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的美篇

Terry

<h3>魂牵梦绕的电影宫<br>作者 特立(TERRY)</h3> <h3>内蒙古电影宫</h3> <h3>魂断蓝桥</h3> <h3>沙特阔</h3> <h3>八千里路云和月</h3> <h3>武训传</h3> <h3>乌鸦与麻雀</h3> <h3>(1)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归绥市(呼和浩特旧称)的影剧院主要设在旧城区,如建于民国初期小召半道街一带的“大观园剧场”;抗战期间九龙湾的“绥远饭店”改建的“协进电影院”,1950年改名“人民电影院”;还有位于旧城大十字西侧的“同乐剧场”(旧称庆和大戏院)等。当时这几个影剧院设备简陋,除演出一些地方剧种如山西梆子、二人台等,也上映一些国产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塞上风云》《锦绣前程》《夜上海》等;外国影片如《沙特阔》《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白痴》等。五十年代初绥远城(新城旧称)先后出现两个娱乐场所:一个是西街尽头路北的“克洛部”,后来改名叫“小剧场”;一个是南街与菩萨街(旧称二眼井巷)交汇处路南的“露天电影院”。“克洛部”是俄语“клуб”汉语意思“俱乐部”的译音。该名称受苏联文化部门影响,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引入中国。“克洛部”是较全的正规文化娱乐场所设施,既能放映电影又能演出戏剧和各类节目。<br>解放初期新城居住的干部文人和贫民化的满族遗老遗少较多,“克洛部”只能满足一部分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露天电影院”应用而生。由于电影院部分墙壁和整个顶棚是用席子和柳条笆篱做围墙和顶部,所以叫做“露天电影院”。它的放映室是由街面上一座二层小楼改装而成。因此极其简陋,四处透光的电影院只有晚上放映电影效果好,但白天也门庭若市。如遇雨天,白天看电影效果好些,但观众只能打雨伞坐在一排排登腿插在地里的低矮长条木板凳上,脚踩雨水观看电影。尽管如此,“露天电影院”也给市民们带来许多欢乐。</h3> <h3>三毛流浪记</h3> <h3>王子复仇记</h3> <h3>冰海沉船</h3> <h3>百万英镑</h3> <h3>王老五抢亲</h3> <h3>海军上将乌沙科夫</h3> <h3>(2)五十年代呼市新旧城的影剧院放映的电影逐渐增多,如国产影片《清宫秘史》《武训传》《乌鸦与麻雀》《夜店》《鸡毛信》《吕梁英雄专》《赵一曼》《上饶集中营》《王老五抢亲》《天仙配》《画中人》等;苏联电影《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勇敢的人》《两姊妹》《烽火里程》《幸福的童年》《幸福的生活》等;印度电影《流浪者》《暴风雨》《两亩地》《鲨鱼的牙齿》等;日本电影《女矿工》《稻妻》《麦秋》;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三剑客》《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意大利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白夜》《偷自行车的人》《警察与小偷》;捷克电影《好兵帅克》《屋顶》等;美国电影《雨中曲》《摩登时代》《出水芙蓉》等。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电影。<br>1957年,新城终于在距阜安门(西城门旧称)内以南百米处建起一座较大型的电影院“内蒙古电影宫”,与西城门北侧的内蒙古农业厅遥遥相对。从电影宫乳黄色的外装饰、宽大的高台阶平台、右侧向前突出的圆角售票厅及右端转角处向下缓冲的台阶看,电影宫呈现苏俄式建筑风格。至此,南端高大的电影宫、正西面的淌马河以西,同年建起的乳白色博物馆与北面的三层农业厅大楼(内蒙古报社前身)凸显了新城巨大的魅力。<br>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业从幼年走向成年,出品了一些像《渔家女》《太太万岁》《三毛流浪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在整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中国电影从含苞待放到百花盛开出品了一些可以和国际比肩的优秀影片,如《夜半歌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祝福》《英雄虎胆》《革命家庭》《早春二月》《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洪湖赤卫队》等优秀电影。