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民间走村穿巷的手艺工匠(十三):雕花匠

老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雕刻~~木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皆可称之为雕刻。按雕刻材料分为木雕、石雕、玉雕、砖雕、根雕、泥雕、骨雕等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木雕是木匠中的一个分支。所做的活计比一般木匠要精细,可以称为“精细木工”,且带有一定的雕塑艺术性。我们一般把从事木雕的师傅称为雕花匠,其活儿大致可以分大中小三大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的活儿:“雕梁镂栋”即建筑装饰木雕,如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落地罩、大隔扇、大屏风等等,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溜活儿:即家具木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实用艺术品,常见的种类有床、榻、樟木橱、檀木柜、黄杨箱、八仙桌、太师椅、书图、画架、八宝如意百宝阁、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的活儿:如案机上的小屏、小架、花尊、鸟笼,文房四宝的方盘、圆盒、山子、镇尺种种皆是。更精细的如粉盒、手球、念珠等等。材料自然是酸枝、鸡翅、紫檀、黄杨等上好的木材。雕花匠所用的工具,除了锛、凿、斧、锯之外,熟练地使用锼弓子和刻刀是这一行不同于其他工匠的最大区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雕题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雕的雕花题材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供人们欣赏品味;三是直接表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如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等,以及草木花卉、蔬菜瓜果之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相关链接】《清明上河图》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历时近4年创作的大型木雕作品,2013年以12.286米长度被认证为“世界上最长的木雕”吉尼斯世界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选用江西一棵长13米、最大直径达3.5米、重约30吨的千年樟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正面完整再现北宋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刻画550余位人物、20余乘车轿、20余艘船只及大量建筑,呈现汴京市井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采用镂空雕、透雕、浮雕及莆田精微透雕技法,繁而不杂,层次分明,人物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雕工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宽的可达6厘米,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须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雕类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刻的三种主要类型:圆雕、浮雕和透雕。圆雕是完全立体的,浮雕是在平面上凸起的,而透雕则是背景镂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种叫圆雕,指的是在曲面上(180度-360度范围内)雕刻出凸起或者凹陷形象状态的一种雕塑,就是完全立体的雕刻。比如你去看那些人物雕像,转一圈都能欣赏,这就是圆雕。所以圆雕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观看,相对浮雕而言,更具有立体效果,给人一种很逼真的效果,在雕刻行业中,也是更重要的一种雕刻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种是浮雕,这个最常见,指的是在平面上(180度范围内)雕刻出凸起或者凹陷形象状态的一种雕塑。分两种,高浮雕特别立体,浅浮雕就比较平。你去古建筑上看到的那些装饰基本都是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种最特别叫透雕,就是把背景都镂空的那种雕刻。像古代屏风啊,窗户上的雕花很多都是透雕,它特别适合需要透光的场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还有些细分类型,但这三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类。下次看到雕刻作品,你也能一眼认出它属于哪类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雕工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雕的创作工序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粗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着色等七道基本的工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图:要理解领会设计图稿的主题意境,弄清表达主题意境的方式,确定需要重点塑造的主体图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备料:选择材料很重要,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粘贴图纸:粘贴时先在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白胶,将图纸的一边与板面的一边对齐后,用软刷从近处的中心线开始向远处刷平,然后迅速地从中心线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将图纸刷平。