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疆行,乌苏里江溯源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乌苏里江,黑龙江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唐称“安居骨水”,金称“阿里门河”,元称“忽吕古江”,明称“阿速江”、亦称“速里河”,清代始称“乌苏里江”。原为中国的内河,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遂成为中俄界河。</p> <p class="ql-block">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东源为俄罗斯境内的乌拉河(发源于锡霍特山脉西侧),西源为中国境内的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两源在虎林市虎头镇附近汇合,形成乌苏里江主流,由南向东北流经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地,下游分两汊,分别在中国抚远市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从右岸注入黑龙江。全长约890公里(其中492公里为中俄界河)。</p> <p class="ql-block">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盛产大马哈鱼,全国闻名。沿岸中国一侧为三江平原东缘农业区,盛产小麦、大豆、水稻等。沿岸主要城镇有虎头镇、饶河镇、乌苏镇。</p> <p class="ql-block">流域历史底蕴深厚,有新开流渔猎文化、伊玛堪文化、抗战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军垦文化(北大荒)等。</p> <p class="ql-block">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包括月牙湖、兴凯湖、关帝庙以及虎头山等旅游景区。</p> 虎头要塞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于1934-1939年在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修建的大型军事要塞,占地360平方公里,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二战终结地遗址。</p>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中苏边境秘密修筑的17处军事要塞之一,旨在作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其地理位置扼守乌苏里江咽喉,处于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可威胁苏联远东铁路线。日军强征十余万中国劳工和战俘修建,施工期间因恶劣条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竣工后更屠杀幸存劳工以灭口。‌‌</p> <p class="ql-block">二战终结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驻守日军拒绝投降,苏军经过17天激战于8月26日全歼守敌,使虎头要塞成为二战最后战场。此役比日本正式投降延迟11天,被称为“被推迟的历史”。‌‌</p> 珍宝岛 <p class="ql-block">珍宝岛,满语“古斯库瓦郎”,意为“军队营盘”,是一个位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的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珍宝岛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状如元宝而得名,隶属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珍宝岛乡。该岛因1969年3月发生中苏边界事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距西岸(中国)150米,距东岸(俄罗斯)300米。</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左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原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后来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击,才成为一个小岛。当今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宝岛还与乌苏里江的中国陆地连在一起,恢复原来的半岛面目。在乌苏里江上作业的老一辈中国渔民,称珍宝岛为“翁岛”。</p> <p class="ql-block">中俄东段边界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由于珍宝岛、黑瞎子岛等岛位于界河之上,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珍宝岛等岛主权(中方认为,中俄边境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上,而该岛明显在主航道以南故归属中国)。</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入侵珍宝岛并袭击中国巡逻队,中方被迫反击;15日至17日,苏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中方最终控制全岛,伤亡71人(苏方约150人)。‌‌</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1991年俄罗斯正式承认珍宝岛属中国,现岛上有营房、英雄树等战争遗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兴凯湖 <p class="ql-block">兴凯湖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部,由火山喷发地壳落陷而形成,是以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旅游景观为主,融多种独具特色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拉姆萨尔重要湿地名录成员、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员。</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是中俄界湖,为永久性淡水湖,也是东亚最大的淡水湖。兴凯湖为地壳造山运动形成的断陷构造湖,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略呈椭圆形,北宽南窄,面积4830平方千米,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是亚洲最大的界湖,其中中国境内约占1240平方公里,俄罗斯境内约占314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据文字记载,从西周王朝开始,兴凯湖就是属于中国版图的内陆湖,唐代称兴凯湖为“湄沱湖”,金代称为“北琴海”,清代才改称为“兴凯湖”。“兴凯”为满语,为水往低处流之意。1860年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由中国的内陆湖改变为中俄界湖。</p> 北大荒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当壁镇兴凯湖畔,北依完达山脉,南临兴凯湖,是一座经国家农业部和省文化厅批准立项,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兴建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代表北大荒先进文化方向的具有前瞻性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展示北大荒形象的重要窗口,先后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被省军区授予传统教育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展厅面积1174平方米,展出文物近1000件,包含国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3件。‌‌通过场景复原、微缩景观等展示手段,系统呈现14万复转官兵、54万知识青年开垦荒原的史诗历程。‌‌</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纪念碑主体高9.9米;上面携刻着1993年9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的亲笔题词“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14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p><p class="ql-block">亘古荒原,渺无人迹,荆棘丛生,走兽之栖;俄族欲垦,未能立锥;倭人觊觎,终梦幻。唯共产党之雄略,锐意而拓之。公元壹仟玖佰肆拾柒年始,垦荒志士挺进。公元壹仟玖佰伍拾捌年春,名将王震率将士十万云集密山,一声令下,斗地战天,茫茫沃野沉寂千年而萌苏,云云众生不顾生死而耕耘,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历四十载之酸辛,经三代人之苦斗,胼手胝足深领稼穑之艰,噫吁兮,此乃南泥湾精神之续延。血水、泪水、汗水皆融于大块,农、工、林、牧各业尽现于边疆,此举之壮,宇内闻名,旷世绝前,为不泯其绩,遂建碑以志之,为颂扬其业,撰此文而铭之。来者驻足,忆大荒之变迁,后人记事,缅志士之伟业。悠悠岁月,全赖群贤,青史留垂,拓垦者英名常念,逝者如斯,北大荒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庄严雄伟的纪念碑的后面,有两个巨幅浮雕,左侧的是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转业官兵刚来到北大荒,他们当时来的时候,杂草众生,野兽出没,而且农用工具也相当的简陋,右侧的是1968年,知青和支边青年来到了北大荒,他们来的时候与五十年代就截然不同,在他们的前面是麦浪滚滚一片丰收的景象,而且农用工具也先进了许多,有了飞机、拖拉机、经建起了粮仓。</p> <p class="ql-block">在两个浮雕的后面是王震将军曾经提写的一副对联,左侧“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右侧“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密虎宝饶指的是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加上三江平原一带。</p> <p class="ql-block">正厅北侧中央,安放着高85厘米高的王震将军半身汉白玉塑像。</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设着王震将军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一些珍贵图片和王震将军当年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等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的右侧由青铜浇筑的小品,它的名字叫做‘大荒初拓’,它主要表现当时的生产场景,这里有锹、镐、扁担、抬框和犁,其中的扁担和抬框是当年建设云山水库时所用的劳动工具,犁是王震将军与拓荒者共同改造后的犁,可以看到,王震将军和拓荒者耕起地来阻力非常的大,经过反复实践,将前面的滑拖改为了滑轮。 它主要表现当时的一个生活场景,它的名字叫‘艰辛岁月’,军服、军壶、军号,表示王震将军和拓荒者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直接开到北大荒,开垦建设。</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开发建设是黑土地上孕育锻造北大荒精神的原点。1958年,王震将军在此点燃“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十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扎根荒原,铸就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通过一件件垦荒文物、一帧帧历史影像深刻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