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7、8月,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以下简称“北京展”)之后,为回馈家乡,促进汉上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主办方在拜将坛博物馆举办了“问道石门——石门十三品汉魏书风研创作品汉中特展”(以下简称“汉中特展”),展出北京展的特邀书法作品等50余幅。</p><p class="ql-block">       笔者有幸多次前往展厅欣赏学习,现场感受这个展览的高端品格和宏大气象,观摩一幅幅精品力作,摹研作品所折射的学养、功力和创新精神,并对所有参展作品正文及落款文字逐一进行了识读。这个过程中,笔者深有感触,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  一,强大阵容,正大气象</p><p class="ql-block">       这次汉中特展与5、6月份的北京展一样,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汉中市委宣传部、陕西理工大学主办,汉中市文联、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汉中市博物馆、汉中石门书法研究院共同承办,按照“主题契合,学术引领,创作水平,地域幅射”四大指标,遴选、邀约了书坛耆宿、执教高校的书坛领军人物、兰亭奖及国展的实力派书家、年轻的新锐学者以及深耕汉中本土的书法家50余人开展创作,阵容强大,高手云集。</p><p class="ql-block">       展厅内,55幅6尺、8尺整张或对裁的巨幅作品依次排列,酣畅淋漓的黑白墨象直击心灵,凝重,高古,錾截,灵动,还有些许的神秘和奇谲,仿佛来自久远的历史深处,有钟鼓雅乐、八佾之舞,以及羌笛、傩和战舞。</p><p class="ql-block">       书法由案头手札走入展厅走上墙体是当代书法最重要的转变之一,这种场域的转变既是清中晚期以来书风嬗变的结果,也是这种嬗变的加强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国家叙事和正大气象,更多消解了文人雅士流露在白纸黑字间的小情小趣。这一点,与历史上的纪功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看作一种回归和笔墨形式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汉中市博物馆考察,观赏“石门十三品”,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非遗活化利用等作了重要指示。“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 及这次汉中特展,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参展的55幅作品皆以宣示和弘扬石门摩崖石刻、石门栈道、蜀道和汉中风光及大开通精神为主旨,其中自撰诗文8篇,转录古人诗文19篇,自撰、转录古人所撰或石门十三品集字联20幅,其余篇章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和借鉴了《石门颂》、《石门铭》等石门摩崖石刻的笔法笔意。可以说,这次特展就是一次传承和创新石门摩崖石刻文化和艺术的交响乐,一次大合唱,一次大检阅。</p><p class="ql-block">       汉中兴汉业。以《石门颂》、《石门铭》为代表的石门摩崖石刻群落正是对开创和巩固汉家基业,不断庚续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辉煌历史的叙写和铭记;而以展厅书法的形式活化这一历史,对增强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先生赋诗盛赞《石门铭》。李先生诸体皆能,笔划结体自成一派,个性鲜明,作品辨识度很高。</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红春手书自撰联为本次展览助力。张红春书法出自帖学传统,学养深植,书艺精湛,细腻,智性。</p><p class="ql-block">       此联运笔也有明显的石门铭笔意。</p>  <p class="ql-block">  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正满自撰联。杜先生艺术感觉敏锐,功力深厚,此作落款讲究,章法新颖别致。</p>  <p class="ql-block">  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石门书法研究院院长严都岿手书自作诗一首。严先生学养深厚,书法线条兼具碑、帖质感。此作运笔如刀,錾凿有力,结体险劲,章法茂密,辨识度高。</p>  <p class="ql-block">  二,礼敬经典,深耕传统</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自晋唐经宋元明至清中期,其主流风格是二王一路,秀雅妍美是主要的审美特点,而馆阁体的出现似乎表明被称为帖学的这条路径亟须一次根本性改变。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提出“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预示着书法革新的风暴即将来临。清中晚期的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包世臣,提出“碑帖结合”理论,倡导碑学,著《艺舟双楫》,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后期书法风格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门颂》作为汉隶成熟以后汉隶摩崖的代表性作品,其自由旷达的线条和结体对追求心性自由及充分个性表达的近现代书法家,特别对当代书法家有致命的吸引力;而王远书丹的《石门铭》,因其书写于崖壁,较之于魏碑的其它刻石,其风格更加浑厚、飞逸和壮美,对于改变案头手札笔墨纤弱的印象,展现笔下的磅礴气势大有助益,遂成为清末民初的书法家们必选的甚至是首选的范本。中国近现代书法的历史表明,《石门颂》、《石门铭》,这两种摩崖石刻,作为石门十三品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书法由帖学向碑学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近现代书法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是近现代大书法家于右任描述自己研习书法状况的一首小诗。于右任早年研习赵孟頫书法(上图左),后着力于《石门铭》(上图中,拓片)等,形成“于体”(上图右)遂成一代大师。通过于右任,康有为等人的书法实践,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确认,其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彰显。