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星·华·火·烛:闪光的足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章 重返杏坛:铁血丹心润桃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3.踏浪教海:敢当教改弄潮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试教育如潮水般席卷课堂。多数教师固守“填鸭式”教学,将知识机械灌输给学生,导致许多孩子身心俱疲、陷入厌学,“高分低能”成为普遍现象。而我,选择推开教室那扇封闭的门,把语文写作课带到野外——引导学生“边读书边观察”,从自然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灵感、捕捉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将阅读写作课搬到室外,是在1992年孟春的一个星期一。刚讲完朱自清的《春》,我问学生:“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的?”学生们纷纷回答:盼春、绘春、颂春!我接着说:“好,春天已经来了。我们也学朱自清,去写一写春天——不过今天这堂课,不在教室里,我们去万源湖,写万源湖春色。”话音未落,教室里已是一片欢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封闭的教室,如同鸟儿跃出囚笼,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一路飞奔,扑向春天的怀抱,翱翔在春的画卷中。有的倚在湖岸柳梢,静观水鸟掠过蓝锦似的湖面;有的徜徉于油菜花海,与蜂蝶同歌共舞;有的立于礁石之上,凝望渔人撒网;有的蹲在埠头边,看村妇浣纱轻语;还有的跟随农夫的脚步,走在初耕的田埂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鼓励他们调动所有感官去捕捉细节:“不仅要看湖水的荡漾,也要听溪水流动的节奏;不仅要闻油菜花的香气,也要感触春泥的温度。真正的写作,是从眼、耳、鼻、舌、指的苏醒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万源湖畔,孩子们散成星星点点的身影。文静的文娟蹲在浣纱的村妇身旁,凝神倾听木槌敲击衣物的节奏,格外专注地注视着村妇那双浸在湖水中的手——指节因常年劳作而略显粗大,被春水泡得微微发红。她注视良久,若有所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这双手让她忽然想起了母亲冬夜在灯下为她缝补衣裳时,那双同样灵巧而布满细茧的手”。 好奇的成国则跟一位犁田的大伯走了很长一段。他尝试将自己的脚踩进新翻的泥埂里,努力拔出来时显得颇为费力。他当时的神情充满了新奇与思索。事后在他的文章里,他详细描述了这个细节,并提到“那一刻他仿佛真正理解了父亲每日归家时脚步的沉重与疲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平常沉默寡言的男生,独自趴在湖边的礁石上,举着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一只搁浅的水蜢子,那份专注与投入前所未见。直到后来批阅日记时,我才得以窥见他当时的发现与惊叹:“我以为它是用桨划水,透过镜片才发现,它的每一条腿都能在水面压出极小极小的漩涡,像一串看不见的珍珠。大自然的设计,比任何科幻造物都精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野外作文非常成功。有两篇作文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成国的《父亲的脚印》,从农民春耕的脚印联想到父亲深嵌于田埂的足迹,将父辈的坚韧与奉献具象化;文娟的《妈妈的背影》,聚焦村妇浣纱时忙碌而温柔的背影,回忆起母爱在日常劳作中流淌的静默与深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文字的成功,源于学生真正走出了教室,用身心感知生活。成国从“父亲的脚印”中读懂了土地与父辈的沉重耕耘;文娟则从“母亲的背影”中捕捉到日常劳作里无声而坚韧的母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写作兴趣与灵感,更连续几年让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前茅。这深刻地表明,写作教学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情感唤醒和生命教育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三十年教改之路,我深刻体会到:要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需要三种重要品质。一是“想为”的态度,教育工作者要心中有担当,脑中有学生;二是“敢为”的气魄,面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要敢于创新突破;三是“善为”的智慧,要善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课改精神,提高理论修养。此外,教改同样需要坚持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且往往需要一个持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而是一个持久的、需要作出艰苦努力的过程。部分教师“不敢为”、“不作为”,因为怕“犯错”而“不做”,这种消极态度有碍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当初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坚信:只有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真正接触生活、感受自然,才能让教育的活水奔涌不息。教育不再局限于四壁之间,而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三十年的教改历程让我深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囚禁思想的围墙,而是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彭兴衡,笔名村夫野老,湖南衡阳人,1953年生。函授大专学历,从军从教四十载,现为退休教师。雅好阅读,勤于笔耕,虽偶有拙作成篇,然多为自娱之乐,未敢期登大雅之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