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0日,受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长杨文金邀请,我带队赴镇宁参加竹王崇拜省级非遗18周年活动,同行者有苗族青年摄影师、《村里人》拍摄项目发起人龙胜海,以及曲径SmallRoads创始人、独立纪录片导演段懿晋。一路穿行黔山,我们满心期待揭开蒙正苗族“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活动筹备:彩排里的服饰匠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让蒙正苗族五千年“活态”文化在非遗周年活动上完美呈现,前期筹备尤为关键。2025年8月8日,研究会常务会长会议敲定,8月16日在夜郎竹王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服饰裙饰展示队彩排——这是一场提前“唤醒”历史的预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天的彩排现场,6支蒙正服饰裙饰队依次亮相,每队6人,皆由熟悉文化脉络的族人带队:大崇宇山的蚩尤衣九黎裙队、革利的旗帜服三条母江裙队、猫猫冲小林田坝的旗帜服七条江裙队与背扇队、营盘山革勃的旗帜服过江裙队,还有杨柳坝的黑衣黑裙队。看着队员们整理衣饰的认真模样,我们才真正懂了“把历史穿在身上”的分量——尤其是蚩尤衣与九黎裙,堪称蒙正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蚩尤衣苗语称“造霸”,意为“王衣”,无领对襟的款式上,袖身与背面绣满承载民族记忆的花纹,通体赤红如燃。据蒙正族人说,这是仿照始祖蚩尤的服饰所制,老年妇女在世时穿着它,逝世后更要以它为殓——红色能让阴间的祖宗一眼认出自己的后裔,千年来从未变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九黎裙同样藏着深意,苗语叫“呆老”,裙面缀着81条小横布,恰好分成9组,每组9条。这数字不是巧合:远古九黎部落以蚩尤为首,有81个氏族首领,蒙正人正是九黎后裔。漫长迁徙中,族人怕忘了根源,便把“9组81条”绣在裙上,在世穿白裙,逝后换红裙,和蚩尤衣一样,以色彩为“认祖凭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服饰队,现场还有明确分工:治安二组的杨顺军、王红等人守在入口维持秩序,后勤组由朱天学统筹中餐,宣传组的杨德荣、杨兴顺等人忙着记录细节,彩排全程由杨兴顺指挥。每个人都像文化传承的“小齿轮”,默默推动着这场预演有序进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蒙正苗族文化:物质与非物质的千年对话</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待彩排间隙,杨文金会长为我们细细讲述蒙正苗族的渊源:他们是夜郎竹王后裔,3万余人聚居在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虽只有川黔滇方言第一土语,无文字记载,却用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方式,把千年历史攥得紧紧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物质文化是蒙正人的“石头史书”:伏羲山彭家院的夜郎天书石刻,15个图案符号藏着太多秘密——伏羲女娲图形、计时日晷仪、阴阳八卦太极图,还有万里长城、黄河、长江的纹路,甚至蚩尤九黎、竹王宫的印记,仿佛把上古至夜郎的岁月都刻进了岩石;悬崖上的竹王像、观尝凳上的夜郎兵像,以及夜郎王自制的王印、汉代朝廷颁给其儿子的县印,每一件都是触摸得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非物质文化,更像流淌在族人血液里的基因。最核心的是竹王崇拜:男性在世时供奉竹片扎成的竹王偶像,逝世后便以这竹片陪葬,象征“回归祖宗”;妇女衣服的颈背上,绣着夜郎王印图形,束供竹王时的祭词里,还能听到始祖伏羲女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连婚丧嫁娶的习俗,也藏着历史碎片:婚宴的长桌席,复刻了夜郎竹王招待汉使唐蒙的场景;丧礼上的冷斋有后羿射日舞,热斋的竹王宫摆着9只鸟(对应楚国鸟崇拜)和24块牌(代表夜郎国24邑),牛肋舞则演绎着长途迁徙的艰辛;甚至“鸭锯鸡锯”活动,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活动当天: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月30日,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猫猫冲竹王文化活动场终于迎来正日子。清晨的黔山还飘着薄雾,各地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已陆续报到,苗族、布依族的歌舞队穿着盛装赶来,空气中满是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午11点,两轮便餐过后,午后1点活动正式启幕。先是全体齐唱竹王节主题歌,歌声里满是对祖先的敬意;接着向四祖行三个躬手礼、三个鞠躬礼,每一个动作都庄重肃穆;随后号声起、芦笙响、鼓声震,古歌缓缓唱起,在场族人跟着哼唱,仿佛千年前的夜郎岁月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文金会长上台介绍蒙正文化时,台下格外安静。当他讲到“夜郎国消失时还没有纸,族人靠口传、石刻、服饰、民俗留住历史”时,不少人频频点头。之后领导与专家的讲话,更肯定了竹王崇拜非遗的价值——这不仅是蒙正苗族的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震撼的是原生态歌舞表演。后羿射日舞的刚劲、摔跤舞的豪迈、牛肋舞的沧桑,舞者们身着蚩尤衣、九黎裙、旗帜服,裙摆飘动间,81条横布的九黎裙、绣着江河的旗帜服格外惹眼。尤其是老年妇女穿着的赤红蚩尤衣,在阳光下像一团火焰,仿佛在诉说着从九黎到夜郎的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的合影环节,各族同胞挤在一起,服饰的色彩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有人举着夜郎竹王像徽章,有人捧着《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手册,有人在专注读着《夜郎天书》——这些都是活动的纪念品,也是文化传承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想这趟行程,从彩排时细看蚩尤衣的针脚,到活动当天听古歌响起,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非遗盛典,更触摸到了蒙正苗族“以衣为史、以俗为记”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没有文字又如何?81条横布的九黎裙、赤红的蚩尤衣、竹王的竹片偶像、丧礼上的古舞,都是蒙正人写给历史的“情书”。愿这份“活态”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在黔山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人,守着夜郎的记忆,把历史穿在了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波 2025年8月31日凌晨于安顺关岭坝陵河桥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看到蒙正苗族的传统老衣服,再看看现在他们的服装,不得不让我思考:现在人的审美是不是倒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博睿同行设计学校一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