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原平农校一路走来

晚晖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平农校74—76届工农兵学员</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母校再聚首</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原平农校校友联谊会通知</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致72级、73级、74级三个专业毕业的全体同学:</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已毕业整整50载。遥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怀揣着梦想与激情,意气风发地走出校门,在组织的安排下,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四十载奋斗路,我们兢兢业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我们皆已年逾七旬,虽身体康健、生活自在,但同学间相聚的时光却愈发珍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年以来,不少同学提议,值此离校50周年之际,举办一场校友联谊会,以追忆往昔校园时光,感恩师长悉心栽培,共叙同窗深厚情谊,释放青春岁月情怀,放飞心中未泯梦想,携手快乐迈向未来。经与同学们商议,决定于今年8月11日至12日举办毕业50周年座谈会。望各班召集人积极组织,同学们相互转告,踊跃参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联谊会筹备组 温建新起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年7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通知正式发布之后,同学们便迅速行动起来,通过线上微信群与线下通知等多种方式积极互相联络,交流筹备事项,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忙碌,各项准备工作在8月初就已全面筹备就绪,人员分工、物资准备、场地安排等事宜都安排得妥妥当当。</span></h1> <h1>  2025年8月11日,一个雨后微风和煦的日子,一群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怀揣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无限感慨,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陆续踏进了位于山西省原平市繁华市中心、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与梦想启航之地的“原平农校”校门。他们脸上洋溢着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喜悦。他(她)们是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于1972—1974年开始通过推荐加文化考试招生制度走进这所学府的工农兵学员,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国家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五十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从当年的青年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的或许已功成名就,有的则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无论身份如何变迁,那份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始终如一。今天,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他们只为在这片曾经播种希望、收获知识的园地上再次相聚,共叙旧情,追忆往昔,共同庆祝毕业五十余载的珍贵纪念。</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矗立于今日之原平农校大门前,目睹车流不息、人潮涌动的前进大街,心中不由万千思绪。回溯至1973年那个金秋九月,我们怀揣着珍贵的“入学通知书”,踏入了洋溢着50年代风貌的校门,由此翻开了农校求学生涯的崭新篇章。</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得知我们将返校聚会,贺祥云老师见我分享的新旧校门图片及解说后,迅速在农二班群中,通过图文方式,简要讲述了原平农校的校门变迁与校史情况。为此,我们特地整理成上述视频。</span></h1> <h1>  同学们踏入了这所既亲切又略显陌生的校园,众人纷纷感慨,幸亏聚会群里分享了如今的卫星图像,使得我们能够在新旧景象的鲜明对比中,穿梭于记忆的长廊,细细搜寻往昔的点点滴滴。</h1> <h1>  同学们回想起,当手中接过散发着淡淡油墨味的《原平农校入学通知书》时,心中总莫名泛起一丝异样,似乎觉得以“农”为名的院校,难以与那些冠以“工”字的院校相提并论。而今,矗立于校园心脏地带“桃李满天下”的石碑之前,凝视着周围桃梨树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一一细数原平农校所培育的杰出人才,内心不禁为母校的巍峨与辉煌所震撼!</h1><h1> 这里引用“贺祥云和段改花”老师在原平农业学校60华诞之时登载忻州日报的《校友心目中的原平农校》片段:</h1><h1> <b> 桃李遍地。</b>原平农校建校以来,辛勤耕耘,精心育人,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首都到边疆,从省内到沿海,都有原农人的身影。他们多数是从事农业科技和管理工作,还有人守望农村广阔天地和戍边卫国,其中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主政一方或保一方平安。</h1><h1> <b> 社会赞誉。</b>优秀的办学品质,骄人的办学成绩,让学校在大众心里树起了威望和声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当前,历届毕业生中已有2名将军,27名厅级、260多名县级领导干部,以及众多的科级干部和高中级技术人才。社会评价说原平农业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干部摇篮”、“人才基地”。用人单位更评价说,原平农校毕业的学生务实吃苦,好用管用;在农校上过学的人都受益更深,以致出现了“二代”现象,父辈上过农校,子女也再上农校。而学校也不辜负众望,培养的学生一代更比一代强。</h1> <h1><b>  严谨务实的教风校风。</b>校风、教风、学风代表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原平农校的前身——崞县中学设在一处废旧军营,开办时劳动建校成为工作重点。