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张家口西北部的万全境内,洗马林这座古堡静卧于时光长河。明朝隆庆议和后,它从军事堡垒渐次蜕变为商业重镇,成为塞外有名的"旱码头"。而上世纪初叶,洗马林已是张家口一带闻名的大地方,既是拱卫京师的战略关口,又是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在古堡的肌理中,十字街犹如跳动的心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繁华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b>、商堡兴起与十字街格局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 洗马林的命运转折点在于隆庆议和。1571年,明廷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和议,张家口堡、洗马林堡等边境军堡逐渐开放互市。洗马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通蒙古草原,南接中原腹地,很快从纯粹的军事防御据点转型为汉蒙贸易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至清代乾隆年间,洗马林已成为万全右卫一带的商贸集散中心。来自蒙古的皮毛、牲畜与内地的布匹、茶叶、铁器在此交汇。十字街作为洗马林的商业核心区,自然形成了"四路八堡"商贾必至的繁华地带。民国时期,这里商铺林立,旗幌招展,叫卖声此起彼伏,已然是塞北地区不可或缺的商业枢纽。</p><p class="ql-block"> <b>二、六十年代末:十字街的生活图景</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记忆中的洗马林十字街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格局。青砖灰瓦的店铺沿街而立,斑驳的木门扇诉说着往昔的热闹。十字街的西南、东南、东北三角几乎被供销社的各色门市部"占领",西北角则矗立着繁忙的邮电局。这种空间布局无意中延续了传统市集的商业集聚特征,只是经营主体已从私人商号转变为集体所有。</p><p class="ql-block"> 那时电力尚属稀缺资源,十字街上竖立的电线杆和路灯成了新社会的象征。更引人注目的是电杆上朝向四个方向的喇叭,这些喇叭是广播宣传政策的喉舌,也是乡村文化生活的稀缺载体。每天傍晚,当喇叭响起,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向十字街聚集。</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房檐下的台阶成了天然的社交场所。老人们捧着搪瓷缸,坐在石阶上闲聊,烟袋锅里的旱烟忽明忽暗;妇女们边做针线活边交换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追逐打闹。这些台阶被磨得光滑发亮,记录着无数个这样的黄昏。</p><p class="ql-block"> <b>三、七十年代初:军民共建的繁华年代</b></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守备三师的进驻为洗马林带来了特殊的热闹。因营房尚未建成,官兵们分散居住在村民家中,这种"军民鱼水情"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更丰富了十字街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部队电影队有时在十字街定期放映露天电影,成为当时极大的文化盛宴。每逢放映日,太阳还未落山,人们就搬着板凳前来占位,甚至周边村落的村民也会赶十几里路前来观看。白色幕布前的空地上,黑压压坐满了人,那种期待与兴奋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难忘的是部队电影队有位姓韩的画家。他在供销社西南、东南墙角上绘制的两幅巨幅画像——西面的革命样板戏人物和东面的军民鱼水情主题画——堪称洗马林的艺术瑰宝。韩画师技艺超群,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眼神灵动仿佛能与人交流。过往行人无不停步观赏,甚至常有专程前来观摩的文艺工作者。这两面画墙既美化了十字街的环境,更成为了洗马林的文化地标,展现着特殊年代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 <b>四、十字街的商业图景与社会功能</b></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的商业配置可谓齐全周到。供销社旗下有百货、土产、肉食、副食、蔬菜、饭馆等专业门市部,还有被称为"老汉汉"或"爬娃娃"的集体商店。此外,理发店、修表铺等服务业一应俱全,满足着居民的各项需求。</p><p class="ql-block"> 邮电局则是十字街上另一处热闹场所。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信件往来、电报电话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每天都有许多人聚集在此,期待远方的消息,传递对亲人的问候。那个绿色的大门背后,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前瞻性的"早晚门市部"值得一提。为满足白天劳作人群的购物需求,供销社延长营业时间,成为周边地区少有的夜间服务点。夜幕降临时,门市部窗口透出的昏黄灯光和柜台内陈列的商品,给人一种温暖而安稳的感觉。这种便民举措在当时解决了实际需求,也为十字街的夜晚增添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供销社门前,是各生产队摆摊卖菜的区域。清晨时分,这里最为热闹,新鲜蔬菜品种繁多,带着露水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菠菜排列整齐,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市井画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间的问候声交织在一起,开启了洗马林每日的生活序曲。</p><p class="ql-block"> <b>五、时代变迁与十字街的式微</b></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却也带来了洗马林十字街不可避免的衰落。九十年代初,守备部队逐步撤离洗马林,不仅带走了驻军官兵,也带走了那份特有的热闹与活力。部队营房空置,军民共建的盛况成为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更为深远的影响来自城镇化进程。随着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洗马林的年轻一代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他们或求学、或务工、或经商,纷纷奔向万全县城、张家口市区乃至更远的大城市。