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子口到哈达铺

石落银

<p class="ql-block">俄界会议旧扯。中央红军经若尔盖草原到达甘南州迭部县高吉村(藏语,翻译为“俄界”),在此召开中央会议,做了两件事:批判张国焘的错误并形成决议;坚持继续北上。</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两边悬崖峭壁,口子不过30米宽,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军一个營驻防。红军若不迅速突破,就有被围歼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敌碉堡旧址。</p> <p class="ql-block">黄开湘(江西弋阳人、曾指挥飞夺泸定桥,到陕北后病逝)团长率两个连从左边攀登悬崖(70多米高),绕到敌人侧后突然攻击,杨成武(开国上将)政委率6连正面进攻,一举攻破腊子口。</p> <p class="ql-block">此战牺牲数十名战士。</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甘南州宕(tan)昌县的一个镇。突破腊子口后,侦察连化装成国军,不费一枪一弹拿下哈达铺。红军在此获得《大公报》等报纸,均报导陕北刘志丹、徐海东活动的的消息。毛泽东等人极为兴奋,认识到红军终于有了落脚之地,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到陕北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这一决定,结束了长久以来的长征方向之争(几天前的俄界会议上,也只是说坚持北上,具体落脚点在哪也不知道,甚至有人还想南下),将“北上″具体定位“陕北",是长征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战略决策。后人称之为“一纸定乾坤”。</p> <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新形式,党中央将红军(8千余人)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林彪任副司令,毛泽东兼政委。</p> <p class="ql-block">耿飚在回忆录里写到,住进一农户家,发现墙壁糊有新鲜报纸,上有陕北根据地刘志丹、徐海东的活动消息,赶紧用一块大洋作赔,用刀子刮下报纸,派人送给中央。</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缴获了敌军粮油盐棉药品等大量军需品(国军在此设有军需站)。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极为艰辛疲惫,战士们饿得骨瘦如柴,体质很差,常有战士无故倒下就死了(彭德怀回忆录)。现在好了,一日两歺,两荤一素,战士们高兴得不得了,就象过年似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贡献,数千人加入红军。哈达铺及周边均为汉、回族,奇怪的是他们不怕红军(其他地区可不是这样),而是亲近、热爱红军,几天下来数千名青年积极加入红军队伍。军需品加上数千人的入伍,让领导们大喜过望,杨成武在回忆录说,“哈达铺是红军的加油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