在首任校长张汉文带领下,师生一起披荆斩棘清理场地,建窑烧砖起房盖屋,历经数年,硬是把一处荒草瓦砾遍布,野兽经常出没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为像样的校园。其辛苦不可言表,至今给学生们留下最强烈的记忆是在校内外劳动,最深刻的感受是艰苦奋斗,由此孕育了艰苦朴实、积极上进的校风。原平农校接续并广大了这种精神。严谨务实的校风,也体现在教师们身上的严谨教风。举两个例子。政治课大道理多,灌输性强,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学生兴致不高,但王必华老师却能把它讲的新鲜活泼,有滋有味,很受学生欢迎。鲁振英是讲授植物学的老师,他上课不带教案,不翻书本,却讲得层次分明,干净利落,重点突出,难点化易,而且不用看表也能准确掌握时间,往往讲授到最后一句话时,下课铃声响起,令学生们折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试想,如果他们不严谨治学,吃透教材内容,不严格要求,缜密思考,不严以律己,认真备课,哪能做到课堂上的自如?那时的老师们都是白天坐班学习或批改作业,深夜才能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讲好课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好校风培养出好学风,学生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加之严格近乎严厉的训练,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夺得全省统考第一和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绝非偶然。</h1> <h1>  站在昔日小会议室与东果园门旁那座新落成的"杨珊珊、李志超"实验室前,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们不由自主地缅怀起归国华侨杨珊珊老师与李志超老师这对伉俪——他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与微生物科学研究,在三尺讲台与实验室之间书写了不朽篇章;更深深追思那些已故的师长们,他们的一颦一笑、言传身教,至今仍鲜活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h1> <h1>  漫步于这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校园,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往昔的记忆,同学们的心绪随之飘扬。回溯至文革尾声,那时政治浪潮汹涌,批孔之风盛行,反“回潮”之声四起……然而,在这波澜之中,学校却如一方静谧的港湾,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温馨。这一切,皆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明智指引,让我们得以在安宁中潜心向学,茁壮成长。</h1> <h1>  当踏入学校那座唯一留存的窑洞宿舍,一股怀旧之情如潮水般在我们心底翻涌。那时宿舍内,大通铺由稻草铺就,质朴而温暖;日常饮食,是简单的大锅菜与定量供应的饭食。那时,生活费与学费皆由国家慷慨供给,参与劳动还能获得补助粮,辛勤劳作种出的水稻、水果,学生们也都能共享一份。尽管生活与学习条件颇为艰苦,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满溢着愉悦,我们由衷地感激国家赋予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机遇。</h1><div><br></div><h1> 大家边走边回忆,当时学校生活中矛盾也有,那时各学校与学生间的摩擦,大多因伙食而起,农校亦不例外。最令我们记忆犹新的一次,发生在某个中午,食堂准备了猪肉大包子(按原平的粮食配给标准,一周仅有两次机会享用白面主食)。各班各组打完饭后,有同学发现,食堂里竟还留存着一整大笼的包子。学生会的生活委员迅速召集各班的生活委员前往食堂核实,情况果真如此。他们向食堂管理员提出质疑,管理员解释道,伙夫们尚未用餐,等他们吃完剩余的包子,便会分给大家……后来,作者有幸与当时的伙夫兰俊和师傅谈及此事,兰师傅笑着回忆:“那天可把我们撑得够呛,我们五六个伙夫愣是把那一大笼包子全给解决了,年纪最大的老邢还吃了五六个呢!”最终,监督的学生会成员看得瞠目结舌,此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平心而论,在当时的物资条件下,农校的伙食已算办的不错,伙食管理也颇为民主,整体氛围和谐,未曾发生过大的冲突。这段往事,成了我们学生时代津津乐道的趣事一桩。</h1> <h1>  走到了翻修一新的大礼堂旁,那座曾经见证过我们无数欢笑与泪水的建筑,如今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矗立在我们眼前,仿佛被时间轻轻擦拭去了岁月的尘埃,变得更加庄重而典雅。我们驻足凝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仿佛我们那个时代的歌声和欢乐,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响在耳畔,清晰而又遥远。那些激昂的青春旋律,那些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似乎都在这一刻凝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属于集体的记忆与温情。</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张老照片记录了学生时代多彩的学校生活</span></h1> <h1>  进入校园,边走边忆,不知不觉我们已至聚会的集合点——会议中心。目光所及之处,那一列于建校之初栽下的核桃树,依旧挺拔繁茂,生机勃勃。反观我们,历经五十载春秋,已是满头银丝,皱纹悄然爬满了脸颊。在报到大厅重逢的那一刻,彼此间或凝视辨认,或追忆往昔,感慨与唏嘘交织,共同回味着岁月留下的无尽沧桑。</h1> <h1>  在原平农校“会议中心”的报到大厅里,五十年后重逢的老同学们,双手紧紧相握,目光深情交汇,彼此细细端详,试图从对方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寻回青春的印记。五十载春秋流转,他们从风华正茂的少年步入古稀之年,有的数十年未曾谋面,乍见之下已难辨旧时容颜;有的则凝神细察,在纵横的皱纹与飘飞的白发间,仍能捕捉到青春的余韵。</h1> <h1>  当彼此在记忆的深处寻得对方,认出彼此的那一刻,唯有紧紧相握双手,深情凝视,轻声询问:“身体可还安好?”这般老同学重逢的深情厚意,实难用言语尽述!</h1> <h1>  有些同学提前从北京启程,风尘仆仆赶回母校赴这场久别重逢的联谊之约;有的同学则在破晓前的朦胧天色中便踏上旅程,历经五六个小时的辗转奔波、数次换乘,准时踏入了母校的校门;有的同学尽管身体抱恙,却依然提前动身,只为不错过这珍贵的相聚时光;聚会当日,更有同学在老伴的搀扶陪伴下,缓缓步入会场;还有些同学因种种特殊缘由无法亲临现场,却特意打来电话、发来温情满满的微信,送来他们最真挚的祝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不仅见证了同学间历久弥新的深厚情谊,更流露出彼此间那份纯粹而真挚的情感。