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大理福音医院

观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大理福音医院</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远. 图/文</b></div><div><br></div><div>大理福音医院,老大理人并不陌生,我就是1949年出生在大理福音医院的。</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大理福音医院的前身是1905年由英国人创办的河南开封南关基督教福音医院。抗战初期,开封沦陷,福音医院被迫关闭,1940年从开封迁到大理,1941年在大理古城基督教堂旁边成立基督教内地会大理福音医院。从此把西医学的火种播进了大理。</font></b></div><div><br><font color="#333333">1951年8月,更名为大理专区中心医院。1956年11月更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1958年从大理古城迁到下关,原址为現在的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font></div><div><br>我在朋友张惠云家中看到一些大理福音医院的老照片,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萌发了想进一步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要写这篇文章的冲动……</div><div><br>张惠云1943年出生在大理福音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她为人心地善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大家都叫她“大姨妈”。她父亲是大理福音医院的医生,她母亲是大理福音医院的药剂士。她的童年就是在福音医院长大,说起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她如数家珍,许多人和事她都记忆犹新。<br></div> <h3>开封南关福音医院1940年迁往大理,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新组建,解放后迁往郑州,更名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h3><div><br></div> 开封南关福音医院 <h5>前排张惠云姐弟三人,后排张惠云父母,左起:刘馨芳、张德兴。</h5><div><br></div><div>这个故事就从张惠云的父母亲说起。她的父亲张德兴(1913.9.9-1984.10.24),河南封邱县人,信奉基督教。童年时家庭贫寒,14岁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1931年被送到河南省开封南关基督教福音医院办的护士学校边工作边学习,5年后毕业留在该院的男院工作。张惠云的母亲刘馨芳(1917—1968.1.18.),河南省周口人,出生贫寒,从小帮着父亲拉洋车,没有裹小脚,人称“刘大脚”。由于信奉基督教,被召收到开封基督教福音医院女院学习药剂学。<br></div> <h5>1939年1月,张德兴与刘馨芳在开封结婚。</h5><div><br></div><div>1939年下半年,受开封福音医院院长加拿大人美德纯的聘请,1940年初张德兴夫妻二人和院长美德纯一起蹍转来到大理创建基督教内地会福音医院。1941年医院建成,张德兴任医生,刘馨芳任药剂士。大理福音医院还办有护士学校,学生来自滇西地区,张德兴还在护士学校任教。近十年时间,为大理乃至滇西培养了一批医疗卫生骨干。</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1947年大理福音医院派张德兴到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与中央医院创办的边疆医师训练班进修学习,于1949年1月毕业获医师证书回大理福音医院任医师,当时他是唯一的中国藉医师。</font></b></div><div><br>张德兴赴南京学习,同时率全家回河南探亲,将岳父刘启瑞和同乡谷启斌接到大理。介绍谷启斌在大理褔音医院工作。刘启瑞在大理生活到1959年病故。</div><div><br>我专门采访了93岁高龄的谷启斌老人。1947年谷启斌高中毕业就来到大理福音医院,开始在医院做电工,当时手术室和X光室的用电都靠自己发电。下关电厂建成供电后也只能每晚供给两小时很微弱的照明用电。1948年谷启斌在医院的护士学校半工半读,后来在X光室和化验室工作。</div> <div>左:谷启斌,1925年出生,河南项城县人 ,州医院退休职工 。右:张惠云,正在查阅老照片。<br></div><div><br></div> 我还采访了85岁高龄的张凤祥女士(左),她和老伴吴永生及弟弟张来祥都在大理福音医院工作过。张凤祥夫妻解放后在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医生和护士至退休。<div><br></div><div>她们夫妻生前都与红十字会签订了协议,去世后遗体捐献给国家医学研究。吴永生2018年4月5日去世,终年93岁,他的遗体已经捐献给大理大学。</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采访中张凤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吴永生生前写的有关大理福音医院的珍贵手稿,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福音医院的情况给予了帮助。</font></b><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解放前的大理福音医院</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b><font color="#39b54a">大理福音医院建成初期就有內科、外科和妇产科和手术室,配套比较齐全,是滇西地区设备技术比较先进的一所综合性的西医医院。</font></b></div><div><br></div><div>据《大理州人民医院院史》记载:大理福音医院共有职工63人,其中外籍人员9人,中国藉职工54人。在外籍人员中,有外科医师、院长美徳纯,女,加拿大人;内科医师包文谦,女,英国人;妇产科医师涂文恩赐,女,英国人;药剂师温华里,女,澳大利亚人;护士长毕丽荣,女,英国人;事务主任施伦英,男,英国人;护士施爱仁、何丽丽,女,英国人。<br></div></div> 前排左1马光启,护士长,英国人;2大理福音医院院长美德纯,加拿大人;4何莉莉,护士,英国人;后排左1涂约翰、涂威廉双胞弟兄,英国人。 手术室<div><br></div><div>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有病床40张及婴儿床10张。还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洗衣房。