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潮汕府,洞见潮人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一位潮人弹奏潮州古筝,一曲悠扬的《渔舟唱晚》,让我蒙蒙懂懂地来到千年古桥古街的潮汕府,洞见了潮汕潮人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南宋,明、清为发展的盛期,是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 古寨的寨内结构相当讲究,是先人按照地舆学的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长1.5公里,由于形似龙脊,便将原先的俗称"塘湖"改为"龙湖",更显中华龙人的传承与霸气。</p> <p class="ql-block">  在龙湖古寨遇见第一潮人就是这位寨中的艺人,他名叫苏维权,毕业于广东陶瓷美术学校,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他的画坊里,墙上挂着他的绘画作品和收藏的古玩物,桌上摆着他的书法,看见墙边上竖放着一把古筝,他说这是他收购的一把古筝,有三十多年了,他还爱好音乐,索性给我们弹奏了一曲《渔舟唱晚》。他确实是一位潮人,多才多艺,音乐绘画书法,收藏古物,一位现代潮人,能沉浸于这千年幽静古寨,把玩着艺术,自潮悦己,这就是他的“悟道”。</p> <p class="ql-block">  遇见的第二潮人是江夏黄氏,看到“江夏旧家”,顿感亲切和神秘,为了探寻此江夏与武汉的江夏有何关联,便走进江夏古宅,里面有一大哥正在做泡菜,与他聊起此地为何门上都贴着“江夏旧家”,他说是湖北江夏黄氏大家族,迁移在此居住做生意,成为富贾,繁衍后代,他是黄氏家族第22代,参观了他的古宅,中轴线对称布局,五进式结构,可称为豪宅,现只有老人居住,年轻人外出闯江湖。</p> <p class="ql-block">  江夏黄氏以古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为郡望,其南迁始于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峭山公后裔黄致政(峭山公第十一世孙)于宋神宗年间(1068-1085)任海丰县尹,致仕后定居潮州揭阳玉溪村。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 年),其七世孙黄玉湖迁至海阳塘湖寨(今龙湖古寨),成为龙湖黄氏的开基祖。这一支系通过 “江夏世家” 的匾额和认祖诗(如峭山公《别子诗》)维系宗族认同,至今仍在门楣悬挂 “江夏世家” 以彰显渊源。龙湖古寨的江夏黄氏家族,从南宋迁潮的一支移民发展为潮汕望族,其历史交织着战乱中的生存智慧、商业上的开拓精神与文化上的突破勇气。</p> <p class="ql-block"> “阿婆祠”是江夏黄族的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妾室)建造 ,是潮汕地区唯一女祠,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门匾 “椒实蕃枝” 由清初进士翁廷贵题写,象征家族繁衍昌盛。祠中供奉周氏画像,历经十三代传承至今,挑战封建礼制,成为性别平等意识的历史见证,展现了家族在传统与革新中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黄氏宗祠的袅袅香火与宗亲会的奖学善举,让这一千年世家的血脉与精神在古寨中持续流淌。古寨中,还有许氏和林氏,是比较大的家族,也正在修缮宗祠,以便后人祭祀祖先。我有幸见证了江夏世家黄族的繁荣与革新,更感受到了我身边正宗江夏夏族人的拼搏与奋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遇见的第三潮人是妈祖。</span>古寨中的天后宫相传始建于明代,古寨地处韩江出海口,是明清时期潮州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船往来频繁,妈祖作为海神的信仰需求应运而生。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年),龙湖巨贾黄作雨为其母周氏修建 “阿婆祠”时,将天后宫迁至现址。这一迁建反映了地方富商对宗教空间的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妈祖信仰与宗族文化的融合。迁建后的天后宫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立匾重修,天后宫在历史上多次修缮,虽历经沧桑,但其承载的妈祖信仰、建筑艺术与地方记忆依然鲜活。从明代商船云集的港湾到今日的文化地标,天后宫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也成为解读潮汕文化韧性的关键钥匙。</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门前有一棵高大的古榕树,相传已有五六百年树龄,主干枯萎后从根部萌发新枝,形成 “树中有树” 的奇特景象,这一自然奇观与妈祖 “庇佑众生” 的信仰相互呼应,成为古寨生态与人文融合的象征。我们行走在古寨中,斑驳的石鼓、参天的古榕与袅袅的香火中,感受历史与信仰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遇见的第四潮人是韩公。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纪念祠宇,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历经宋元明清多代修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风格,依山临水,布局错落有致。祠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面,包括苏轼撰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中“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成为对韩愈文学与道德成就的经典评价。集历史建筑、书法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虽仅任职八个月,但他推行了四大善政:驱鳄除害‌:组织驱赶鳄鱼,终结当地鳄患,并撰写《祭鳄鱼文》;‌‌兴办教育‌:提拔本地贤士赵德主持州学,奠定潮州“海滨邹鲁”的文教基础;‌‌改革农桑‌:推广北方先进耕种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赎放奴婢‌:禁止人口买卖,解放因债务沦为奴婢的百姓。潮州百姓为纪念其功绩,将恶溪更名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并建祠纪念。