</p><p class="ql-block">      这次汉中特展的55件作品中,有十多件作品笔法和结体本于《石门铭》或明显借鉴了《石门铭》,三十多件作品本于《石门颂》或明显学习借鉴了《石门颂》笔意。</p>  <p class="ql-block">  “秦汉雄风千载基,摩崖书刻尤称奇。浑茫潜运金刚杵,放逸惊飞野鹤姿。直夺真魂岂皮相,每成大巧合天仪。由来素朴散仙骨,不悟玄机哪得知”(上图)。这幅汉中特展参展作品的内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赞颂石门摩崖石刻的七言诗,书写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法家李守银先生。</p><p class="ql-block">       关于《石门颂》的风格特点,何应辉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就是“让线条去散步”。仔细看看李守银的这幅作品,让线条去散步和他的笔法三段论浑然一体,以富于创造性的笔墨诠释了对《石门颂》笔法的理解和重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摩崖四十仰高烟,太古云根接混玄。凿影千寻侵碧落,刀痕半吐认残篇。松涛夜入临池梦,鹤影横秋补月天。欲问青崖旧风雨,至今腕底有秦年。北魏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年间,余醉心斯碑四十余载,梦里笔下影形随之”(上图)。当代著名书法家洪厚甜先生在他的参展作品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洪先生的这幅作品参以《石门颂》《石门铭》笔意,碑帖兼容,笔墨苍古,脱略形貌,有渐入化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次汉中特展,我们也看到了多幅功力深厚、书艺精湛的摹写之作,形貌与《石门颂》《石门铭》等如出一辙,其运笔、结体深得石门摩崖的精髓。例如上图这幅作品,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亚洲先生之手。这幅字笔墨把控得很好,铁划银钩,徐徐施之,一丝不苟,结体散逸温雅,分寸感拿捏得很好。这样的作品在本次特展中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礼敬经典,深耕传统,既是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在守护我们的历史,守护我们的列祖列宗,守护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三,顺应潮流,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       创新是一切艺术保持生命活力的不二法门,这次汉中特展与5、6月份的北京展一样,以“问道石门”四个字开篇,给参展作品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问道,也就是说,作品不仅在技的层面上要出新,要有所突破,更须要往“道”的境界努力。</p><p class="ql-block">       何为问道石门之道?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多次前往展厅观赏,参悟,仔细斟酌每一幅作品,力求能有一个明晰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道以技为器,从技的层面看,创新,首先就是更多借鉴,“嫁接”,兼容并蓄,集诸家长处,发展出一种新形态。以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范彦奎先生的参展作品石门颂集句联(上图右)为例,石门颂的意趣和更多《受禅表碑》(上图左)的笔法笔态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典雅而趋于规范的面目。</p>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杜鹏飞先生的参展作品(上图)笔法和结体具有典型的石门颂特点,也有更多陆维钊的感觉,运笔过程中,使用了涨墨的技法,呈现了纸墨书法有别于摩崖书法的独有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通览汉中特展的55幅作品,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碑、帖嫁接混搭,篆、隶、楷、行多字体互鉴兼用以及多种笔法墨法相融合的特点,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又似曾相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们能看到甲骨,篆籀,能看见秦诏版,能看见简牍,能看见汉魏摩崖,能看见六朝碑版等,能看见邓石如,金农,米芾,也能远远瞧见赵孟頫,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次汉中特展中还有几幅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年轻的,新锐的面孔,具有更宏阔的学养背景和美学渊源。这个话题我们留待后文再提。</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次汉中特展是一次以石门十三品为范本的成功的书法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笔墨形式,而将石门摩崖石刻理解成一种大开通精神,则其对当代书法的技法革新和观念更新有着更多的启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鲍贤伦先生的参展作品是史游急就章终篇(上图),在落款中,鲍先生说,这幅作品创作过程中略参了石门十三品法。在笔者看来,这里有笔墨样式和技法方面的参照,但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大开通意识,一种基于对石门十三品的理解从而对前人(尤其是唐人)法度的深度解构。鲍先生主张“最入古、最风格”理念,在隶书创作中融合传统与现代视觉语言,作品具有书写性,呈现拙朴本真的视觉张力。鲍先生的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力求“不落文字,直指人心”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在书法领域,创新的动力十分强劲,努力的方向颇为多元。放下执念,只管耕耘,勿问收获,时间将给所有努力者以应有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四,深植学养,书卷气质</p><p class="ql-block">       回望中国书法史,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物,大多是造诣精深的学者或学养深厚的文人雅士,腹有诗书,眼界自然高迈。