</h1> <h1>  激情报道后,大家纷纷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青年学生时代少有的拍照留影场景,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都是摄影师,多少个组合影像被记录在手机、相机中。</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校园的记忆视频(兰景泉 赵英才拍照)</b></h1> <h1>  2025年8月11日晚学校的老校长、老师、同学们走进精心布置的会议室,走到“原农校友联谊会留念”前,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开启了50年意义非凡的校友联谊会。</h1> 贺璋校长签名 李科云校长签名 任守信老师签名 李九如老师签名 同学们报道签名视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联谊会现场</h1> <h1>  本次联谊会由主要发起人兼组织者温建新亲自主持,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而真挚的发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引田在会上发表了热情而真挚的欢迎词</h1> <h1>  贺璋老校长在讲话中深情回顾道:“你们这三届320名工农兵学员,入学之时正值原平农校历经文革波折,数度搬迁,教师队伍离散,处于最为艰难的阶段。当时,师资匮乏,教材全无,校舍亦被驻军占用,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教学活动仍顽强开展。教师们自行编纂讲义,师生们并肩劳动,共赴政治活动,那段时光里,师生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实践已然证明,你们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均属上乘。你们,是原平农校承上启下、意义非凡的特殊一代。”</h1> <h1>  李科云校长发言说:我也是农校毕业留校生,你们是我的学哥学姐。着重介绍了原平农校当前的发展现状。</h1> <h1>  任守信老师已经年过九十,他是原平农校的元老级人物。在发言中,他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养生之道。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些开始奔八十的学生们,未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养护好身心健康,就像任老师一样成为一个老寿星。这一观念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会铭记于心,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和长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九如老师讲话回顾了那段不平凡的教学经历</h1> <h1>  联谊会进行到高潮,当时的学校宣传队骨干米陪珍和张栓俊即兴一展歌喉。 </h1> <h1>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10月,当时正值全省农校工作会议在原平农校隆重召开,已经毕业的原宣传队队员特意赶回母校进行演出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每每忆起,皆是无尽的美好与怀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牧一班同学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农二班同学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果二班同学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牧二班同学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农三班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果三班同学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学校领导、老师同牧三班同学合影</h1> 大团圆合影 <h1><b>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亲爱的校友们:</b></h1><h1><br></h1><h1> <b>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联谊会筹备组的深情召唤下,我们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长河,重聚于这片承载青春记忆的热土。两天的相聚虽短,却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那些课堂上的热烈讨论、田间地头的汗水交融、宿舍夜谈的欢声笑语,此刻都化作眼角温热的泪光与嘴角欣慰的笑容。</b></h1><h1><br></h1><h1><b> 五十载风雨兼程,我们以“工农兵学员”的特殊身份,将知识播撒在三晋大地的田间地头,用双手书写属于那个时代的奋斗篇章。今日重逢,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大家始终秉持着农校人“脚踏实地、躬耕力行”的精神,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为社会贡献力量。这份坚韧与担当,正是母校赋予我们最珍贵的财富。</b></h1><h1><br></h1><h1><b> 相聚有时,情谊无涯。今天的联谊会虽将落下帷幕,但我们的故事远未结束。愿以此次重逢为起点,常怀同窗情,永葆赤子心。期待未来岁月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约母校,共话桑麻,同赏桃李满天下,再续夕阳诗篇!</b></h1><h1><br></h1><h1><br></h1><h1><b> 最后,让我们共同举杯:</b></h1><h1><b> 一祝母校桃李满园,永续华章!</b></h1><h1><b> 二祝恩师安康长乐,福泽绵长!</b></h1><h1><b> 三祝同窗情谊永驻,岁岁安康!</b></h1><h1><br></h1><h1><br></h1><h1><b>原平农校1974-1976届校友联谊会组委会</b></h1><h1><b> 2025年8月12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组委会全体成员的精心组织,和无私奉献!</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张林、米陪珍、张栓俊、赵英才、邸怀忠等提供的摄影照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感谢贺祥云、段改花老师提供的珍贵老照片和文字资料!</b></h1> 附三个影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