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根植于亚欧大陆古老而深厚的文明沃土之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犹如一条绵延万里的文明星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古印度与南亚文明、古波斯与西亚文明、古斯拉夫文明等众多璀璨文明。千百年来,得益于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中外的重要通道,这些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彼此欣赏、相互借鉴,更加熠熠生辉,无声地印证了"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这一重要论断,也镌刻下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共同发展、和合共生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期间开幕,更具独特意义。展览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其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符号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家之间历史交往互动和互融的代表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绚丽星光,生动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真实展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经由丝绸之路进行文明对话、互学互鉴、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和合共生的壮丽图景正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让我们走进展厅,在跨越千年的文物珍品中探寻不同文明的根脉,感悟世界多元文化的智慧,致敬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光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塔吉克斯坦</b></p><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位于东西方的交汇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塔吉克斯坦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联系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丝绸之路形成前,塔吉克斯坦就已经与中国有了沟通与交流。公元630年,中国唐朝的玄奘抵达中亚,其在《西域记》中首次记录了塔吉克人的祖先粟特人,以及他们的语言、传统和习俗。</p><p class="ql-block">本次展出的文物涵盖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0世纪。从公元前5世纪的公羊头形宝座残件,到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4世纪)饰有佛像的烛台,证明了塔吉克文明的悠久和包容性。来自被世界誉为"东方庞贝"的片治肯特(公元5-8世纪)的印章和有铭石刻,萨曼王朝时期(公元9-10世纪)的陶瓷和铜壶等,公元16-20世纪初的铜制品、刻有道德箴言的铅笔盒和墨水盒等,都体现了塔吉克人卓越的工艺技术。展出的乐器则反映了塔吉克民族音乐艺术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b>斧头</b></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p><p class="ql-block">斧头由金属制成,手柄孔为圆形,直径2.3厘米,斧刃两面均饰有图案。一面描绘三名骑士的狩猎场景。中央一名骑士右手持猎物向后伸展,所乘马匹刻画了马鞍和装备。另一面勾勒三名骑手,周围环绕花卉和灌水。</p> <p class="ql-block"><b>装饰守护神像的盾牌</b></p><p class="ql-block">公元16-18世纪</p><p class="ql-block">这面圆形金属盾牌保存良好,外表装饰精美。中央饰有五个头像:一个位于正中,四个环绕其周围。头像口、鼻、眼、眉似人,皆向中心纹饰发散锯齿状光芒盾牌四周各有两位带翅膀的人物相对而立,呈半坐姿态,似乎手持物品,形似天使。图像以黄色线条勾勒。盾牌边缘环绕花卉纹样及阿拉伯铭文。</p> <p class="ql-block"><b>墨水瓶</b></p><p class="ql-block">公元16-18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手工铜制墨水瓶的两侧均配有盖子,中央及上部饰波浪形纹饰,并附一个独立的带盖矩形容器。抄写员曾用它来存放撰写书籍和论著所用的墨水。</p> <p class="ql-block"><b>笔盒</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p><p class="ql-block">铜制矩形笔盒,用于存放铅笔与钢笔。边缘饰有几何与植物纹样,顶部四边装饰水平波浪线。盒面以纳斯塔利克体书写四行波斯语诗句,诗中描绘了多种叶片与植物,这些元素在书法艺术中常被广泛运用。</p> <p class="ql-block"><b>装饰托盘</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p><p class="ql-block">方形托盘中央为一矩形图形,其内錾刻舞蹈场景。矩形图案四周共设有33个圆形开光,每个开光内均刻画一名姿态各异的骑士。托盘边缘饰有阿拉伯文字及人物图案。</p> <p class="ql-block"><b>铜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p><p class="ql-block">此铜壶上饰有植物纹饰,壶柄呈龙形。按照伊斯兰传统习俗,此类铜壶一般用于洗脸、洗手及个人卫生。</p> <p class="ql-block"><b>乐器套组"乔尔朱尔"</b></p><p class="ql-block">公元20世纪</p><p class="ql-block">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p><p class="ql-block">乔尔朱尔由四种乐器组成:吉贾克、索兹、都塔尔、冬不拉。由努拉巴德区手工艺人奥塔琼·瓦霍博夫用桑树木制成。</p> <p class="ql-block"><b>乐器套组"迪尔拉博"</b></p><p class="ql-block">公元20世纪</p><p class="ql-block">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p><p class="ql-block">迪尔拉博由六部分组成,由努拉巴德区手工艺人奥塔琼·瓦霍博夫用桑树木制成。