虽然当代书法圈总有人视书法为纯艺术,主张书法与学养相分离,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价值,甚至尝试在当代书法中去汉字化,但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p><p class="ql-block">       脱离了汉字的线条和墨迹能称为书法吗?</p><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才是书法作品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和情感依托,因而才是书法艺术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因为如此,书法家的学养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能有多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这次汉中特展的参展书法家以高校师资为主体,大多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经历过系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从事书法理论研究或书法教学教研工作,和上世纪中后期及本世纪初社会上自学成才的书法家比较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参展作品上,一是摆脱了花式拼接以搏眼球等俗套玩法,杜绝了剽窃式临写和仿写;二是出现了一批自作诗文我笔写我心的全自创作品:三是选录古人诗文者,其内容也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唐诗宋词老套路,挖掘、选录了一批更为古雅更为鲜见的内容,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当然,由于所选内容远离当代生活,书写过程中偶有错漏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一件完整作品通常由正文和落款构成,与正文相比,落款更能体现书法家的学养和书写性功力的本来面目,正因为如此,笔者很喜欢识读作品的落款,而本次汉中特展的落款皆中规中矩,可圈可点,其中有几幅作品的落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现了书法家文学、史学及多方面的综合文化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讲师、博士杨牧原先生的参展作品是王维送别诗(上图),正文之后杨先生这样写道:“右录王摩诘送杨长史赴果州诗。此乃维公晚年之作,笔意超然,风骨浑成。昔纪晓岚评曰,一片神骨不比凡马空多肉。乙巳春月,杨牧原书”。读读这段话,语言干净利落,旁引博征,给观赏者欣赏和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饱满和丰盈。</p>  <p class="ql-block">  石门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汉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长张远智在他的参展作品(上图)后面写道:太白此赋,实天宝初年赠别王炎入蜀之作。昔人谓太白诗文如黄河落天,今观此赋,真情流露,气势不凡,诚见谪仙人襟抱也。余挥毫之际,但觉剑气纵横,烟岚在眼,想见当年王炎西行,青莲居士解貂换酒,挥毫赋别,笔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太白此文,在山水之外,别有宦海浮沉之叹。夫书道通于文心,笔阵合于剑意,太白以诗为赋,余以书追古,虽隔于古而剑气文心未断绝也。缀此数语,试接古贤之幽怀耳。乙巳三月,远智于汉中。</p><p class="ql-block">       这篇写在落款部分的跋文看似信笔而为,实则精心建构,其起承转合,来龙去脉,由此及彼,娓娓道来,温雅宜人。阅读和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在欣赏正文的宏大叙事之外,也能感受和体会落款的性情流露和文人雅趣,内心会获得双倍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五,后生可畏,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这次汉中特展的作品中,有一批中国当代最新锐的年轻书法家,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修为,他们的作品对于我们瞻望书法的未来走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       胡裔涛是汉中籍书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石门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他也是北京展和汉中特展的主要策划、组织和实施者,在发掘和弘扬石门摩崖石刻群落的学术价值及艺术价值方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院校设立书法专业以后培养的书法专业博士生,胡裔涛以及他的同学、校友和同事,是几千年中国书法史上专业学识全面,艺术修养全面,具有跨学科、跨文化潜能和优势的新生一代。</p>  <p class="ql-block">  胡裔涛参展作品,录明·崔应科《褒谷胜迹漫赋》(上图)。出入篆隶之间,拟石门意,有诏告天下的秦诏版印记,气势如虹,自由洒脱。</p>  <p class="ql-block">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涛先生参展作品,录胡曾咏史诗《汉中》(上图)。运笔如刀,点划执拗,倔强,有如木刻版画,令人想起石鲁手迹。</p>  <p class="ql-block">  天津美术学院讲师、博士萧庆祥参展作品,自撰联“龙虬虎豹连狮象,石火电光掣风雷”(上图)。高古而不入流俗。以草法入,兼两汉秦楚简帛意。萧先生有西学背景,因而,他的作品也有东西兼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张目达先生的参展作品:“郡县始开通巴蜀,王杨所作置邮亭”(上图)。粗笔书写,视觉压迫,从井上有一走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感觉就是流注在中国当代书法中的一爿墨象。</p><p class="ql-block">       后生可畏,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篇幅所限,更多佳作难以一一展示,敬请谅鉴。</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