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匆匆游(续)——国博馆里看国宝(2)

篁筱泓(修竹)

<h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在经历西晋短暂的统一,中国进入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北方则出现了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政权。此时期瓷器制造成就显著,尤其是青瓷制作技术精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彩绘陶俑</h3> 彩绘陶俑,北魏,河南洛阳出土。(上图) 骑马陶俑(西晋)湖南长沙出土(上图)。<div>这批出土的7件陶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供上马使用的三角形马镫,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中国古代很长时间里并无马镫,骑乘者上马费力,骑乘时要双腿夹紧马腹,马镫的出现改写了骑乘历史。并为后来的骑乘技术发展和组建重装骑兵奠定了基础。</div> 青瓷莲花尊(北齐)出土于河北景县(上图)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div>被称之为“青瓷之王”的青瓷莲花尊,以莲花为样,高59.5厘米,长颈直口,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颈下部两侧各有2尊交脚并坐的佛像,佛像两侧有莲花纹。其釉色光洁剔透,体现了莲花高贵圣洁的外形与内涵。</div>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出土于江苏南京(上图)<div>瓷羊整体造型简练,昂首张口羊角卷曲,顶有一圆形插孔,呈跪姿,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有学者认为此物是蜡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此烛台釉色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体现了较高的磁器烧造水平。</div> 青瓷龙柄鸡首壶(南朝),浙江黄岩出土(上图上) <div>陶耳杯(三国)出土于山东东阿。(上图下)</div><div>耳杯古代称羽觞,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最常见的酒具,两侧有把,即“耳”。此耳杯为曹植随葬品。</div> 青瓷狮形烛台(三国·吴)江苏南京出土(上图左)<div>青瓷虎子(三国·吴·赤乌)江苏南京出土(上图右)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文物。</div><div>虎子在战国时期已出现,因器形似奔腾的老虎而得名。青瓷虎子用途有溺器、盛水器不同说法。此器腹上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是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有纪年款铭的古瓷。</div> 网文玻璃杯(北魏)河北景县出土(上图)。<div>此玻璃杯采用钠钙玻璃,模吹制法成型,外形精致。与当时的罗马玻璃相符。因此断定其为舶来品,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陶院落(三国吴)湖北鄂州出土(上图)。</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这件陶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门楼上有“孙将军门楼也”6个划刻文字;围墙四角各有1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陶院落作为随葬冥器,是摹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着各式裙装的陶女俑(上图)歌舞表演的陶俑(下图)。</h3> 《齐民要术》(东魏)(上图)<div>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该书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农业、畜牧业的生产经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晋画像砖(上图)</h3>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北齐)河南安阳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这件黄釉瓷扁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外形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造型别具一格,形似游牧民族的皮囊。壶腹两面模印着胡腾舞图案,胡腾舞源自中亚塔什干地区民间舞蹈,南北朝到唐朝时期在中原非常流行。</div> 牛头鹿角金步摇(北朝)出土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上图)。<div>牛头鹿角金步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贵族妇女佩戴的一种华丽头饰,通体纯金打造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马头鹿角形金步摇,两者在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div> 弹琵琶陶俑(北齐)山西寿阳出土(上图)。<div>陶俑神情端庄,衣饰考究,神态惟妙惟肖。所持琵琶为‌四弦曲项琵琶‌,印证了北朝时期丝弦弹拨乐器的流行。</div> 陶文俑官(西魏)陕西汉中出土(上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统治疆域大大扩展,各民族间交往愈益密切,典章制度臻于完备,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成为继秦汉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白瓷在北朝时期已露端倪。,是在青瓷烧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至隋代白瓷烧制技术已臻完善。隋代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为后来的彩瓷烧制技术奠定了基础。隋代白瓷尤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称最(下图) 双腹龙柄传瓶(上图右)和龙柄鸡首壶(上图左),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div>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造型别致,胎质细腻釉色纯正,其代表了隋代邢窑白瓷最高水平。<div>李静训是位皇族少女,卒年9岁。其家世显赫,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外祖母是隋文帝长女杨丽华,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自幼备受宠爱。其墓中的随葬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许多贵重精美首饰。