</h3> <h3>冰山上的来客</h3> <h3>英雄虎胆</h3> <h3>战上海</h3> <h3>仲夏夜之梦</h3> <h3>第三十九级台阶</h3> <h3>出水芙蓉</h3> <h3>(3)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包括亚太地区已经洋洋洒洒出品了许多划时代的经典电影如《仲夏夜之梦》(1935)、《第三十九节台阶》(1935)、《茶花女》(1936)《卡萨布兰卡》(1942)、《偷自行车的人》(1948)、《警察与小偷》(1951)、《雨中曲》(1952)、《士兵之歌》(1953)、《罗马假日》(1953)、《死囚越狱》(1953)、《红与黑》(1954)、《绝代佳人》(1955)《母亲》(1956)、《桂河大桥》(1957)、《保尔·柯察金》(1957)、《塔曼果》(1958)《难忘的1919》(1959)、《苏曼瓦王》(1959)、《睡美人》(1959)等。<br>在六十年代世界电影业的鼎盛时期中国上映了不计其数卓越的外国电影,如《蝴蝶梦》(1940)、《出水芙蓉》(1944)、《惊魂记》(1960)、《格列佛游记》(1960)、《欧也妮·葛朗台》(1960)、《基督山伯爵》(1961)、《纽伦堡大审判》(1961)、《伊万的童年》(1962)、《邦德007》(1962)、《埃及艳后》(1963)、《窈窕淑女》(1964)、《音乐之声》(1965)《战争与和平》(1956)、《日瓦戈医生》(1965)、《虎口脱险》(1966)、《荒岛惊魂》(1966)、《无名英雄》(1966)《安娜·卡列尼娜》(1967)、《罗密欧与朱丽叶》(1968)等。<br>随着五十年代电影宫的兴建,迎来中苏友好的蜜月期,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期和世界电影业的鼎盛期。电影宫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除了放映许多国产片,如《智取华山》《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六号门》《渡江侦察记》《战上海》《林则徐》《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等;苏联电影大抢电影宫的风头,如《战舰波将金号》《普通一兵》《伊凡从军记》《静静的顿河》《夏伯阳》《第四十一个》《共产党员》《雁南飞》《母亲》《保尔·柯察金》《青年近卫军》《区委书记》《勇敢的人们》《柯楚别依》《游侠那斯列金》。</h3> <h3>巴格达窃贼</h3> <h3>红与黑</h3> <h3>奥赛罗</h3> <h3>白夜</h3> <h3>战火中的少先队</h3> <h3>三百年前</h3> <h3>(4)六十年代伊始,发凱印象最深刻的是《绝代佳人》《毁灭的发明》《两姊妹》《恐怖的代价》《罪与罚》《巴格达窃贼》《哈姆雷特》《白夜》《乡村女教师》《复活》《奥赛罗》《天堂里的笑声》《生的权利》《流浪者》《阿苏卡》《战火中的少先队》《暴行的答复》等。那时,每天电影宫门前当天的电影告示牌吸引着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下午一下班,人们就梳洗打扮,顾不得回家吃晚饭来到电影宫。中学生放学回家赶紧完成作业收起书包跑到电影宫,还有一些穷孩子也来凑热闹,等待时机准备蒙混过关。电影宫门庭若市热闹非凡。<br>每年寒暑假,除了周日,每天下午都有儿童专场,电影票价从八分降到五分,可以整个下午连场观看电影。但尽管电影票钱五分,有的孩子也买不起,只好捡破烂换钱买电影票,或到电影宫后面的垃圾堆上拾捡旧票。而有些孩子只能看着电影宫门前诱人的电影告示走过去;或耳边听着大喇叭上发出山东口音的广播:“观众同志们,观众同志们:电影宫,电影宫,今天晚间7:40,7:40,连场上映苏联电影《三百年前》《三百年前》、《怒火》《怒火》。有看这两场电影的观众同志们,请抓紧时间前来购票!请抓紧时间前来购票!”。孩子们听到广播心里痒痒得没着没落!<br>一九六二年国庆节过后的一天下午,电影宫放映儿童连场电影,有《叶莲娜寻父记》《战火中的少年队》和《多瑙河之波》。孩子们都集中在电影宫门前或售票处,就连成年人也来凑热闹!当电影放映前入场大门一打开,一股人流冲进电影院,把两个检票员挤到一边,直冲放映厅入口处,结果前面的孩子被门槛绊倒,后面所有的人流压在最底下的孩子身上。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把压在最下面一层孩子拽起来时,只见两个少男少女失去知觉,随后救护车把两个面部压扁的孩子送往医院抢救…… </h3> <h3>哈姆雷特</h3> <h3>夏伯阳</h3> <h3>牛虻</h3> <h3>母亲</h3> <h3>静静的顿河</h3> <h3>巴黎圣母院</h3> <h3>(5)最令人怀念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世界电影处在鼎盛时期,电影宫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尽管中外意识形态存在很大差异,电影界还是放映了许多外国经典电影。