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上都遗址

水弓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1263年升为都城,定名上都。<br>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北京)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中心。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中心。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元上都城址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北面环山,南面向水,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即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御天门属宫城南门,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 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 大安阁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 基址西南角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原件保存在锡林郭勒盟博物馆)。 出土的石人。 穆清阁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 平台上堆起了民族特色的敖包。 元上都遗址宫城、皇城、外城城墙均为土夯,宫城部分墙体内外两侧包砌青砖。虽然损毁严重,但轮廓十分清晰。 作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中华 文明和游牧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div>壮丽画卷永存天地之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