同时还从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引进了当时国内少见的西药和部分西医检测及手术设备。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急慢性传染病。他们率先在大理开展了阑尾切除、疝修补、肠切除吻合、膀胱取石、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骨髓炎死骨取出等手术及骨牵引、石膏固定。妇产科可以做产钳助产、剖宫产、卵巢肿瘤切除、子宫摘除等外科手术。同时还可以做一些五官科手术。还最早在大理地区发现了血吸虫病。将大理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br></div> 住院部 谷启斌在大理福音医院化验室 李云鹏在化验室 大理福音医院药剂室,左起:敬思聪,刘馨芳。<div><br></div><div>据吴永生和谷启斌俩位老人的回忆,大理福音医院对贫穷的病人还实行减免或全免医疗费用。1948年准备建新的医院大楼,丁字形的前5层后3层,上海寄来的图纸谷启斌也见过,后来因故停建。<br></div> 病房查房后护士长与医生在啇量对病人治疗的方案 大理福音医院化验室的马云龙、李云鹏、谷启斌,1948年在住院部门口留影。 大理福音医院护士学校1946年毕业生合影。前排左1张惠云;左2马光启,英国人;邹永恩,护士学校校长,中国人;左4吴永生,大理人。2排左3刘馨芳;左5美德纯;左9张徳兴;左10李行高,保山人;左11施伦英,英国人。 张德兴全家和几位外国朋友在大理福音医院。<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在滇西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疯狂轰炸祥云、下关、永平等地,同时霍乱病在滇西大流行,军民伤亡惨重。大理福音医院为抗战抢救了很多伤员,还全力以赴的为群众注射霍乱疫苗,抢救霍乱病人。还派出英国人涂威廉夫妇和乔丹义及4个河南人,共7人到保山开办“圣光诊所”。到保山负责的英国人涂威廉几年后还学会了流利的保山话。当时的新药盘尼西林(青霉素),就是美军飞行员带来在大理福音医院使用以后,才在大理引进推广。</font></b><br></div> <div>大理福音医院院长美德纯聘请张徳兴任代理院长的证明书。<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解放初期的大理福音医院</font></b></h1><br>1950年初云南和平解放,福音医院的外国人和部分中国医护人员都撤走。本来张徳兴也可以随同一起撤走,有个大理人名叫李永宽,他找到张徳兴,告诉他全国都解放了,到哪里都是治病救人,动员他不要走了。张徳兴听了李永宽的话就没有走,而选择了留在大理。后来听说李永宽是共产党派到医院做工作的地下党员。张徳兴决定留下不走,还有他们一起从河南来的同乡谷启斌、敬思聪、白素琴等几人也决定不走。美德纯院长聘请张徳兴担任该院代理院长,并正式发了聘书。当时留下的医护人员共有42人,使医院业务仍然保持正常运行。大理解放后,张徳兴发动医院职工签名,积极将医院完好无损的交给人民政府,谷启斌说他曾经参加了医院财产的清理移交。 1951年8月2日大理区中心医院成立,福音医院留下的42人和工作组合影。前排左2:张惠云;2排左2张育兰;3排左3杨文豹,4排左1吴永生、右1刘馨芳、、右4张德兴。<br> <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1956年大理专区中心医院更名为大理州人民医院,1958年从大理古城迁到下关。此后,张徳兴、刘馨芳、谷启斌、杨琼,何志高、张琼华等人一直在州医院工作,张徳兴曾担任州医院外科主任,并当选为政协大理州一至五届委员。刘馨芳任药剂师。</font></b><div><br>大理福音医院留下的医护人员除一部分留在州医院,大多数都作为骨干分别调到大理州各市、县的医院。如杨文豹曾担任下关市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他妻子张育兰任下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夫妻二人在大理市人民医院工作至退休。吴永生夫妇调大理县医院任医师 、护士到退休。</div> 政协大理州一届一次会议全体委员合影,张德兴当选为政协大理州一至五届委员。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部分河南人要回老家,与留下的同乡合影留念。</p> 喜洲的贫苦妇女张兰花(前左2)丈夫因病逝世,向张德兴求助,张德兴将其介绍到大理福音医院做炊事员,还承担其子张炳旺(后右)的读书费用,使他在大理一中念到高中,后来参加解放军。现在他们两家成了世交朋友。 1994年涂威廉夫妇又回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当年福音医院的医生吴永生家。<br>左起:吴永生、xx、张惠云、凃威廉、张凤祥、XX。 涂威廉夫妇 200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50年,州医院院长王德明(前左7)与大理福音医院部分留用人员合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大理州人民医院</font></b></h1><div><br></div>经过近70年的发展,大理州人民医院现有占地面积245.5亩,共拥有业务用房14.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3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300张,设置临床医技科室54个,党群行政职能部门31个,8个研究中心和120急救中心。医院现有员工2242人,有21位专家被评为白州名医,5位专家被评为白州名中医,1位云南省名中医,其中副高以上专家259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26名。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医院年服务病人达84.15万人次,医疗服务辐射到滇西北、四川、西藏等邻近地区。已经成为滇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br><br> 苍桑演变,时过境迁,大理福音医院虽然随着岁月已经逝去,但它在大理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上依然占有重要的一页。张惠云将她收藏的47幅大理福音医院的老照片无偿捐献给了大理摄影博物馆,那些曾经在大理福音医院工作过的人,为大理作出过的奉献,大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将载入大理的史册。 <h5>本文2018年7月26日发表在《观远新浪博客》,并收录进我的《博海十年》。</h5> <h5>2018年8月16日《大理日报》专版刊登此文</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老照片由张惠云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