这些电影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什么是高雅的精神享受,什么是灵魂的寄托,什么是真正的经典!那个时代的人们能够观赏到如此经典的外国电影是他们的幸运!因为在文革期间,中国电影也枯竭了年十年。即使改革开放解禁了许多外国优秀电影,但时过境迁,一个时代过去,一个电影艺术的伟大复兴过去了!<br>六二年大学雷锋时期,一个同学的姐姐在电影宫工作,说电影院需要几个帮手,帮助清洁卫生。笔者有幸成为志愿者之一,每天下午一放学和几个同学直奔电影宫,把书包放下就开始清理办公室。等电影散场后进入放映厅,清理椅子,擦玻璃,打扫地面。他们有时还帮工作人员检票,有幸看了不计其数的中外好电影,像《海底擒碟》《侦察员的功勋》《伊伦娜回家去》《智擒眼镜蛇》《运虎记》《走向新岸》《第十二夜》《一仆二主》《上尉的女儿》《牛虻》《爱丽丝梦游仙境》《白雪公主》《列宁在十月》《难忘的1919》《台尔曼传》等。<br>那个时期,电影宫就像施了魔法,源源不断放映世界名片,每天电影宫前门庭若市。那时最抢眼的世界名片有《乱世佳人》《美人计》〈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惊魂记》《红与黑》《夏伯阳》《带枪的人》《静静的顿河》等。由于六十年代初春风送暖,电影宫竟然放映《小月亮》《野玫瑰》《抢新郎》《新寡》等香港电影并增添了彩色宽银幕设施。首映宽银幕电影《风从东方来》让呼市人大开眼界。此时,工厂、学校、机关及远近居民都来观赏宽银幕电影,电影宫锦上添花大放异彩。</h3> <h3>勇士的奇遇</h3> <h3>三剑客</h3> <h3>士兵之歌</h3> <h3>第四十一个</h3> <h3>佐罗</h3> <h3>追捕</h3> <h3>(6)还没等文革结束,但像《大篷车》,《音乐之声》《追捕》《虎口脱险》《包法利夫人》《佐罗》《王中王》《老枪》《茜茜公主》《叶塞尼亚》《冷酷的心》《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经典电影终于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冲风冒雨进入中国。除此之外,电影宫上映了日本《三本五十六》《啊,海军》《虎虎虎》等内部片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洛奇》《第一滴血》《第八个是铜像》《沸腾的生活》《埃及艳后》《吉普利安伯伦贝斯库》《宁死不屈》等西方经典电影。中国观众像打了强心剂,喝了烈性酒立马兴奋起来!就是今天的电影观众看到这些经典电影也会兴奋不已,有人曾说:这些经典电影百看不厌,回味无穷!<br>普遍认为,给几乎五十岁以上的中国观众和笔者留下那个时代激情燃烧、难以忘怀的电影众多;就是现代所谓的世界商业巨片也与之无法相比,只是现代电影运用的电脑科技操作使人感觉扑朔迷离头晕目眩,但不能唤醒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回归人类的自然本性。而那个时代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甚至好多电影台词能脱口而出,就是那些经典电影充满人性的光辉,并具有让人灵魂出窍的伟大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为使现代人感同身受介绍一部那个时代的经典电影以飨读者。</h3> <h3>抓壮丁</h3> <h3>复活</h3> <h3>冷酷的心</h3> <h3>战舰波将金号</h3> <h3>飘</h3> <h3>叶塞尼亚</h3> <h3>(7)《天堂电影院》是由意大利杰出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著名时空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一再在网络上播映)和《天堂电影院》的其中之一。电影里所表现的是意大利南部姜卡尔多小镇上从小泡在电影院的小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饰)和电影放映师艾非多(菲利浦·诺瓦雷饰,《老枪》的主演)忘年交的人生过程。<br>小多多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艾非多放映和剪辑电影。他觉得电影很神奇,能把人的一生记录下来,决心成为像艾非多那样的电影放映师。然而善良的艾非多为使广大观众都能看到电影,一次放映露天电影时粗心出错使胶片烧着放映室起火。