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216:踏上样边长城

许之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聊的长城话题是样边长城,就是明代长城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其历史与明代长城的修筑背景紧密相连,它就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样边长城”,被誉为“明长城修建时的样板工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城路216:踏上样边长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聊的长城话题是样边长城,就是明代长城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其历史与明代长城的修筑背景紧密相连,它就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样边长城”,被誉为“明长城修建时的样板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初大将军徐达在修筑居庸关长城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特意挑选了部分险要地段,先修建了这段“样板”长城,以此作为标定质量和规格的示范。为了把这道拱卫京畿的防线修成“百年工程”,他先在军都山最险峻的庙港山脊上,建了这段2.5公里长的“试验段”墙高6米、顶宽5米,石条17层,走向呈S形,圆转流畅。所有后来修筑的明长城,都以这段墙体的规格、灰浆配比、敌楼形制为样板,因此得名“样边长城”。堪称明代长城修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样边长城与周边的八达岭、居庸关等关隘遥相呼应,共同构成拱卫京城的北部边防体系一道屏障,抵御蒙古部落的南下侵扰。同时也反映了明代长城修筑的最高技术水平,是研究明代军事工程、建筑工艺的重要实物遗存。如今,样边长城蜿蜒曲折,盘旋于军都山山梁之上,不仅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军事要塞,更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人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曾经上山下乡“老知青”的身份与样边长城脚下庙港村的老村民们聊起了深藏在六百多年来村民与这段长城的恩怨与守护。明朝初有这段长城就有庙港村,村民大多就是守护长城的后裔,聊起这段样板长城几次被洗劫深恶痛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长辈们相传中,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庙港村人口剧增,家家盖房缺砖石。相传在1924年的一场大旱,庄稼绝收,村里族长一声令下:“拆长城垛口,救人要紧。”于是当年的青壮汉子用毛驴一趟趟把垛口条石、敌楼青砖往家驮,不到半年,一座完整的“样板长城”被扒得只剩光秃秃的石芯。第二次是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打响,中国军队第四师退守在横岭与庙港一带,激战几个昼夜,把样边长城当掩体,用麻袋装土补缺口,把拆散的长城条石垒成射击孔,庙港村村民们帮助运弹药、抬担架运伤员、做饭送粮食,多次爬上爬下这段长城,支援他们打日本鬼子,战后据统计,这段三公里的长城上留下弹孔无数,烽火台基座也被战火削去半米之多,但却因此保住了山下庙港村。第三次“文革”时期,村里学习先进村大造农业梯田,长城砖石成了现成的“石料库”。生产队组建毛驴车队,一天能拉200多块长城条石,把村民的茅草屋用长城砖石改造成砖瓦房,一直到1990年才停止。样边长城外侧垛口几乎被拆光扒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00年开始,村民们自发把当年盖房的长城砖一块块拆下,用独轮车推回山上。2005 年,成立“庙港村长城保护协会”,村民轮流巡山保护这段长城。从2024年开始修补长城缺损的砖石。2025年6月12日,作者看到庙港村村民正在用无人机的新技术搬运长城砖石修补这段长城的漏洞。庙港村村民78岁的封会周指着这段长城说“这座城墙,经历了三段时空,样边长城的历史故事仍在继续走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许之丰摄影2025年6月12日记录于河北怀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许之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