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一回婺剧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戏标志性场景:悟空怒打白骨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追一回婺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第十六届戏剧大赛初秋八月在宁波举办,有大小三十二台各类剧目轮番上演。作家王耀成先生提前二十天预告,二十四日晚,浙江婺剧院将在镇海大剧院以精品剧目《三打白骨精》出战,邀朋友们去助阵。</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是定居甬城的金华人,与家乡的这个剧团渊源颇深。他介绍说,该团是全国戏曲院团中“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典范,已六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十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多次登上央视春晚等重大舞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三打》一出,就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出访十六个国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十佳案例,成功进入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提名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 我对婺剧是“久闻其名,未见其面”。感觉与京剧越剧等大牌剧种相比,婺剧还比较小众。因为曾经服役的部队中有一支驻防金华,所以经常到此地出差。品过当时金华街头巷尾火暴的骨头煲和鸭血煲,吃过著名的金华火腿,去过双龙洞、冰壶洞和太平天国侍王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拜过黄大仙‌,</span>游过婺江、方岩、诸葛八卦村和艾青故居,同时也听说了有一个流行于金华、丽水、衢州、上绕一带地方戏曲叫婺剧,出现于明中叶。因金华古称婺州,故名婺剧,但始终没去看过。这次有如此好的一个机会,一定追上一次不放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六十年代看过的大秦腔《秦香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  </b></p><p class="ql-block"> 等待演出的半个多月里,关于看戏的遥远记忆逐渐被焕醒和串连起来。仔细盘点,加上这次待看的《三打》,仅看过大约五个剧种六部全本舞台戏。</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甘肃平凉看过秦腔和眉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滴血》《秦香莲》《火焰驹》等三出全本戏。</span>那时大约七八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平凉距西安约三百公里,距宝鸡仅隔一座陇山,满打满算超不过两百公里,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之处。受秦文化的影响和幅射强烈,本地的陇剧不如出自陕西的秦腔和眉户戏流行。</p><p class="ql-block"> 那时戏院设施简陋,观众席是长条靠背木头椅。戏台不大,没有乐池,乐队是在戏台上演奏的。前排座位距戏台距离很短,演员一举一动都看的清清楚楚。秦腔靠吼,吼的是酣畅淋漓、惊心动魄。后来古装戏成为“封资修”和“牛鬼蛇神”被赶下舞台,从此无戏可看久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十年后,才又在山西看了一出蒲剧,什么戏忘了。还在宁波看了根据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这是距看《三打》最近的一次,也是此生看的第五部全本舞台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舞台戏有点关联的是,中学时参加校宣传队,饰演京剧《沙家浜》中的一名龙套新四军,在学校、工厂、农村、煤矿演出。芦苇荡和“鸡头米”的印象很深。那时还借机学了几天笛子、二胡、口琴,时间不长便放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风靡一时的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越剧《红楼梦》,豫剧《朝阳沟》也先后看过。不过都是电影版,算不得看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剧照:花果山上的猴兵与白骨洞中的小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三  </b></p><p class="ql-block"> 与一门心思只来看戏的观众不同,我持续观察了观众们的行止,想看看甬城人对婺剧有什么反应。</p><p class="ql-block"> 演出前半小时,售票处仍排了长长的购票队伍,而且基本都是年轻的面孔。剧场前面有疑似票贩子出没,有的向你兜售票子,有的问你有没有富裕票出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耀成先生引见,与带队参赛的浙江婺剧促进会会长、金华市人大原副主任陈志身先生和浙江婺剧院院长王晓平先生简单交流几句并合影留念,预祝演出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进得剧场,真正的座无虚席,与看电影时偌大的放映厅只有廖廖几人相比不是一个量级。扫一眼全场,仍是年轻面孔居多,还有不少是小夫妻俩带孩子来的。也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从序幕唐僧师徒出场开始,随着情节的推进,剧场气氛越来越热烈。