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大决战纪实</p><p class="ql-block"> 凤冈天桥 周华松</p><p class="ql-block"> 有些岁月可以随风飘散,因为它们未曾真正触及灵魂;</p><p class="ql-block"> 有些岁月注定永镌心碑,因为那是热血与汗水的写真。</p><p class="ql-block"> —— 题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十年风雨,十年跋涉。当再次翻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张张被山风雕刻的面容、一帧帧被汗水浸透的画面,依旧如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清晰浮现。</p><p class="ql-block"> 那是希望的色彩,也是艰辛的痕迹;是山乡的蜕变,更是一群人、一片土地、一个时代的精神长征。</p><p class="ql-block"> 2017年,春夏之交。黔北大地万物勃发,凤冈县天桥镇齐心村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县发展改革局的20名干部,背着行囊、踩着泥泞,走进了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庄。他们不是过客,而是战士;不是外来者,而是归乡人。从那一刻起,他们与齐心村的父老乡亲共同树起了脱贫攻坚这面沉甸甸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齐心村,散落于21.5平方公里的山岭沟壑间。803户、3308人,其中贫困户92户、292人。14个村民小组如星子般撒落在坡坡坎坎上,30户以上的集中寨落寥寥无几。东接龙凤,南邻天桥,西望湄潭余粮,北与余庆关兴一河之隔——地理上的边界清晰,发展的鸿沟却远比地理更难以跨越。</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真正吹响了。</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长堰组,齐心村一块“挂在半山腰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全组39户人家,151口人,青壮外出务工者多达61人,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条深凹高凸的泥巴路,如一道伤疤横亘在山间,晴天尘土蔽日,雨天泥浆横流。摩托车尚且难行,更别说汽车进出。多少年来,人们盼路如盼命。有急症患者因无法及时送医而逝于途中,有学子因洪水冲毁石桥而被迫辍学……这条路,成了长堰人心中最深的痛。</p><p class="ql-block"> 但长堰又是富饶的。一条大堰蜿蜒而过,水源充沛、阳光充足,“半碗泥巴一碗饭”绝非虚言。大自然赐予了生存的资本,却未曾给予发展的条件。路,像一道锁链,紧紧捆住了长堰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转机发生在2017年夏天,一场群众会后,老组长李坤良拄着烟杆站在院坝头,嗓音沙哑却坚定:“政策来了,项目来了!我们不能等、不能靠!外出的人能回来的都回来,在家的老小更要挺起脊梁!”李坤良是个残疾人,但他的意志比山岩还硬。</p><p class="ql-block"> 2012年,就是他带着大家投工投劳,一镐一锹挖出了那条通组毛路。如今五年过去,他依然站在最前面“我们是穷,但不能穷了志气!这是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的事?我们不能让子孙后代还困在这山窝窝里!”在他的带动下,长堰人动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外打工的青年回来了,迁居县城的男女回来了。大家抱团作战,邻里相帮,家家出力。沙石水泥一车车运进来,硬化工程一寸寸推进去。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他们就自己上;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靠肩挑背扛。那几个月,长堰没有闲人。李家院坝刚硬化完,张家就开始挖排水沟;王家厨房砌灶台,陈家婆媳就推磨做豆腐给大家加餐……</p><p class="ql-block"> 山间回荡的不再是叹息,而是夯土声、欢笑声、互相鼓劲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动容的是那座桥。2002年被洪水冲毁的石桥,十五年来一直是长堰人心中的隐痛。</p><p class="ql-block"> 学生上学要绕远路,洪水来时更是危险重重。2016年元宵,村民们自发集资修起一座铁桥,暂时解决了通行问题。随着连户路的硬化,一座更宽敞的混凝铁桥更坚固落成。</p><p class="ql-block"> 通桥那天,鞭炮声响彻山谷。老人们摸着桥栏老泪纵横,孩子们蹦跳着数着自己的步子。那一刻,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天堑变通途”,什么叫“路通人心通”。</p><p class="ql-block"> 四个月,短短四个月,1.4公里的水泥路如银带般绕山而上,连接起家家户户;硬化后的院坝整洁宽敞,排水沟纵横规整新桥静卧河上,再无洪水阻断之忧……</p><p class="ql-block"> 长堰还是那个长堰,山依旧青、水依旧绿;但长堰已不是那个长堰,路通了、桥通了,人心也更通了。