其中包括嵌珠宝金项链和手镯等(下图)。</div></div> 此项链长43厘米,重91.25克,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上端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3.1厘米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唐朝白瓷(上图):从左到右:白瓷枕;白瓷唾壶;白瓷莲瓣座灯台;白瓷砚。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河北唐县出土(上图)。其中(左一)茶圣陆羽瓷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陕西西安出土(上、下图)。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div>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骆驼载乐俑,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骆驼载乐俑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div>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唐)河北曲阳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2000年此文物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美国将其归还中国。</div> 秘色葵口瓷盘(唐)陕西扶风出土(上、下图)。国家一级文物。<div>此盘呈葵口,釉色青中泛黄灰,釉层均匀莹润,盘内清澈透亮,宛若盛有清水,盘外壁残留当年的包装纸。是唐懿宗和唐僖宗咸通十四年埋入地宫的供养品。法门寺地宫《衣物账》石碑明确记载其为"秘色瓷",证实其皇家贡品身份。<br><div><br></div></div> 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唐)陕西西安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银盘作葵花形,下面有三足,盘中饰有狮子纹,宽边缘的花纹松散。银盘上的狮子纹样形象逼真,肌肉饱满,姿态威猛,极好地表现了百兽之王的气派‌。唐代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制作工艺复杂,是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杰出代表。</div><br> 安济桥石栏板(隋)河北赵县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安济桥也称赵州桥,因茅以升所著《中国石拱桥》使这座1400多年的古桥上了60年代初中语文课本。</div><div>这块雕龙石栏板原是安济桥桥面一侧的一块栏板,不知何年何月因年久失修掉落水中。1953年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的淤泥中发掘上来。安济桥由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 ,其造型优美,石雕精湛,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杰出范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div> <h3>隋唐时期的货币</h3> <h3>唐朝的“开元通宝”和隋朝的“五铢”(上图)</h3><h3>青铜币开元通宝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货币。开元通宝钱在中国货币史上意义重大,该钱制将以往货币单位由标示金属重量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h3> <h3>饺子、点心及食具(唐)出土于新疆吐鲁番(上图)。<div>国博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陶瓷等,这里还有穿越了千年的面制品——饺子、点心。由于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这些千年前的饺子、点心钙化了。<div><br></div></div></h3> <h3>青白釉瓷牛车(唐)河南三门峡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br>这辆瓷牛车小巧精致,做工细腻。牛头部向上,两腿并立,似乎不愿前行。边上有一御者,车内有一女子,车厢前有挡板后有门,大顶棚前后出檐,上施褐色釉彩。生动表现了唐代坐牛车出行的情景。</h3> 彩绘陶打马球女佣(唐)陕西西安出土(上图)。展现了唐代女性参与马球运动的生动场景。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上图左);三彩釉陶马(上图右)两物均出自陕西西安(唐)。国家一级文物。<div>两者在造型、色彩、施釉工艺等方面,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div> 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唐)陕西乾县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此俑刻画细腻,头戴褐色巾帻,身穿绿色圆领长袍,足蹬褐色靴,右手立一猎鹰,左手举食喂之。腰左挎佩刀、弓弢,右挎箭囊。陶马高大肥壮,施赭褐色釉,背驮一猎物,两者釉色浑然一体。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贵族狩猎的场景,还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绞釉工艺。</div> 笼冠陶俑(隋)湖北武汉隋墓出土。(上图) 红衣舞女壁画(唐)陕西西安出土(上图)。<div>是一幅联扇屏风图像中的一扇,描绘了唐代巾舞的独特形态,展现了唐代舞蹈文化的珍贵遗存。</div> 青瓷凤首壶(唐)广东广州出土(上图)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五代后唐),福建福州出土(上图)。<div>这种陶瓶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div> 双鱼金花银碗(唐)陕西西安出土(上、下图)碗内底有双鱼同向浮游。 <br> 杜甫、李白、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画像及书稿条幅。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陕西铜川玉华寺采集(上图)。<div>上部为莲花座,槽中佛像已不存,下部石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20字。此日期正是玄奘逝世前两年,印证了玄奘晚年在玉华寺翻译佛经之事。</div>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多民族政权从并立走向统一的时代,商品经济繁荣发达,文明交流空前频繁,呈现出“九州四海风雅同”的宏大风貌。 西夏文”敕燃马牌“青铜敕牌(西夏)(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文字译成汉字是“敕燃马牌”,意思是“敕令驿马昼夜疾驰”。这件敕牌是西夏使者传递紧急文书、命令时的身份凭证。是西夏最重要的符牌。