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淬炼的赤诚——记抗战老兵王永明的奉献人生》

单祖英

<p class="ql-block">《岁月淬炼的赤诚——记抗战老兵王永明的奉献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硝烟弥漫的中国大地上,年轻的王永明穿上了军装,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被分配到军械所,整日与枪支弹药为伴。扳手与螺丝刀在他手中灵巧翻飞,每一件修复的军械,都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在一次紧急抢修任务中,飞溅的弹片划伤了他的左眼眼角膜,鲜血模糊了视线,也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革命印记。军医清创时反复叮嘱“伤得不轻”,领导多次提出为他申报伤残,但王永明总是摆摆手:“比起牺牲的同志,比起缺胳膊少腿的战友,这点伤算什么?能继续干活就好。”这份轻描淡写背后,是老一辈革命者最朴素的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部队时多次立功受奖,但从不对人提起,即便是妻儿。那些沉甸甸的军功章和泛黄的证书,被他默默收进一只旧木箱的深处,如同封存一段无需言说的过往。在他看来,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而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士兵的本分。这份沉默的谦逊,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映照出老一辈革命者深藏功与名的崇高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王永明转业到常州公安部门,后支援宜兴建设张渚发电厂,1961年调入宜兴瓷厂。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机器轰鸣的厂区,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担任政工处长期间,他分管党群工作(包括办公室、共青团和厂区广播站等),每天穿梭于车间与办公楼之间。虽然事务繁杂,但他始终将最多的心思放在年轻人身上。他常说:“年轻人就像刚出窑的瓷器,得好好打磨才能成器。”无论谁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是生活上遇到困难,他总是耐心陪伴、细致开导;有人学习跟不上,他就送上自己熬夜抄写的笔记;有人生活有难处,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为一对年轻恋人“保驾护航”的往事。厂里的两个骨干情投意合,却在政审环节遇到了难题——小伙子的一位长辈成分比较复杂。按照当时的规矩,这桩婚事很可能夭折。领导找姑娘谈话,劝她“顾全大局”。两个年轻人陷入痛苦,一个在办公室角落默默流泪,一个在宿舍辗转难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永明得知后没有简单下结论。他先找到小伙子,坐在宿舍木板床上倾听他的心声;又找到姑娘,语重心长地说:“组织培养你,是看你有能力、有觉悟,但感情的事,既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也要对得起事实。”他一次次找两人谈心,既讲政策原则,也谈人情温度,还细致帮助他们分析实际情况。同时,他拿着详细的调查材料向领导客观说明情况,反复强调“看人要看主流,看年轻人要看发展”。最终,在他的坚持和疏导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年后,这对夫妻都成为国家栋梁,每当提起王永明,总会动情地说:“没有王处长当年的理解和担当,就没有我们的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工作中总能给出精准指导的政工处长,其实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抗战烽火中,他根本没有机会走进课堂,文化程度不高成为他心中的“短板”。但他从不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将“补课”当作重要任务。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抱着字典啃文件,遇到生字就圈出来,第二天向办公室的年轻人请教。台灯下,他的身影常常陪伴到深夜,眼角的旧伤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却丝毫掩不住他眼中的专注。有人劝他:“都这把年纪了,何必这么拼?”他总是笑着说:“自己都不懂,怎么帮别人?工作可不能打马虎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王永明在瓷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染霜,眼角的伤痕成为岁月馈赠的勋章。直到离休那天,厂里职工自发列队相送,有人珍藏着他当年赠送的笔记,有人带着孩子来见“王爷爷”,车间的机器仿佛都放慢了转速,送别这位将心永远留在厂里的老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担当与坚韧,也深深融入他的家庭教育中。王永明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用空洞的道理说教,总是以身作则。当儿子遇到挫折时,他会说起自己的战火青春:“我16岁就扛枪打鬼子,枪林雨弹里哪有时间抱怨?你现在都超过16岁了,是男子汉就得扛事,跌倒了自己爬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儿子遭遇下岗,一度消沉不振。王永明没有过多安慰,只是拍拍他的肩膀:“我当年从军械所到瓷厂,什么都得从零学起。你年轻,有手有脚,怕什么?”儿子望着父亲眼角的伤痕,想起他深夜苦读的身影,那句“男人的担当”再次在心头滚烫。他咬牙走上创业之路,一路摸爬滚打从未退缩——父亲用一生践行的品格,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家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王永明的故事已沉淀在岁月长河中,但他身上那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待人处事的温暖情怀、永不松懈的进取意志,犹如丁蜀镇窑火淬炼的瓷器,历经时光打磨愈发璀璨夺目。那光芒中,既有老一辈革命者的赤子之心,更蕴含着照亮后人前行的永恒力量。</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近照</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王永明</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左)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后排右)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前排左)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右)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寄语</p> <p class="ql-block">王永明夫妻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