</p> <p class="ql-block">  遇见的第五潮人是方耀。他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在潮汕地区主导创建了同济善堂等慈善机构,存心善堂的前身弃婴堂也源于其清乡没收财产设立的官办民助机构‌。方耀在潮汕清乡(剿匪)期间,利用没收财产创办了同济医院、同济善堂等机构,旨在救灾济贫。存心善堂前身为弃婴堂,专门收养因贫困或重男轻女被遗弃的婴儿。 ‌</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是位于潮州古城中心的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骑楼建筑记录着潮州人下南洋的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为浮桥,后经历代扩建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明代完成主体结构定型,1958年改建为可通行汽车的桥梁,2003年修复后恢复明代风貌,定位为步行观光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共24座桥墩)和中间18艘木船组成的浮桥构成,可启闭通航,兼具交通与防洪功能。‌‌桥墩上游呈尖形以减少水流冲击,亭台楼阁融合潮州建筑艺术,现存鉎牛雕像为清代镇水遗存。‌‌</p> <p class="ql-block">古代桥上设商铺,形成“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繁华景象,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生动描绘其特色。‌‌桥上常态化展示潮绣、木雕等非遗技艺,近年结合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现代文化活动,重现古桥活力。‌‌</p> <p class="ql-block">  汕头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即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 “百载商埠” 的核心见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1932 年,梅县华侨李柏桓集资建成 7 层高的南生公司大楼(今百货大楼),其前空地成为商业争夺焦点,为阻止香港大新公司入驻,李柏桓联合商户发起修建中山纪念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三次莅汕的历史意义。1934 年,由上海装潢社设计的八角亭落成,红柱绿瓦、榫卯结构,成为汕头商业繁荣的象征。纪念亭历经三次修建:1934 年首建,1969 年被毁,1997 年重建,2016 年按 1934 年图纸复原,采用缅甸柚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重现 “赤柱青瓦、飞檐翘角” 的原貌。修复后的亭子成为文化地标,夜间灯光勾勒出轮廓,宛如 “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百货大楼:1932 年,梅县华侨李柏桓集资建成 7 层高的南生公司大楼。</p> <p class="ql-block">潮汕英歌: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梁山泊英雄故事为核心,融合武术、戏曲、祭祀等元素,形成了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被誉为 “中国汉族男性舞蹈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潮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金碧辉煌的立体浮雕效果和繁复细腻的针法技艺闻名于世,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正是这门技艺的当代守护者与革新者。她以半个世纪的坚守,将潮绣从传统闺阁工艺推向国际舞台,用一针一线编织出潮汕文化的活态史诗。</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以其金碧辉煌的视觉震撼与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被誉为 “东方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门始于唐代的古老工艺,通过层层镂雕与金箔贴饰,将潮汕人的宗族信仰、民俗风情与审美意趣凝固于樟木之上,成为解码潮汕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潮州三宝:作为潮汕饮食文化的 “活态基因库”,承载着千年山海交融的智慧结晶。这三种历经时光淬炼的传统凉果 ——老香黄、老药桔、黄皮豉,不仅是潮汕人家中常备的养生珍品,更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化隐喻,成为解码潮汕民系精神世界的重要密码。</p> <p class="ql-block">潮汕牛肉丸:以其 “弹牙爆汁、鲜香四溢” 的独特口感,被誉为 “舌尖上的潮汕密码”。这颗诞生于山海之间的美食明珠,不仅是潮汕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更承载着百年工艺传承与侨乡文化记忆,成为解码潮汕民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从客家山麓到潮汕平原,从红头船到元宇宙,潮汕牛肉丸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当这颗弹牙爆汁的丸子在舌尖绽放,咀嚼的不仅是肉香四溢的美味,更是潮汕人 “敢为天下先” 的创新精神与 “慢工出细活” 的匠人匠心。正如非遗传承人陈志斌所说:“每颗丸子都是时间的礼物,我们捶打的不是牛肉,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将平凡食材化为传奇的智慧,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潮汕牛肉丸: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客家牛肉丸,彼时客家人以菜刀背捶打牛肉制成肉丸。潮汕人敏锐捕捉到其潜力,将捶打工具升级为 3 斤重的方形铁棒,通过 “万次捶打” 使肉质纤维彻底断裂重组,形成独特的胶质结构。这一改良使牛肉丸从 “充饥小吃” 蜕变为 “味觉艺术品”,20 世纪 20 年代在汕头埠迅速风靡,成为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标识。