如果将白胶刷到图纸上再粘贴,由于某种原因图纸遇水会膨胀,而刷胶时图纸遇水的时间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匀的,因此图纸的膨胀也是不均匀的,这种膨胀量的不均匀,贴到面板上就会出现“鼓包”现象,影响图稿的精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粗坯:根据图稿进行大块面和大层次的分割,依据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由浅而深地打出各大组图像景物的轮廓线,接着刻出“空地”,即将大图像景物的轮廓线周边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层次、大块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层次、大块面上再细化出小层次、小块面。通过切割雕刻,所有图像物景完成了立体轮廓的造型,图像物景之间的前后左右层次,人物高低关系明确。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工雕刻:即对图像进行具体型坯的制作,细坯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图像从模糊到清晰的制作过程。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比如鸟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图像的头发丝等各种细微形态都要生动体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修光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蜡着色:按照传统的上蜡方法选用川蜡、蜂蜡,用棕刷、布条蘸着在作品上反复地摩擦使其光滑细腻,一般经过上蜡后无需再上油漆。有时用水溶性的颜料,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等进行着色。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屋檐之下,斗拱之间,精雕细琢的木刻图案静静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匠心传承,不管是木雕上一朵朵梅兰竹菊,还是宫殿庙宇的飞檐翘角、寺院经堂的天落宝伞,还是凤凰展翅、祥龙出云……匠人们总能以精巧构造和丰富造型。一刀一刻,是匠心的礼赞;一栋一檐,是文化的叙事。木雕,在坚守与创新中,代代相传。让我们一起见证,木艺之美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流光溢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关链接】浙江东阳史家庄花厅,它被誉为“江南第一花厅”,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踏入花厅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个木雕艺术的奇幻王国。眼前的一切,无不展示着东阳木雕的精湛技艺和无穷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家庄花厅的木雕,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十分丰富。这些雕刻,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涨知识】浙江古建筑中的牛腿(见下面照片),无论是数量还是精美程度,在全国独领风骚。牛腿是一种比较粗壮的梁托,其作用主要是与挑梁配合以之承挑檐標,位置显著,犹如人的颈项,最易显示房主人的地位和精神追求。牛腿的雕刻多为竹节、花鸟、松枝。至明中期,草龙和回纹状的撑拱流行起来,雕刻渐趋复杂。清代牛腿尺寸加大,雕刻变得精细繁锁。民国时期、牛腿开始衰退,但仍有精品出现。牛腿虽是古建筑中的一个构配件,却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浙江以仙居鄱滩、兰溪诸葛村、湖州南浔、桐乡乌镇、诸暨斯宅、枫桥的牛腿为最佳。近代,人们已将牛腿作力艺术珍品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关链接】“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嫁妆丰厚、送嫁队伍壮阔的场景。作为旧时宁绍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娶亲时的壮观场面,“十里红妆”的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耗费之巨、艺术价值之高,全国罕见。后来,“十里红妆”渐渐演变成为中国人婚嫁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有个裕昌号民间艺术馆,现任主人骆东,“十里红妆”是裕昌号明清家具收藏中的一个系列,也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10月,应第四届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裕昌号以一张价值280万元的天价“小姐床”(此床也叫“千工床”,详解见下)为代表的“十里红妆”,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工床:该床由三位匠师和一位徒弟花了三年时间,耗时4000余工,完工于1925年。床的主人是拥有万亩良田的盖县财主,三位艺匠的后代虽已高龄,但尚还健在,他们回忆:自己的祖辈一直给这财主家做长工。而主人酷爱艺术,常邀杭州、上海的文人墨客前来喝酒、吟诗、作画。这张床一直在主人的亲自监督下施工,其中的那位徒弟经常到野外去捉各种动物、昆虫,作为木雕师傅的活标本,主人捧着茶壶在雕刻现场来回转悠,如认为雕刻的花鸟、昆虫不够毕真,就得烧掉重来。这张床的最终完成决定于艺匠们的高超技艺与默契地配合;主人对艺术、对自然的挚爱;不惜工时的财力支持等三个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目睹床体的造型,让人顿时觉得自己回归到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这些能工巧匠,采用了平雕、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各种手法,把99只各类动物和几十种植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连飞飞禽走兽的毛孔、螳螂蜻蜓的刺须、微风拂来的睡莲、含苞欲放的花蕾……均雕刻得那么淋漓尽致,使整个画面充满着“动”感。难怪有人说,睡在这张床上,能闻到荷花和石榴的清香,能听到松涛和虫鸟的鸣叫。置身于床前,才知道自己走进了木雕艺术的殿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