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字/汪祥荣</p><p class="ql-block">模 版/美 网</p><p class="ql-block">音 乐/美 网</p> <p class="ql-block"> 文化,应该是精神文明与物资文明的精华,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和思想都能挂上“文化”的标签,也不是挂上“文化”标签就显得有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世界日益盛行的“姓氏文化”之说,就值得商榷,值得推敲,也值得去拨乱反正。</p> <p class="ql-block"> 所谓文化?谁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 于是,社会上的文化就有了五花八门的分类,鉴于一些文化分类不科学,甚至带有一定糟粕的渗透性,因此,科学对文化的分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资料显示: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如工具、建筑)、制度文化(如法律、习俗)和精神文化(如艺术、哲学)。</p><p class="ql-block">狭义文化指的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侧重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如文学、艺术、宗教等。</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文化具有以下属性:</p><p class="ql-block">1:全人类性,它是全社会所有的,不属于狭獈人群的精神和物质财富。</p><p class="ql-block">2.社会公认性,它是社会多数成员公认并用以学习掌握发扬甚至作为行为指南的规范文化。</p><p class="ql-block">3.社会影响巨大并经实践证明是能够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根据其属性原则,对文化的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1.按意识形态分,有道家文化,德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2.按民族分,有中华文化,外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3.按地域分,有徽文化,藏文化,晋文化,中原文化,山越文化……</p><p class="ql-block"> 4.按名人分,有孔子文化,泽东文化,汪华文华……</p><p class="ql-block"> 5.按历史分,有古文化,现代文化,汉文化,唐代文化,宋代文化…… </p><p class="ql-block"> 6.其他划分,诸如茶文化,食文化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值得商榷的是,随着宗族事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姓氏文化”也在充斥着各姓宗亲的文化概念,使人们在为狭隘集体的莫须有利益上而摇旗呐喊,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比如,张姓人叫嚷着“张氏文化” ,李姓人扛着“李氏文化”大旗,汪姓人呐喊着“汪氏文化”研究,殊不知,全国一千多姓氏,如此折腾,是文化分类还是文化分解?因为它们都是大中华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姓氏文化,只是中华文化大洋中的一条鱼,离开大洋之水,姓氏文化便没有生命力,所以要正确理解姓氏文化的作用,不可拉大旗作虎皮,文化的公有性与社会性也不允许姓氏文化节外生枝,我个人认为,国家也会对此加以约束性管理。</p> <p class="ql-block">从实践角度看,姓氏文化本身就融在以上各文化类别中,不宜也不应该单列开来。</p><p class="ql-block"> 例如:孔子文化,决不可谓之“孔氏文化”;泽东文化,决不可谓之“毛氏文化”;汪华文化,决不可谓之“汪氏文化”等等。否则,就贬低了伟人文化的社会作用,促进狭隘小集团利己思想的生长,甚至掺和进糟粕。</p> <p class="ql-block">有鉴于此,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属于全社会的,它是全民共有与公认的精神和物资财富,它不属于部分人员或某部族或某宗族的私有财产,更不是某姓文人文章即某姓文化。</p><p class="ql-block">因此,奉劝某些热衷于打着“姓氏文化”的专家们,可以就此打住,回到真正文化旗帜下,为中华文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别的姓氏不敢多言,就汪氏而言,出于孔子同期汪诵创建的优于儒家思想的德家文化,实践德家文化并完美成熟的汪华文化,才是汪氏宗亲任重而道远的研究源泉,也是汪华文化即德家文化所有爱好者去研究发扬壮大的历史课题。</p> <p class="ql-block"> 当然,对姓氏中的文化遗产,不仅本姓人需去重视,外姓研究者也会去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护整理挖掘发揚的,这就是大中华的民族文化,而不宜纳入“姓氏小金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仅此而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