</p> <p class="ql-block"><b>乐器套组"塞朱尔"</b></p><p class="ql-block">公元20世纪</p><p class="ql-block">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p><p class="ql-block">"塞朱尔"由三部分组成:冬不拉、都塔尔、索兹。制作者为努拉巴德的工匠奥塔琼·瓦霍博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巴基斯坦</b></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家博物馆遴选了十件珍贵文物,旨在反映巴基斯坦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巴基斯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物,如女神像、几何纹球形陶罐,以及独一无二的游鱼纹与水草纹灰陶浅碗。印度河文明时期复杂雕刻的印章可能用于贸易活动,反映了当时已发展成熟的贸易与官方管理体系。</p><p class="ql-block">犍陀罗艺术与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精湛的佛教艺术和技艺传统上。犍陀罗艺术和技艺是巴基斯坦的骄傲,体现了其吸收多元文化的特质。借助丝绸之路,犍陀罗艺术向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进行了广泛传播。在犍陀罗地区,与婆罗门教和佛教并存的还有耆那教。展出的祭祀陶缸的四壁上各饰一只墩坐的鸟,四角各饰一盏油灯,缸底有四条蜿蜒的蛇。这个祭祀陶缸象征着耆那教。</p> <p class="ql-block"><b>陶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0-3000年</p><p class="ql-block">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女性陶像,可能是母亲神。发型夸张繁复,佩戴饰物。其突出的臀部和胸部造型,象征着生育与繁衍。</p> <p class="ql-block"><b>几何纹球形彩陶罐</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俾路支省尼多瓦里遗址</p><p class="ql-block">陶罐腹部饰半圆环绕的菩提叶,半圆之间互相连接并以垂直成列的波浪纹点缀其间。陶罐颈部呈深褐色,上绘有黑色弦纹。</p> <p class="ql-block"><b>陶浅盘</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费兹·穆罕默德"灰陶浅钵,内绘饰旋转的游鱼纹,以内外两同心圆式分布。外圈绘有三条鱼,内圈双鱼,均呈逆时针环游状。鱼纹间隙饰菩提树叶纹。</p> <p class="ql-block"><b>滑石印章</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前1800年</p><p class="ql-block">信德省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类精细雕刻的印度河文明印章可能用于贸易活动。印章通常呈四方形。印章正面大多刻有神话场景或动物图案,以及约5个印度河文字符号。印章背面通常带有一个小钮,便于穿绳系挂或用作固定等。</p> <p class="ql-block"><b>陶马俑</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前800年</p><p class="ql-block">俾路支省皮拉克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b>红砂岩磨盘</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塔克西拉遗址群锡尔卡普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磨盘底座饰有龙脸鱼形图案。底部的龙形纹样体现出丝绸之路上艺术与工艺风格的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b>陶制耆那教仪式水池</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塔克西拉遗址群锡尔卡普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耆那教水池四角矗立油灯,内设台阶,四边池沿可见鸟类栖息的痕迹。水池代表了自然中的土、气、火、水四大元素及万物众生:用于制作水池的陶土象征大地,鸟类喻示空气,四角油灯表征火焰,池中之水和水生生物则明指水与生命本源。</p> <p class="ql-block"><b>灰泥佛首造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3-4世纪</p><p class="ql-block">塔克西拉遗址群卡拉万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尊灰泥佛首呈现出典型的造像特征:波浪状发髻后梳,头顶肉髻尤为醒目,长耳垂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半垂的眼帘令观者心生静穆之感。造像下颌、双唇与高挺的鼻梁反映出希腊化风格的影响。如今,我们在佛陀微笑的嘴唇上仍可看见红色颜料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浮雕</b></p><p class="ql-block">公元2-5世纪</p><p class="ql-block">犍陀罗地区</p><p class="ql-block">浮雕顶部呈拱形、其上雕刻两则佛陀本生故事。上部描绘释迦牟尼度化龙王阿波逻罗的情景。阿波逻罗端坐于饰有狮首图案的水池中、双手合十恭敬礼佛,一条巨大的那伽(蛇神)展开蛇身为其遮蔽。佛陀站立左侧,其旁为金刚手菩萨和一名顶礼信众。下部雕刻佛陀坐于高座之上,画面中央的菩提树是其悟道之处。此树被认为是某位神祗的居所,受到民众的膜拜。图中这位神衹从菩提树与祭坛中显圣,向佛陀顶礼致敬。祭坛上覆盖着吉祥草(通常在祭祀场景中出现)。祭坛基座雕刻地母从地而显现出来,恭敬地跪伏在佛陀面前。</p><p class="ql-block">底层雕有五尊坐佛、均结禅定印。五佛即密教中的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p> <p class="ql-block"><b>黄铜星盘仪</b></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这件星盘仪制作于胡马雍皇帝(莫卧儿帝国第二任皇帝)时期,其上饰有藤蔓花纹、几何图案及铭文。他对天文学和占星学怀有强烈的兴趣,这一点体现在他对星盘的使用上。此盘面主体刻有经纬度、波斯文/阿拉伯文和数字。星盘仪是一种重要的航海和天文测量仪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