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足泸县玉蟾山,最先撞入眼帘的,不是山间林木,而是金鳌峰崖壁上那些与山石共生的石刻造像。从唐景福二年的第一凿,到明熹宗天启三年的最后一刀,数百年时光里,匠人手中的凿子在坚硬石面上游走,将佛教的信仰与智慧,凝练成414尊形态各异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造像,藏着“大”与“小”的奇妙对比:有的造像数丈高,仰头望去时,衣袂褶皱间似还能感受到当年凿刻的力道;有的则小不盈尺,却在细节处藏着巧思,眉眼间的神态栩栩如生。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都姿态不同,仿佛正将慈悲洒向山间;悟道图里的人物静坐,似在与山石一同聆听佛法;还有刘海戏蟾的灵动、九龙浴太子的庄严、十八罗汉的各异神情,每一座都像是一段鲜活的故事,被永远定格在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 抚摸着石刻表面的纹路,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丝毫未减造像的生命力。这些石刻早己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是千年佛教文化的见证。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凿子敲击山石的声响,能看见匠人专注的眼神。他们或许未曾想过,自己手中的作品,会成为后人窥探历史风貌的窗口,会让玉蟾山这座佛教圣地,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