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伟教授:静坐品茗——恬淡生活的标配

曲平

<p class="ql-block"> 静坐品茗:恬淡生活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游 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之缘起</p><p class="ql-block"> 朝阳映霞,城市苏醒。饭后,我坐在窗前,看着沸水注入盖碗,茶叶翩然起舞,渐渐舒展开完整的叶片。水色由透明转为浅黄,继而染上琥珀色,茶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起,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一刻,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只剩下人与茶相对。</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追溯至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初作为药用,后来逐渐发展为饮品。唐代陆羽著《茶经》,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此,茶不再只是解渴之物,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古人品茶,注重环境与心境的选择。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绘了品茶的七重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种由生理到心理,再向精神的升华过程,正是品茶所带来的独特体验。</p><p class="ql-block"> 宋人更将品茶推向了艺术化的境界。点茶、分茶、斗茶,茶事活动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社交方式。苏轼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将好茶比作美人,道出了文人对茶的深情厚爱。明代以后,散茶冲泡法逐渐流行,更加强调茶的本味和品饮过程中的静心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代之疾</p><p class="ql-block"> 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恰如高速运转的齿轮,永不停歇。朝九晚五不过是表象,真实的状态是朝七晚九,甚至更甚。地铁里挤满了睡眼惺忪的上班族,办公室里回荡着键盘敲击声,手机通知声接连不断,微信消息此起彼伏。我们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向前奔涌,甚至来不及思考自己究竟要去往何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慢”成了一种奢侈,“静”则成为一种稀缺,“恬淡”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喧嚣中,静坐品茗这一古老仪式,反而显现出它独特的价值。茶,这片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穿越千年时光,依然为我们提供着一处精神的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何一片小小的树叶,能够承载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或许正是因为茶性与人性相通,茶道与人生之道相合。茶叶生长于山野之间,沐浴日月精华,吸纳天地灵气,它不争不抢,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制茶过程更是需要耐心与细致: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每一步都急不得,快不得。这种顺应自然、不急于求成的特性,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品茶的过程本身就是“慢”字当头。烧水要慢,等待水温恰到好处;冲泡要慢,让茶叶充分舒展;品饮更要慢,小口啜饮,细细体会茶汤在口腔中的变化。这种“慢”不是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质量的追求,对过程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茶中三昧</p><p class="ql-block"> 记得去年冬天,我拜访了一位茶人朋友。他的茶室布置得极为简朴:一桌、一椅、一壶、一杯,墙上挂着我给他题写的一幅“和静怡真”隶书。我进门时,他正专注于冲泡一壶老普洱。动作舒缓而流畅,注水、出汤、分杯,每一个步骤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很多人觉得这样泡茶太费时间”,他微笑着将茶盏推到我面前,“但其实,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专注与体验时间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那杯茶汤色红浓明亮,入口醇厚绵滑,陈香萦绕。我们相对而坐,几乎没说什么话,只是静静地品茶。窗外寒风凛冽,室内却温暖如春。那一刻,我忽然就想起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茶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放慢节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茶叶在杯中沉浮,犹如人生起落。初泡时浓烈,二泡时醇厚,三泡四泡渐趋平淡,但余味悠长。这就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年少时锋芒毕露,中年时沉稳厚重,老年时淡定从容。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感,无需急于求成,也不必留恋过往。</p><p class="ql-block">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曾说:“茶道无非就是烧水、点茶、喝茶而已”。此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正的生活也是如此,回归本真,才能找到自我。</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研究证实了品茶带来的正念效果。正念冥想被证明能够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而品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冥想——我们需要关注水温、茶叶状态、冲泡时间,感受茶汤的香气、滋味、口感。这种全神贯注于当下的状态,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理调节。</p><p class="ql-block"> 生活茶香</p><p class="ql-block"> 在都市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像古人那样隐居山林,但可以在忙碌的间隙,为自己营造一方茶空间。它可能只是办公室角落的一张小茶台,也可能是家中的飘窗一隅。重要的是,当我们坐在那里准备泡茶时,我们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与外界喧嚣隔离的结界。</p><p class="ql-block"> 学生小李是一家律所的头,领导着近三百人的团队,工作强度可想而知。然而他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办公室,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脑,而是泡上一壶茶。“这半小时是我的茶冥想时间”。他告诉我,通过泡茶、品茶,他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平静状态,然后再面对一天的工作杂事。奇怪的是,明明花了半个多小时“浪费了时间”,工作效率反而有了明显提高。</p><p class="ql-block"> 茶还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媒介。现代人虽然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保持着联系,却少有比较深度的交流。而一盏茶的时间,却能够让我们真正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我家附近有一家酒店里设了一个小茶室,里面没有特别华丽的装修,也不是什么网红打卡点,我们却总会约三五朋友闲坐茶叙。有一天下午,一个朋友说他有古树普洱老茶,于是便约友品鉴。朋友约来一位老先生,我们聊茶,继而又聊到了生活。他说自己原来是一家企业的高管,退休后一度感到失落,后来开始学习品茶,现在每周都会跟朋友到公园茶室坐坐。“喝茶慢,说话也慢,可思维却变得更清晰了。我在品茶中找到了退休后的节奏……”老先生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这种因茶而生的连接,不像商务应酬那样目的明确,也不像网络社交那样浮于表面,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验的真诚交流。如何将品茶融入现代生活?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快节奏,而是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就像茶本身有浓淡之分,生活也应当有快慢之节。</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即便是年轻朋友,学习一些基本的茶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了解不同茶类的特点、冲泡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品味茶汤,本身也是一个让人静心的过程。泡茶时的水温控制、时间把握,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正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最好调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品茶培养一种心态:不急于求成,用心体验过程。茶叶不会因为我们的急躁而更快地舒展,茶汤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催促而更快地变得醇厚。生活亦然,有些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急不得,也快不来。作家林清玄在《品茶的心》中写过:品茶是品一种闲情,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品茶时,心要静,气要平,神要定,情要闲。这样才能品出茶的真味,也能品出生活的真味。</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数碎片化的内容分割。品茶却要求我们专注于一件事,专注于当下。这种专注力,恰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茶的滋味层次丰富,初尝或许微苦,但回甘绵长。生活也是如此,经历过奋斗的苦涩,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而品茶教会我们的,是在苦涩中体会深意,在甘甜中保持清醒。</p><p class="ql-block"> 静坐品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刻;幸福不在未来,而在当下。茶叶在杯中舒展,犹如生命在时光中绽放。每一泡茶都是唯一的,就像每一个瞬间都不会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片东方的树叶,穿越千年,依然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智慧:生活有节,忙闲有度,快慢相宜。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回归茶桌,在杯盏之间寻找那份遗失的宁静与自在。</p><p class="ql-block"> 茶至无味仍余香,生活至简乃见真。静坐品茗,不仅是一种生活标配,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愿我们都能拥有一杯茶的时间,安顿身心,品味生活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游伟教授,祖籍广东,出生于上海,自幼爱好文学、诗词书画,诗文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在上海市政协、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级机关书协等组织的展会上展出,并赴加拿大、日本等国及台湾、澳门地区等交流。先后任职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科研处,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兼任《世纪》杂志社社长),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全国青联委员、长宁区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法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主委、华东政法大学主委。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暨海派文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荣誉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楹联学会野草诗社理事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