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藏着一座承载千年时光的白族古村 —— 诺邓。它以完好的明清风貌、传承千年的制盐技艺与享誉全国的火腿,成为世间罕见的 “活态历史标本”。近日,我与游游一同奔赴这场山水之约,从昆明出发,历经 518 公里的路程,终于踏入了这片静谧天地。 诺邓的美,藏在山水与烟火的交融里。村庄被崇山温柔环抱,清澈的诺水缓缓流淌于前,山间箐簧浓密如织,百户人家的屋舍皆依山而建,在陡坡与平地上层层叠叠铺展。前后院落的楼院紧密衔接,台梯蜿蜒相连,循着石阶穿过前家后门,便能直达后家大院,这般 “院院相通、户户相连” 的格局,尽显古村的精巧与灵动。村中院落形制各异,三坊一照壁的雅致、四合五天井的规整、五滴水四合院的精巧,无一不彰显着白族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也让诺邓成为滇西地区明清建筑保存最集中、最完好的村落之一。 在村落间漫步,脚下的石板路格外厚重 —— 这便是古代 “盐马古道” 的遗踪。遥想当年,驮着诺邓盐的马帮从这里出发,马蹄踏过石板的哒哒声、铜铃摇曳的叮当声,曾沿着三条古道分别向东去往大理、向南抵达保山、向西远赴片马与腾冲。如今,古道上的马蹄印依旧清晰,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盐运的繁华。 行至山顶的玉皇阁,千年古刹的庄严感扑面而来。四周静谧无声,唯有风穿檐角的轻响,空气中仿佛萦绕着先灵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跨越时空的宁静。 若说山水是诺邓的骨架,那盐便是古村的血脉。自唐代起,诺邓便因盐而生、因盐而兴 ——《蛮书》中早已明确记载这里的凿井制盐历史,数千年不曾干涸的天然古盐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诺邓人。我们跟着村民李艳萍大妈走进她的古盐作坊,一探诺盐的诞生过程。作坊里,大妈说,制作诺盐的第一步,便是从村里一口21米深的古井中汲取饱含矿物质的卤水。随后,卤水被倒入煮盐大灶上的大铁锅,灶膛里大块木柴燃烧得正旺,火焰舔舐着锅底,大妈需时刻守在灶旁,不停地搅拌卤水,以防其沉淀粘锅。这样不眠不休地煮上两天三夜,雪白的固体盐巴才会渐渐凝结。 这份辛苦熬制出的诺盐,藏着自然的馈赠 —— 它富含钾元素,风味独特,用它泡菜,能让泡菜香脆爽口且不易起花;用它炒菜,能让食材充分入味,口感更显醇厚;而用它腌制火腿,更是成就了诺邓的另一张 “名片”。在村子东面的山麓下,有一座卤脉龙王庙,村民们供奉龙王,不为祈雨,只为祈求卤脉源源不断,让这份与盐相关的生计得以延续。煮好的诺盐洁白晶莹,被制成圆柱状,打上专属的 “诺” 字LOGO,每公斤售价 12 至 15 元。指尖触碰那晶莹的盐粒,仿佛能触摸到古老盐井文明的碎片,那些与盐相伴的岁月,虽无言,却满是动人的精彩,宛如一本厚重的古代盐井文化教科书。 千年盐井不仅孕育了诺盐,更成就了诺邓火腿的独特风味。每年冬天,当气温降至适宜温度,便是诺邓人制作火腿的最佳时节。村民老黄和儿子树江正忙着在小溪边搭建土灶,这口灶每年冬天的使命,就是将古井的卤水熬制成盐 —— 用诺邓盐腌制火腿,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因为这种盐含钾健康、口味清淡,能最大程度激发猪肉的鲜美。 腌制火腿的工序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老黄先将猪肉多余的皮肉仔细剔除,把肉坯修整得圆润规整,接着喷上白酒去腥增香,再将诺邓盐均匀撒在肉坯上,随后反复揉压。这揉压的力度、撒盐的多少,没有固定的标准,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悟性。树江跟着父亲做火腿已有十几年,虽掌握了基本手法,手艺却仍不及父亲那般娴熟老道。 <p class="ql-block">让诺邓火腿走出大山、被全国熟知的,是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6 分钟的影像记录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老黄与树江腌制火腿的过程,正是这短短的 6 分钟,让诺邓古井盐与诺邓火腿一夜成名,成为无数人心中的 “舌尖诱惑”。</p> 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能在老黄家的白族民居中落脚。晚餐时,树江端上一盘切片的诺邓火腿,肉片色泽红亮,油脂分布均匀。夹起一片放入口中,先是淡淡的咸香在舌尖散开,随后肉香逐渐浓郁,细细咀嚼,竟能尝到一丝回甜,余味悠长。 游一趟千年白族古村,尝一口《舌尖》同款诺邓火腿,这趟诺邓之行,足矣,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