹亮旋律响起,欢快中满是对火神降临的期盼;鼓号震天,厚重的节奏如同彝族人跳动的脉搏,将整个村寨的热情与虔诚推向高潮。此时,毕摩们身着绣有传统纹样的盛装,神情肃穆地围着火坛中央的神石起舞,口中诵念着古老的《取火经》——那抑扬顿挫的经文,是与神灵对话的密码,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对火神的敬畏与祈愿。神石顶上,取火者全神贯注,将钻木工具置于木盒中不停转动,双手因用力而青筋凸起,眼神却始终坚定——他们知道,手中转动的不仅是工具,更是整个族群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感谢雷神带来的火种,彝家儿女尊称其为“火神”,这份感恩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法脿白竹山,这片最早举行祭火活动的土地,被赋予了诸多神圣的名字:“雷神山”“火神山”“老火山”“祭火山”——每一个名字,都是对火神的致敬,都是对那段求火历史的铭记。人们期盼着,这份虔诚能让火神感受到敬意,从而保佑彝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对火的信仰,还催生出跨越地域的文化传承。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双柏县法脿镇李方村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聚会,来自云南各地的彝族毕摩汇聚于此,举行庄重的火种传递仪式。他们将从这里取得的“神圣火种”,小心翼翼地传递到贵州、四川、广西等彝族聚居地;而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地彝族便会燃起火把,举办盛大的火把节——届时,无数火把在夜色中点亮,如同繁星坠落人间,人们载歌载舞,在火的映照下欢庆丰收、祈求平安,将彝族的火文化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祭火活动与火把节依然在彝乡延续。它们早已超越了“获取火种”的原始意义,成为了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着族群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力量,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彝家儿女,在文明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而《查姆》中那段关于火的叙事,也将继续作为民族的精神纽带,让这份对火的信仰与感恩,永远闪耀在彝乡的山川之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李绍峰,来自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双柏县查姆研究会副主席,双柏县毕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州彝学会会员、省彝学会会员,在彝族文化传承、研究、整理、归正及彝文翻译、书写等方面颇有造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