弹牙爆汁的科学密码:1. 蛋白质的神奇变性;2. 淀粉的协同效应;3. 调味的黄金比例。</p> <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的潮汕,探访了古寨与古镇,遇见了古今潮人,跨越了时空,感觉头晕目眩,立马回归北纬线,来到自然之门,感觉神清气爽,还是人间当下最美好。</p> <p class="ql-block">青澳湾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位于南澳岛青澳湾沙滩,北回归线穿越此处,夏至日可观赏“立杆不见影”奇观。‌‌日出或黄昏,可捕捉阳光穿透塔体镂空处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属基岩质大陆岛,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南澳岛面积达117.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4.3千米,地处泉州—汕头地震带南端,以低山剥蚀丘陵地貌为主,外形似葫芦,海岸多为岩石陡岸,全岛最高峰为大尖山(588.18米)。</p> <p class="ql-block">  南澳大桥与港珠澳大桥都是我国自主建设的跨海大桥,两桥主要体现在建设规模、跨区域连接功能和技术标准三个维度的不同,南澳大桥是汕头市域内11.08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桥梁部分9.342公里,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实际限速60公里),桥面净宽11米</span>的两车道跨海通道,采用矮塔斜拉桥设计,主跨度350米,抗风设计标准为抵抗12级台风。主要解决汕头澄海区至南澳岛的交通接驳,车程从轮渡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2009年复工至2015年通车,实际工期6年,总投资15亿元。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共建的55公里(主体工程29.6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大桥创新采用桥岛隧组合结构,海底沉管隧道埋深达40米,能抵御16级台风和8级地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香港至珠海车程由3小时缩减至45分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开工至2018年通车,建设周期9年,主体工程投资480亿元。</span>南澳大桥首创海上裸岩钻孔桩施工技术,解决礁盘地质施工难题。‌‌港珠澳大桥研发深水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技术,创造沉管隧道滴水不漏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从广济桥,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四大古桥,赵州桥是天下第一桥,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朝,长64.4米。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在福建省泉州市,始建于北宋时期,长834米,是古代海洋桥梁的里程碑。如今驶过南澳大桥让我回想穿梭的港珠澳大桥,从千年前的石拱跨海河,到今日飞架粤港澳的钢铁巨龙,不仅跨越了江河湖海的天堑,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奋斗精神,惊叹中国造桥技术引领世界潮流。</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2日我到深圳坐海船拍的港珠澳大桥,当时海面上雾蒙蒙的,无法拍到全景。</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0日我到珠海,从珠海坐穿梭巴士到香港,在大巴上拍摄的港珠澳大桥。</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南澳岛在悦缦酒店休息一会儿,就下海去Happy。换上泳装去享受一下海泳,满足了北戴河没有下海的愿望,好久没有游泳了,更没有海泳,只当打球运动,来回游了几十趟,好爽,晚上去吃海鲜,更爽。</p> <p class="ql-block">  三囱崖灯塔位于南澳岛东南部半潮礁,是南澳岛东南水域最重要的助航标志。灯塔于2009年10月12日正式启用,主体为白色圆柱形混凝土结构,辅以红色竖条装饰,因独特外形被称作"双子星冰淇淋灯塔"。该灯塔兼具航海指向标与旅游地标双重功能,射程18海里的灯光覆盖关键航道,同时依托悬崖景观与环岛路观景台成为网红打卡点。通过2010年加装AIS基站、2013年升级智能能源系统等技术改造,持续提升助航效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上网红打卡点:南澳,北纬23,彩虹路</p> <p class="ql-block">高大整齐壮观的云杉大道</p> <p class="ql-block">  登南澳岛的大尖山顶点,海拔588.18米,纵观南澳岛全景,有气吞山海气势。</p> <p class="ql-block">  长山尾灯塔(又称启航广场灯塔),是南澳岛最具标志性的地理坐标与文化符号。这座矗立于南澳大桥西侧的红色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后江水道的重要航标,更以 “山海桥塔” 的壮美构图,成为游客心中 “一眼万年” 的浪漫地标。长山尾灯塔位于南澳岛西端的长山尾码头防波堤上,是自驾或乘坐轮渡进岛的 “第一眼风景”。从南澳大桥驶来的车辆,在跨越 11 公里海上长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通体赤红的灯塔,其与跨海大桥、碧海蓝天构成的视觉冲击,被游客称为 “现实版宫崎骏动画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眼风景”的长尾山红灯塔,成为我“最后一眼风景”,它将指引我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1日,我意外地穿越了千年的潮州府,回归后深受心灵震撼和精神内耗一周,恍恍惚惚错过了昨天七夕节,今天终于人间清醒悟道:“行万里路才想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还要阅人无数,阅人无数最终靠自己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