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汗青——电视抗战政论剧《胜利》观后感

运交华盖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电视抗战政论剧《胜利》以“政论”为骨、“叙事”为肉,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人物命运交织,既复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又深挖了胜利背后的精神密码,观后令人心潮澎湃,更添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民族精神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以“政论”明事理:还原历史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区别于传统抗战剧,该剧的核心价值在于“论从史出”。它并非简单堆砌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史料考证、专家解读与历史影像穿插,清晰梳理出抗日战争的三个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正义性之基: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剧集以时间线为轴,明确中国抗战是反抗侵略、捍卫主权的正义之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p><p class="ql-block">2. 力量之源:通过对比国共合作、敌后游击战与正面战场的协同,剖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点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凝聚了四万万同胞的抗争力量。</p><p class="ql-block">3. 胜利之因:不仅展现军事对抗,更从经济支援、国际协作、文化动员等维度,揭示胜利是“民心向背”与“战略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打破了对战争的片面认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以“叙事”暖人心:让历史照进个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剧中穿插的小人物故事,是冰冷历史中最动人的温度。无论是护送情报的地下党员、自发组织支援前线的村民,还是投笔从戎的学生、坚守医者仁心的护士,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小人物”的选择诠释了“大时代”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位母亲为保护八路军伤员,用身体挡住日军刺刀;</p><p class="ql-block">- 一群青年学生徒步千里奔赴延安,只为“为国家找一条出路”;</p><p class="ql-block">- 普通士兵在战壕里写下家书,字里行间是“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决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细节让“抗战”不再是遥远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用热血与信念筑起的长城,让人深刻理解“胜利是无数平凡人用不平凡的选择铸就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以“精神”传薪火:铭记比纪念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剧集结尾,镜头从历史战场切换到今日和平生活——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城市里的车水马龙、校园里的朗朗书声。这种强烈的时空对比,传递出深刻的警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不是终点,而是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传承起点;</p><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先辈的牺牲为镜,珍惜当下的和平,更要扛起守护和平、振兴民族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胜利》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对精神的致敬。它让我们读懂:胜利从不是偶然,而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迸发出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的必然;而今日之我们,唯有传承这份铁血丹心,方能让“胜利”的精神永远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