每有一个漂亮的亮相、或有一句精彩唱腔、或有一句有趣的念白,或有一组绝技展示、或有一种新奇技术手段出现,叫好声、轰笑声,惊叫声轰然响起,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想不到一向内敛含蓄,不轻易激动的宁波人也会不顾“体面”,忘情地大声叫好。台下满满坐了几排的评委们也情不自禁举起相机频频拍照。我也深感惊讶:古老的戏曲如今变得如此惊艳了吗?</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小朋友不耐烦看这种传统的东西,但后排的几位小朋友,从头到尾紧盯舞台很耐心很认真地看完全场。还时不时肆意发出笑声,旁边的人也很宽容地不加干涉。</p><p class="ql-block"> 谢幕时,全场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呐喊,二层看台观众的情绪尤其热烈。有点像大型明星演唱会才会有的场面。看来这出戏在宁波大受欢迎,成功俘获了不少粉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与婺剧院王晓平院长,婺剧促进会陈志身会长及王耀成先生、高云飞女士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外行看热闹。但我这外行在看热闹时也看出点门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压箱底”的豪华阵容。此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姜朝皋、导演翁国生等主创,“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等主演。多位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奖者同台演出。精锐尽出,背水一战,意在拔得头筹。‌</span></p><p class="ql-block"> 老故事演绎新意境。《三打》故事男女老少耳熟能详。这出戏则以原故事为基本线索,在忠实原著基础上,设计了不少书本没有的小细节,用婺剧方式表现完美表达了原著的基本精神,没有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唱腔和念白好听易懂。婺剧的金华方言‌属吴语分支,具有独特的声调系统和词汇体系,演出前还担心听不懂。但从开场的一句“一从大地起风雷”开始,即使不看字幕也能听懂<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叫一个苍劲激昂、风趣灵动。音韵抑扬顿挫。</span></p><p class="ql-block"> 引入兄弟剧种之精华。白骨精由骷髅头瞬间变脸三次化为美艳人形,同步变换服装,借鉴的是川剧手法,这个“华服瞬变素衣+三秒钟三变脸”技法,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三连变装事件(白骨精限定版)‌”。“耍牙”技艺,估计也是有所借鉴。时不时用带点金华味的京腔调侃几句,甚至在某个地方还用了英语0K,引得全场轰笑,效果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 武戏很出彩。悟空、八戒、沙僧、白骨精等主要演员的功夫了得不奇怪,小白脸唐僧,也有不少跌扑翻滚的武打动作。就连花果山上的小猴群、白骨洞里的小女妖也有不凡的功夫,不时引得全场喝彩。看来,“文戏武做” 确是婺剧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p><p class="ql-block"> 高科技上舞台。用三维技术表现白骨精的肉身被打倒后,其真身幻化成一团蓝光飞去;悟空化斋前为师父划的小圈圈,居然在妖怪碰到时能发出闪闪金光;悟空变身为蜜蜂前往白骨洞救师父时,用小型无人机代表蜜蜂,具有强烈的新奇感和视觉冲击力;据说道具也采用了坚固且可折叠的新材料。科技的进步也能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新换代出一份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受欢迎的程度从谢幕时的情景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b></p><p class="ql-block"> 这一场《三打》尽管看出点意思,但仍属“白丁”一枚。不看还没问题,看后却生出几个比较浅显的问题待解。</p><p class="ql-block"> 早在1961年,就有绍剧《三打》轰动全国,还成就了文豪郭沫若与毛主席的一次诗词唱和。“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样的诗句成为最流行的名句。由此有了四问:</p><p class="ql-block"> 第一问,不知婺剧《三打》 与绍剧《三打》有什么渊源,有什么区别?第二问,《三打》这种题材,为什么能被浙江的两个剧种先后选中,并成为各自标志性戏码成功引起轰动?第三问,《三打》在浙江还有什么地方剧种选中过?第四问,越剧是浙江标志性剧种,越剧有没有这样一出《三打》?</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几问我也不求有个准确答案。目睹了婺剧长什么样,品味了她的精典剧目,知道这一出《三打》很精彩就够了!正应了王先生邀约时的那句话:看了不后悔,不看肯定要后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8月30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剧照:取经路上的唐僧师徒造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悟空变成蜜峰(无人机)前往救师父途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剧照:觉醒后的唐僧要求悟空灭了白骨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秦腔《火焰驹》剧照邮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