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达拉宫~~2025年8月29日

百川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p><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p><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宫墙包围。共有建筑60多处,依山峦地势建筑,色彩鲜明,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等。</p> <p class="ql-block">  庙前有一座五孔石桥,横跨狮子沟。过桥来到山门前的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山门南向,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白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券门,券门上有一层盲窗。白台上四周砌雉碟,中央是清式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城楼内供奉护法神,自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嘎拉护法神。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山门的东西两侧有该庙的宫墙各连接一个腰门。腰门东西外侧有宫墙各连接一个隅阁(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碟,供守望用。</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入山门后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砖拱结构,平面为方形,三开间。封实壁,外墙为红色,四面开券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四出踏道。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吾闻瞻部洲,古德有道场》御制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五塔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p><p class="ql-block"> 五塔门之后,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楼上七楼,计一正楼、二次楼、二夹楼、二边楼,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p><p class="ql-block">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下部为大白台,二者形成色彩对比。大白台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容积18万余立方米,实心,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白灰抹面。大白台外立面设有三至五层红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设有三层梯形盲窗。从大白台前的东西两侧,沿着石阶登道可来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大白台顶上置有四个大铸铁水缸、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大白台顶巨大,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大殿</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金顶</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金顶</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亭</p><p class="ql-block"> 慈航普渡亭位于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西北角,碉楼以北。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慈航普渡”匾额。二层有匾额“普胜三界”,亭内有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的金顶</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p><p class="ql-block">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p> <p class="ql-block">白台群</p><p class="ql-block">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的白台现存30余座,分布在从碑亭到大红台的道路两侧,层高一至四层的都有,以二、三层者居多。白台大多用汉式砖混结构法式,以白灰抹面,青砖镶边,外墙设有红色盲窗,淌水长瓦从上檐挑出。白台分别为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制和功能各不相同。有的两座白台组成一个院落作为僧房;有的台上建有汉式殿堂,作为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设置舍利塔,其中有的是单塔,也有两座靠近大红台处的白台上是五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起点缀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出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整体外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酒店外景</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客房走廊。</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房间</p> <p class="ql-block">卫生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