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渔樵问对》连载(二)</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体用” 之辩</b></div>【原文】<br>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br>曰:“烹之可也。”<br>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br>曰:“然。“<br>曰:“吾知有用乎子矣。”<br>【译文】<br>樵夫又问:“鱼能生吃吗?”<br>渔夫答:“煮熟之后可以吃。”<br>樵夫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br>渔夫答:“当然。”<br>樵夫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有了用处。”<br>【原文】<br>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br>【译文】<br>渔夫答:“你虽然知道你的柴可以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柴能够煮鱼,这件事情由来已久,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假如世人尚未知道火可以用柴薪来生,那么,即使你的柴薪堆积如山,那又有什么用呢?”<br>【原文】<br>樵者曰:“愿闻其方。”<br>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br>【译文】<br>樵夫:“我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br>渔夫说:“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显现在情实上面,体与用隐藏于性质中。有质性,有情实,圣人才能成就你的柴薪。就好比我的鱼。如果没有火烹煮,就会发臭变质,没有什么用了,又怎么能够养育人的七尺之躯呢?<br>【原文】<br>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br>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br>【译文】<br>樵夫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火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br>渔夫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应用。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应用。火没有本体,要等到有了柴然后才以柴为本体;柴没有作用,要等到有了火然后才以火为应用。因此,凡是有本体的物品,都可以焚烧。”<br>【原文】<br>曰:“水有体乎?”<br>曰:“然。”<br>曰:“火能焚水乎?“<br>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br>【译文】<br>樵夫问:“水有本体吗?”<br>渔夫答:“有。”<br>樵夫问:“火能燃烧水吗?”<br>渔夫答:“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水变热了。因此有温泉而无寒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br>【原文】<br>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br>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br>【译文】<br>樵夫问:“火的功能来自于用,它也有体吗?<br>渔夫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也有体,水也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只是水火如此,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br>【原文】<br>樵者曰:“用可得闻乎?”<br>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br>【译文】<br>樵夫问:“如何应用呢?”<br>渔夫答:“通过意识感知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达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形象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br>【原文】<br>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br>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br>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br>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br>【译文】<br>樵夫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br>渔夫答:“我能过知晓它的缘由,本来就不能够用语言来传达。非但我不能够用语言来把它传达出来,就连圣人,也无法用语言把它传达出来。”<br>樵夫问:“既然圣人无法用语言把它传达出来,那么,为什么会有六经?难道六经不是用语言传达出来的吗?”<br>渔夫答: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又有什么可说的呢?<br>【原文】<br>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br>【译文】<br>樵夫赞叹说:“天地的规律在人身上体现得最完备,万物的规律在事物身上体现得最完备,各种奥妙的玄机在神奇莫测之处体现得最完备。此三者就把天下的道理都囊括尽了,此外,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呢?从今往后,我知道用心去感知,用形去实践是很重要的了。如果不到你这里,跟你交谈,我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领悟。我差点就成了一个无知的人了!”于是去除柴薪,烹鱼而食,食饱后谈论《易》。<br>【解读】<br>这段对话层层递进,起始于日常煮鱼话题,却深入探讨哲学命题。先点明事物的体用关系,如柴与火,相互依存成就功用 ,继而说到水火特性及相互制约平衡,揭示万物皆有体用,且在动静、本末层面各有特性,世间事皆遵循体用相济又相息的规律。关于 “用” 的探讨更是精妙,强调其可意会难言传,连圣人也难以用言语尽传智慧,引导人们超越言语,用心体悟世间规律,领悟到修身养心、洞悉规律才是行事关键,体现出对自然、人事规律深刻且超脱文字的思考。<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物我” 之辩</b></div>【原文】<br>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br>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br>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br>【译文】<br>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却不杂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如果没有你,又会有谁跟我一起回归自然呢?。”<br>樵夫问:“能告诉我无心了解天地万物的方法吗?”<br>渔夫答:“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br>【原文】<br>曰:“何谓我,何谓物?”<br>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br>【译文】<br>樵夫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br>渔夫答:“以‘我’从物,‘我’也是物;以物从‘我’,物也是‘我’。我与物一样,这样道理就明了了。天地也是万物,哪里有什么天地?万物也是天地,哪里有什么万物?万物也是‘我’,哪里有什么万物?‘我’也是万物,哪里有什么‘我’?哪个物不是‘我’?哪个‘我’不是物?像这样理解,就可以主宰天地,可以号令鬼神了。连天地、鬼神都可以主宰、号令,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物呢?”<br>【解读】<br>这段对话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渔夫先抛出“无心致万物”的观点,倡导摆脱刻意的意念去接触世界,进入一种不区分“我”与“物”的境界。当人不再将自我与外界对立,消弭主客体的隔阂 ,就能随心驾驭万物。这种齐物思想,打破常规的自我、外物的边界认知,将天地、万物、自我的概念模糊融合,追求一种超脱分别心、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精神层面上对天地万物的“主宰”,体现出对精神自由、超凡境界的追求与探索。<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渔樵问答》名曲简介</b></h1>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已久的中国古代古琴名曲,音乐风格恬淡悠然,通过渔夫和樵夫的对话形式,表达了隐逸之士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br>一、乐曲背景<br>1. 起源与历史<br> 《渔樵问答》最早见于明代琴谱《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后收录于《琴学初津》《五知斋琴谱》等多部重要琴谱。乐曲通过音乐叙事描绘渔夫与樵夫在山水间的对话,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隐逸山林、超脱世俗的情怀。<br>2. 哲学内涵<br> 乐曲以“渔樵”为象征,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刻思考。渔夫和樵夫的对话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br>二、音乐特点<br>1. 曲式结构<br> 全曲共十段,采用传统琴曲的“起承转合”结构,通过主题变奏推进叙事。旋律起伏舒缓,以泛音段落模拟水波荡漾和樵夫伐木之声,营造山水意境。<br>2. 音乐意象<br> • 渔者部分:常用流畅的滑音和泛音表现水的灵动与渔夫的洒脱。<br> • 樵者部分:以沉稳的按音和节奏模拟伐木声,体现山林之朴拙。<br> • 对话段落:通过旋律的呼应交错,形成问答般的音乐对话。<br>3. 调性与技法<br> 乐曲多用宫、商调式,融合“掐起”“搯撮三声”等古琴技法,增强音色的层次感,展现古琴“清微淡远”的审美特色。<br>三、文化影响<br>1. 隐逸精神的象征<br> 乐曲被誉为“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音乐注解”,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柳宗元《江雪》等文学作品的意境一脉相承。<br>2. 传播与演绎<br> • 近代古琴名家如管平湖、吴景略等均留下经典演奏版本。<br> • 乐曲被改编为琵琶、古筝等其他民族乐器版本,甚至融入现代跨界音乐创作。<br>四、现代意义<br>《渔樵问答》不仅是古琴艺术的代表作,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其宁静悠远的旋律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成为东方智慧的音乐载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