</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的帮扶,更是人心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记得发展改革局的干部们和村民一起抡锤铲土、满身泥泞的样子。村民们起初不好意思:“领导们站远点指挥就行,别弄脏了衣服!”但他们摆摆手:“我们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干活的!”</p><p class="ql-block">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们和村民同吃一锅饭、同抽一袋烟,甚至同饮一碗酒。谁家完工了,就宰只鸡、炒几个菜,大家围坐一起庆祝。那不是官与民,而是战友与亲人。</p><p class="ql-block"> 但攻坚路上,也有委屈和心酸。有的建档立卡户产生了依赖心理,把帮扶当作理所应当。</p><p class="ql-block"> 在攻坚战中,帮扶责任人不辱使命,在走访贫困户时几乎不是空手走访,要么提油提米,要么就直接给钱,在走访前,还得先电话联系在不在家。</p><p class="ql-block"> 帮扶责任人:“叔叔,在家吗?”</p><p class="ql-block"> 贫困户:“在呀,有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帮扶责任人:“在家等到,我马上来你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贫困户:“好,噢,你来时不要买前次那种肥肉了,肥肉吃腻了,我们只想吃点瘦肉,坐登肉也行。”</p><p class="ql-block"> 帮扶责任人:“现在中午了啥肉都买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贫困户:“那你今天就不忙来吧,反正我也忙,在邻居家吃生日酒,还忙打牌啊!”……<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的话,帮扶干部没少听,往往,贫困户的电话停机了,更多的是帮扶责任人给他交话费,或者手机坏了还得买手机。还是有人对帮扶工作挑三拣四。 </span></p><p class="ql-block"> 在人居环境三改三化改善中,一脱贫户的房子(砖房)里面没有粉,当时掀起大决战热潮,工匠难找,帮扶责任人特意从外地请工匠师傅来给他完善内粉刷墙,完工后,贫困户反而还说这些师傅还没有他自己搞得好,帮扶责任人忍气吞声,主动把自己家沙发,衣柜等家庭用具拉来,贫困户才没有说别的坏话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片段,真实而心酸。但扶贫不是施舍,脱贫更不能养懒。在反复的沟通、引导甚至争执中,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明白了:政策帮一时,自强才能过一世。</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齐心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道路四通八达,新房鳞次栉比,产业遍地开花。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翻了几番。更可贵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人少了,主动干的人多了;抱怨命运的人少了,相信奋斗的人多了。</p><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路,那场脱贫攻坚大战中的每一天都历历在目。有喜有忧,才是真实;有笑有泪,方为人生。见证了太多的改变,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老组长李坤良如今已逾古稀,但他仍时常站在当年喊话的院坝边,望着山下的公路和桥梁,嘴角含笑。他说:“这辈子最值得的事,就是亲眼看到长堰组变了样。”</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攻坚队员们,早已转战新的岗位。但齐心村早已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偶尔回来,总有村民拉住他们的手:“记得吗?我家院坝就是你帮着硬化的!”</p><p class="ql-block"> 这段岁月,注定难忘。不是因为它的轰轰烈烈,而是因为它的实实在在——实实在在的改变、实实在在的情感、实实在在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攻坚战士用初心作答,用使命践诺,用奋斗书写了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自己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这段岁月,值得永远珍藏。</p><p class="ql-block"> 编 辑 周 忠</p><p class="ql-block"> 审 核 黄礼刚</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岁月里,攻坚战士与村民一起,用沸腾的热血和汗水书写着齐心村山乡巨变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岁月里,有喜有悲,有苦有乐,领导的肯定,人民的信任,才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