人口外流导致洗马林常住人口锐减,十字街的客流量大幅减少,"四路八堡"的人们不再来这里采购货物,转而前往商品更丰富、交通更便利的县城商场。</p><p class="ql-block"> 曾经热闹非凡的供销系统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逐步解体。1995年左右,十字街上的百货、土产、副食等门市部相继关闭,集体商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角门市部——那个几百平米曾经风靡一时的建筑景观,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最终经过改建成了出租经商的“鸽子小屋”。</p><p class="ql-block"> 基础设施的老化与更迭加速了十字街的没落。当电视机进入每个家庭,广播喇叭完成了历史使命,被一一拆除;当手机普及,邮电局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业务量急剧萎缩;当柏油马路通到每个村庄,人们可以方便地前往更大的商业中心,十字街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商业枢纽。</p><p class="ql-block"> <b>六、今日十字街:记忆与现实的对望</b></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洗马林十字街,恍若隔世。那些曾经熙攘的门市部大多萧条门可罗雀。供销社的建筑犹在,却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斑驳的墙面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邮电局变成了中国移动的服务点,但业务冷清,再不见当年排队发电报、等信件的热闹场景。理发店、修表铺等老手艺门店所剩无几或者早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上再也看不到聚集闲聊的人群,供销社台阶上空空如也,只有偶尔经过的老年人会驻足片刻,目光中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夜晚的十字街格外寂静,再也没有露天电影的白幕,没有早晚门市部的灯光,没有广播喇叭的声音,只有零星的路灯照亮着空荡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经过修缮,比以往更加壮观,但前来参观的游客稀少。南门外的外城墙遗址几乎难以辨认,被新建的民房所包围。东门外也建起了住宅,但多是老人留守,难见年轻人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b>七、十字街的记忆与启示</b></p><p class="ql-block"> 洗马林十字街的兴衰是中国无数传统集镇商业中心变迁的典型缩影。从隆庆年间的边境军堡,到民国时期的商贸枢纽,再到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商业中心,最后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浪潮中逐渐式微,这条街道见证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历程。</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的没落某种程度上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交通的改善、通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变革,都使传统集镇的商业功能被更大范围的区域中心所取代。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现代化进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然而,十字街所代表的那种社区生活模式和文化空间组织,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种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丰富的面对面社交、紧密的社区联系,都是当代城市生活所缺乏的。十字街虽然失去了商业活力,但其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闭上眼睛,仍能清晰地看见七十年代洗马林十字街的景象: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结束一天劳作的人们陆续聚集到十字街,坐在熟悉的台阶上,闲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回荡在街道上空;供销社早晚门市部的灯光温暖地亮着;广播喇叭里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歌声和新闻播报...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永恒的生活画卷,深藏在每个洗马林人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的繁华或许已经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失。这条街道见证了洗马林从军堡到商堡的演变过程,记录了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转型轨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无形桥梁。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保留和珍视这样的历史记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寻找更加和谐的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 于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韩学卿,笔名东方云涵,现任张家口市万全区供销合作社党政办主任。系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万全区作协会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著有中篇小说《乱世残匪》、《洗马林重修真武庙传奇》,中篇故事集《听我讲洗马林过去的故事》等作品,并在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故事、论文多篇。其创作扎根乡土,注重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