当大家都逃命时小多多却冲入火场拼死救出艾非多。不幸的是火灾后艾非多双目失明,小多多成了小镇唯一的电影放映师,并与艾非多成了忘年交。<br>在放映生涯中长大的多多由于爱上银行家的女儿遭到其父的粗暴阻断,使他们纯真甜蜜的初恋破灭。在艾非多的劝说下多多清醒后参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艾莲娜也上了大学。<br>三十年后,多多成为著名电影导演回到小镇,看到坍塌的天堂电影院和破败的小镇。老朋友艾非多也病入膏肓,多多顿感人生苦短,感慨万千!艾非多临终告别时送给多多一件珍贵礼物——当初被勒令剪掉的接吻和煽情胶片。看到这些久远的镜头,多多回想起自己童年及青少年时代说不出的复杂心情……彻底理解了生命的真谛。</h3> <h3>天堂电影院</h3> <h3>天堂电影院</h3> <h3>天堂电影院</h3> <h3>大篷车</h3> <h3>野鹅敢死队</h3> <h3>基督山伯爵</h3> <h3>(8)《天堂电影院》记录了电影院本身在姜卡尔多小镇从诞生发展到毁灭到再生,也象征着一个人的诞生发展到衰落。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这部电影的演员和看客。在《天堂电影院》里的人和事或许我们都曾经历过:有青少年的憧憬,成年的苦难挫折和美好时光;有奋斗与挣扎、失落与彷徨,仇恨与释怀,孤独与忧伤,满足与失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缩影!<br>有人说电影是遗憾艺术,就像上帝留在人间的遗憾记录仪。自从有了电影,人类历史几乎所有过程都能记录下来。电影把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自然界的阴晴圆缺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不管你是昔日飞黄腾达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当今不可一世、指点江山的领袖总统,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一代接一代循环往复,带着遗憾都要走向不可逆转的永恒,这一切过程都可以交给电影来体现。<br>现在全世界的电影业飞速发展,各种手段、名堂和现代科技都是为票房和钞票在拼命;把世界电影、包括文学艺术界的初衷搞得面目全非,几乎丧失了启迪人性和净化心灵的教育作用,充满不堪忍受的低俗和无聊。当代人以科技现代化把经济推向顶峰,却把人的精神境界——真善美抛到九霄云外。这恰恰应证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名言——人类的科学与进步伤风败俗!然而现实中,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电影绝不是从前的电影了。<br>电影宫何尝不像《天堂电影院》的兴衰那样,从兴建到九十年代拆毁,放映了几十年电影,却在改革大潮的巨变中落下帷幕。它曾给呼市人带来无尽的精神大餐与美的享受?!老呼市人目睹了电影宫的发展壮大与荣辱兴衰。遗憾的是电影宫为呼市人奉献了四十多年的精神食粮,却没有看到现代呼和浩特如日中天的灿烂辉煌。让我们永远记住充满传奇的电影宫,把美好回忆永住心中!</h3> <h3>安娜卡列尼娜</h3> <h3>卡桑德拉大桥</h3> <h3>战争与和平</h3> <h3>老枪</h3> <h3>滑铁卢战役</h3> <h3>罪与罚</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欧洲梦幻之旅》《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荒毛地》《归绥市》《归绥市的城门》《青城电影》《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简介》《刘汉及其家人》《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惠州打工》《五十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神游深圳》《炼狱》《大串联》《士兵之歌》《冰海沉船》《悲惨世界》《陈年往事》《教育的诗篇》《绥远城的满族》《乡村女教师》《话说归绥城门》《从历史走来的青城》《经典电影的魅力》《齐纳尔巴图》《远去的欧洲系列》《战争与和平启示录》《复活》《共产党员》《草原恋》《唐·吉诃德》《山西大院》《呼唤真善美》《台湾三叔》《伊尔库茨克火车站》《哈姆多瓦农庄》《电影名人瓦尔特》《满族服饰》《吃水不忘打井人》《流浪者观后》再写一篇《归绥市的基督教》《爱情与命运》《中西方墓葬文化》《索菲亚大婶》《遥远的高头窑》《没落贵族与新兴豪门》《青城满都海公园》,在写一篇《魂牵梦绕的电影宫》以飨读者。</h3>