</div> 列鞢(金)黑龙江绥滨出土(上图)。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戴的饰品,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钧窑瓷是北宋五大名瓷之一,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div>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宋)(上图) 鳞纹银壶(辽)内蒙古赤峰出土(上图)是当时契丹族制造和使用的器物。 柳毅传书故事场面青铜镜(金)黑龙江阿城出土(上图)。<div>此镜圆钮,无钮座,宽平缘,钮一侧有一棵大树,树枝向一边延伸,树下站一对男女,拱手见礼,脚下花草丛生,河水扬波,河边一侍者牵马立于一旁。这是表现洞庭湖龙君小女儿牧羊道旁,向柳毅诉说嫁给泾河小龙的不幸,柳毅应允为她传递书信的情景。故事取材于唐朝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div> 各种釉面瓷器(辽)(上图)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辽)内蒙古宁城出土(上图)。辽三彩的造型、釉质、釉色及纹饰独具特色。 鎏金香囊(唐)陕西西安出土(上图)国家一级文物。<div>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灰不会倾撒。这种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仪上仍在运用,可见这种机巧的科技含量不低。香囊外壳通体透雕着精美花纹,它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香气就是通过这些镂空袅袅散发出来的。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悬挂在室内帐中。</div> 铜壶滴漏(元)(上图)。国家级重要文物。<div>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壶壁分别铸太阳图、月形图、北斗七星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一次安放,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月壶,月壶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水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以观看时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div>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 “皇史宬”金匮(明清)(上图)。<div>“皇史宬”金匮是专门用来存放明清两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等珍贵典籍的柜子,而这些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柜子存放于专门砌筑的屋子里。就好比现在的保险柜档案库。始于明嘉庆十三年的皇史宬(chéng)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档案库。</div> 孝端皇后凤冠(明)北京昌平出土(上图)。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文物。<div>这件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作为明朝皇后冠饰的代表,九龙九凤冠展现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技艺,其奢华程度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div>参观这件宝物排着长长的队伍,展柜前有工作人员引导,不能停留,我不愿排队,透过人群,从侧面拍了一张。</div></div>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乾隆)(上图)。国家一级文物。<br><div>这件瓷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展示了复杂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装饰技艺,是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巅峰之作。<br><br></div> “皇帝之宝”玉玺(清)(上图)。<div>此玉玺印钮为龙,印文为满、汉文“皇帝之宝”。主要用于发布诏令文书,使用较其他御宝更为频繁。 <br><br></div>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明)(上图)。<div>江千里是明末著名的镶嵌漆艺工匠,久居扬州,其作品传世不多。这件执壶黑漆锡胎造型修长独特,嵌有红玛瑙、珊瑚、绿松石、螺钿,构成一幅精致的花鸟蝴蝶梅花图案;壶底嵌“千里”二字,几种工艺相互配合,显得和谐得体,是传世“千里”款作品中的上乘之作。</div>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清)(上图)。<div>这把腰刀钢质,手柄为青玉质地,其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div> <h3>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上图左);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上图中)盒盖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黄料夔纹诗句瓶(上图右)瓶腹部用隶书铸有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句。</h3> 明代画家唐寅作品(上图) 圆明园铺首(上图)<div>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此铺首是清朝乾隆时期皇家造办处专为圆明园中的建筑特制的门环。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圆明园,大肆掠夺园中文物,并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铺首是劫难后残存的长春园画玲珑馆陶嘉书屋门上的遗留之物。</div> 大龙邮票(上下图)这是中国最早发行的邮票,一套三枚,1分银、是、3分银、5分银,图案中间为代表中国的蟠龙形象。 看看拍拍,时间在这浓缩的历史空间快速流失。快到闭馆时刻,古代馆的最后一个部分——明清馆里熙熙攘攘,展柜前人头攒动,或许也累了,不愿意再去挤来挤去,也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再参观其他展馆,于是恋恋不舍走出展馆。 当我还沉浸在馆内的氛围中,跨出大门瞬间被馆外的景象惊到——明亮的光线与阴影共同构成的空间层次与馆内形成鲜明对比。柔和的光影映照在根根坚挺的石柱上,似乎隐喻着一种力量:那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向上之力;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是炎黄子孙对美好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